嘉峪关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嘉峪关的名胜古迹有以下几个:

1.嘉峪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市,是万里长城最西边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关城附近已建成一座中等工业城市,城区街道敞整洁,城区西北是着名的嘉峪关长城,西南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城外四周则是广漠无边的戈壁滩。嘉峪关风光壮美,从嘉峪关到酒泉,中间只有20多公里。

2.中华孔雀苑

中华孔雀苑位于嘉峪关市嘉黄公路南侧50米的AAAA级主题公园/生态景区西接“天下雄关”嘉峪关,毗邻“西部八达岭”悬壁长城,国内最大的蓝孔雀主题公园“中华孔雀苑”,已成为丝绸之路和嘉峪关旅游的亮点和精品景区。这座占地20多万平方米的高科技综合生态景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蓝孔雀种群繁育、规模养殖于一体。

3.东湖生态旅游景区

嘉峪关东湖生态旅游景区是是嘉峪关市城建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同时也是国家铁人三项专用场地。--公园面积很大,由3个人工湖包围着一座海豚造型的高塔组成,公园内散步、健身的市民很多,往南边可以清楚的看到祁连雪山。--公园的碧海明珠气象塔是我国最高的气象塔,是嘉峪关的标志性建筑。

4.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

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位于嘉峪关市南市区方特大道,由深圳华强集团投资打造。它是目前甘肃规模最大的高科技第四代主题公园,被誉为“东方丝路明珠”,同时它也是嘉峪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传统的主题公园不同,方特欢乐世界的游乐项目大多采用交互、体验、参与的表现形式,以中国文化和高科技互动为特色。

5.讨赖河生态景区

讨赖河是甘肃省嘉峪关市唯一的地表河流,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中段讨赖掌,出冰沟口流经嘉峪关、酒泉、金塔后汇入黑河,属黑河水系一级支流。讨赖河源头至冰沟口河长260公里,集水面积6883平方公里,从嘉峪关市西南入境,由东面流出,境内河长40公里。

嘉峪关有哪些战争?

在关城的档案中,并不见有什么战事的记载,没有什么大的战争发生。康熙时期所恢复的对中亚的扩张政策,在17世纪末以前就已将军队在西部边境的范围,带到了远至瓜洲和敦煌的地方,嘉峪关失去了它最初的军事价值,其重要性仅在于被当做了一处控制清帝国内部行政区边缘的哨所,和担当一处从“关外”来的车马检查的“海关”。

嘉峪关历史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是现存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

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一月,满速儿汗入寇肃州,游击将军芮宁阵亡,全军陷没,嘉峪关失守。

扩展资料: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

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嘉峪关的故事:

明朝初年,征虏大将军冯胜被派到河西一带驻防。他看到龟盖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个设防的好地方,不禁满心欢喜,当即决定在龟盖山上修建一座雄关。

于是很快请来了有名的工匠进行设计,用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测方位、放线,钉木桩等工作。然后,便大摆酒宴,犒劳三军,准备第二天清早破土动工。

第二天一早,冯胜亲自率领众官兵和工匠们来到工地,谁知桩线却不翼而飞。冯胜立即喝令看守施工现场的士兵来见。

那个士兵闻传,早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哆哆嗦嗦来大一冯胜甲看守?”士兵回答:“正是小人。”说罢,吓得叩头如捣蒜一般。

冯胜说:“不用害怕,只要把真情实况说出来就行了。”士兵这才叙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昨天后半夜轮到这个士兵值勤,他深怕桩线被人移动,所以多半夜也不曾合一眼。

不料,四更时分,一阵黑呼呼地风刮来,只刮得天昏地暗。等这股黑风过去,再看桩线,竟无影无踪了。

听到这里,冯胜心中更加纳闷,正要继续询问,只见一个主持修建关城的官员闯进帐来,连忙禀报说:“大将军,找到了,找到了!桩线找到了!”

冯胜问:“在哪儿?”那个官员回答说:“桩、线都被移到峡谷北面山坡上了。”冯胜哪里肯信,立刻随着官员一道登上嘉峪关一看,桩线果然都整整齐齐地钉在山坡上。

不禁心里大吃一惊:“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仔细一观察,这里依山傍水,居高临下、布此建关,攻可进,退可守,固若金汤。冯胜高兴地说:“真是天助我也!”

当日便按新址破土动工,很快筑成关城一座。据当地群众传说,是关云长显灵给移动的。为了纪念关云长的这一功绩,建关后,人们便在关城内修了关帝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嘉峪关

写出几个有名的古代军事关口。搜索资料介绍其中一个?

中国古代有几大名关?名关的名字是哪些?

我来答

jbp93b9fbc45e

LV.20 2018-02-03聊聊

十大名关

第一名:居庸关

居庸关在北京市昌平县境内,为万里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是古代北京西北的屏障,旧称军都关。关隘两旁高山屹立,翠嶂重迭,山峦问花木葱茏,犹如碧波翠浪,因有“居庸迭翠”之称,为燕京八景之一。这里形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二名:山海关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的山海关区,为我国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重要关隘。它建于明洪武十四(公元1381年)年,因城楼题额“天下第一关”而又名“天下第一关”。城楼雄踞关上,巍然矗立,自古为交通要冲。

第三名:娘子关

娘子关在山西省平定县东部,初建于唐朝初年,现存关城为明代中期所筑。关口有关门两座,关内为居民区,它当山西、河北两省要冲,地势险要

第四名:雁门关

雁门关又名西径关,在山西省代县城西北20公里处的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和偏关合称三关。现存关城为明初所建,是长城要口之一,古人称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祟第一关”。

第五名: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繁峙县东北边境,是长城要口之一,现存关城为明代中期所筑。古道穿城而过,向来为晋北交通要道,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

第六名:宁武关

宁武关在山西省宁武县,为内长城重要关隘。关城筑于明代中期,是诸山汇集之要塞,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今关城已记

第七名:紫荆关

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40公里的紫荆岭上,是内长城的重要关隘。关城依山面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第八名:武胜关

武胜关在河南省信阳地区南部,古称直辕,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信阳古名)三关”,为大别山隘口之一。今存部分古代建筑。

第九名:友谊关

友谊关又称为大南关、界首关、睦南关,位于广西省凭祥市西南,始建于明代初期,后有增建,为中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之一。

第十名:嘉峪关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嘉峪山东南麓,为万里长城西端的终点。关城始建于明代初期,有“天下第一雄关”之誉。现关城内外遗存部分多为清代所建。嘉峪关依山而筑,居高凭险,自古为东西交通要冲。

历史上嘉峪关有过战斗吗?如果有,都有过什么战斗?它被称为天下第一

第一单元 “纵横万里 雄峙千年”的主题是中国长城的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长城分布示意图将中国历代长城的分布状况用光电方式进行了表现。通过图示可以了解到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长城是位于今河南省的楚方城。齐长城主要分布于山东半岛,它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东南至胶南市小珠山之东入海。秦始皇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经宁夏、内蒙、河北、辽宁等省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万里长城。汉代河西长城从今甘肃省兰州市河口起,沿河西走廊达敦煌而止于新疆罗布泊,在甘肃境内有1200多公里。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侵扰,开拓西域疆土,保障丝路畅通,发展河西经济等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明代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河北山海关而延伸至辽东半岛,全长12700华里,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修筑规模最大的长城。其中重要的长城遗迹有天祝县乌鞘岭上的长城,山丹县绣花庙的长城,山丹县长城口的随墙墩,嘉峪关关城及嘉峪关西长城等。

长城是古代战争战略防御的产物,它从早期的城堡与墙垣组合,逐步发展为关、堡、墙、台、燧等多种功能的复杂结构。长城兴建的主要原则是因地制宜,根据地理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修建方式,有黄土夯筑长城、砖石垒砌长城、红柳夹沙长城、木栅围栏长城、堑壕长城等。

长城的修建方式从历代长城的修筑情况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的修建方式有夯筑、土坯垒砌、红柳夹筑、石砌、砖砌、木栅等。但其最主要的修建原则是“因地形,用险制塞”。

长城的修筑是历代长城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城兴建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哙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如山海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同时也出土过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长城文物。其中长城工牌是1975年出土于嘉峪关北长城,工牌石质双面刻字,正面上方刻“加(嘉)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中间刻“弟一工起”;背面上刻“蔡止梅起”,下刻“一工李清队起,二工梅喜队,三工王元队,四工侯勋队,五工位宗队,六工张昙队止”。工牌的内容说明当时长城修筑工程采用分工承包的方式,工牌是以后查验长城修筑质量责任问题的重要凭证。

第二单元 “铁马金戈 边塞烽烟”的主题是对中国古代长城战争的高度概括。

长城自始建以来,就是为了战争攻防的需要,从早期的弓矢剑矛到后期的火器,长城攻战的悲壮与惨烈共同演绎了长城内外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长城戍守是保证长城沿线社会经济、军事、交通稳定有序的重要活动。秦汉时,长城沿线都设边郡和诸部都尉,规定凡男子满23岁必须到边境当“卒”服役一年。明代则沿长城建“九边”,下辖各卫、所,常年拥兵驻守。

长城令牌是长城戍守的重要凭证。令牌,铜质,背刻“永昌卫指挥使司夜训牌”字,左侧铸刻编号为“肃州捌佰肆拾伍号”,它反映了明代长城严格的守卫制度。

腰牌,即守卫牌,正面篆刻“守卫”二字,左侧刻“勇字贰仟叁佰贰拾号”。背面刻“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

猪蹄是敦煌汉代长城沿线的采集品,是汉代守卫边疆的士卒们生活的遗存之物,历时已2000余年,是极为难得的长城文物。

防御是长城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汉以来,长城防御就有一整套的防御技术和守备制度。守边士卒有战则战,无战则进行长城墙体的修葺,守备器械的维护和从事边防巡逻守望等活动。

转射是汉代城障女墙上嵌砌的一种装置,可自由转动,能观察到城外110度视角内的地面,即可以观察敌情,又可以封闭射孔,比防敌方箭矢。

虎落是防御敌骑而埋于地中的尖木桩,木桩用火烧烤后更加坚硬,桩尖高出地面,令人望而生畏。天田是汉代长城防御的重要形式。在边塞烽燧外侧平铺细沙,“沙布其表,日视其迹,以知匈奴来入”。

守望士卒每日定时巡视天田,称为“日迹”和“画天田”。

烽火制度产生于西周时期。秦汉时,烽火制度已发展得更加严密。一般的烽火制度是白天燃草叫“烽”,夜间点火叫“燧”。“烽”以积薪为主要燃烟材料,“燧”则以苣为点火材料。明代的烽火制度中还有放炮示警内容,采取举烽、鸣炮并举的报警方式,如来敌人数500人以上,就举二烽、鸣二炮。

汉代烽火制度表:汉代烽火制度根据昼夜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信号标志、器具和燃放地点,但主要的是白天以烽烟为主,夜间以点燃举火为主。

汉代烽火信号表:汉代烽火信号有严格的规定,根据敌情的多少,分昼夜制定不同的信号制度,一般情况下是白天以举烽为主,夜间以点燃举火或积薪为主。

明代烽火信号表:明代烽火信号在汉代烽火信号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硫磺、硝氨、火药为助燃原料的号炮制度,根据不同的凄清,举烽和鸣炮次数有相应的规定。

塞上烽火品约:即边塞上的烽火制度,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破城子。汉时中央政府颁布烽火制度,其中中央颁布的制度叫品,郡县颁布的制度叫品约。

长城攻战是中国历代民族政权巩固发展和兴亡更替的直接手段,每个朝代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定和扩展疆域经常性的都要参与到战争之中。长城攻战除军事实力的强弱外,重要的是军事武器的优劣对比。其中传统兵器主要有弓、驽、抛石、矛、刀、剑等。火器则开始于两宋时期,火药的运用使战争更加残酷壮烈。明代火器在军事防御中作用十分巨大,当时就有“河西火器雄甲天下”之誉。

第三单元 长城落日 丝路花雨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巨大载体,直接见证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河西长城与丝绸之 路相伴而生,共同开通了中西文明直接对话的渠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河西长城兴建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西域道路的畅通,在河西长城的护卫下,丝绸之路的民族交流,商旅往来也日益频繁,进而使河西地区呈现出丰富独特的社会形态。河西长城通过汉、明时期的有效管理,才得以保障丝绸之路长期呈现繁荣景象。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超写实雕塑场景——西出阳关 春风玉门出自唐诗“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场景通过河西长城的阳关和玉门关为背景,以表现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运用现代高分子材料以超写实雕塑为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中原商人“西出阳关”时的依依惜别和满怀惆怅之情;同时又展现了“春风玉门”胡商牵驼,情绪高昂,春风满面的入关之景,正所谓大唐盛世引得西方商贾名流直奔中原,恰似“春风已度玉门关”。

汉唐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长安—敦煌——南道:若羌—叶城—喀什—阿富汗;

北道:吐鲁番—库尔勒—喀什—安息—大秦。

唐:长安—安西——南道:同汉南道;

中道:吐鲁番—喀什—中亚;

北道:哈密—乌鲁木齐—伊宁—喀什—中亚。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标志着中原与西域间“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张骞出使西域图》是敦煌壁画第323窟的作品,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张骞西行时拜辞汉武帝时的情景。

玄奘取经图表现了盛唐时僧人玄奘经丝绸之路到古印度取经的形象。玄奘取经回来撰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详细地记述了西域诸国的社会情况和风土人情,是研究河西地区和中亚、南亚的历史地理及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铜车马仪仗队是武威雷台汉墓出土,它包括铜车14辆,铜马39匹,铜牛一头,铜俑45人,共由99件组成,阵势庞大,气势宏伟。其中领头的一匹马造型精美,极具神韵,它就是著名的被确定为我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依次排在前面的是17匹手持矛、戟兵器的武士乘骑。后为5匹马队,中间一匹,体型高大,为墓主乘骑。另外4骑,是从骑。队伍中间是由斧车1辆,轺车4辆组成的车马俑。最后3辆大车为辎车,属后勤车辆。仪仗俑充分展示了古时候车辚辚、马萧萧,“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封建官僚出行场面。

河西长城管理机构掌管着中国的西北大门,历代派兵驻守管理,通过有效行政保障长城沿线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从而维持社会的长期安定和繁荣。

木觚是汉简的一种。此觚是1977年8月采集于嘉峪关西北花海汉长城,为七棱八面,长37厘米,墨书汉隶,有212个文字。觚文为汉武帝重病临危时对太子的遣诏,内容涉及朝代兴亡的诸事,并明确提到“明察烽火”之国事。

第四单元 北漠尘清 山河形胜的展览主题是古今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

嘉峪关自古是“番人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古为西戎地,秦属乌孙,汉初为匈奴所占,南北朝为前凉、西凉、北凉、西魏所据,唐属酒泉县,宋被吐蕃、回鹘、西夏占领,元属肃州路,明归肃州卫,设嘉峪关所。

“登嘉峪关并序”碑是公元1886年陕西提督周达武登上嘉峪关时写的感言诗,碑文由太原太守黄自元书写,李祺镌刻。碑共三块,其中第三块是郭嵩焘继刻部分。碑文记叙了作者登上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时的思想与感怀之情。

“嘉峪关碣记”碑是公元1507年嘉峪关内城修建竣工后,负责工程的肃州卫嘉峪关校尉王镇所立。碑文记载了重修关帝庙、重建关城的详细情况。

“嘉峪关漫记”碑是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巡按御史徐养量巡视嘉峪关时写的五言诗,刻于石碑之上。“漫记”共242字,草书流畅自如,笔墨功深。

“长城主宰”匾是光绪八年壬午秋八月吉日钦加提督衔甘肃(陕西)督华武威新从营士(署嘉峪关营游击)勇巴图鲁—邹冠群(李正书)敬献。

林则徐楹联:公元1842年10月林则徐被流放新疆,路过肃州时遇故友而题写,联文为“桐荫睡鹤观调息,雪夜图蕉得画禅”。

正吻:即鸱吻,鸱相传是大海中的鲸,是雨神的坐骑,属镇灭火灾之物。一般放在建筑的正脊之上,相对而立。

垂兽:是古代建筑垂脊上的构件,相外张望。

嘉峪关长城主要分为嘉峪关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其中西长城指讨赖河墩到关城达悬壁长城的一段,全长约15公里。东长城从石关峡起经野麻湾向东北延伸至新城堡,全长约25公里。北长城从嘉峪关新城堡往东,到酒泉下古城与通往山海关的长城相接,全长2000米。

嘉峪关关城是明代长城的一座重要关隘,素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关城雄伟壮观,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组成。内城是关城的心脏,设军事指挥部门。

外城修筑于明嘉靖年间,外城墙长1263米,门在城东北,称东闸门。

内城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有嘉峪关楼、柔远楼、光化楼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木结构楼阁。

罗城为西侧外城,墙长190米,高10米,中间为嘉峪关之正门。

游击将军府是明代的守备衙门署,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为两院三厅布局。

关帝庙属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507年)重修之建筑,庙内有大殿一座,配殿两座,另有牌楼一座。

嘉峪关除雄伟的关城之外,还有丰富的文物旅游景点和奇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有悬壁长城、讨赖河墩 、魏晋古墓、黑山岩画等。自然风光有雄浑宽广的戈壁大漠,神奇美丽的冰川雪峰,碧波荡漾的湖泊水乡,奇妙独特的雅丹地貌等。

戏台

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尤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 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天下雄关”碑

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柔远门

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 ,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内城

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相传,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长城工牌”现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工牌”为石质,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修筑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工程的质量。

罗城和箭楼

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

角楼和敌楼

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 “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

光化门

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

光化楼

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

关帝庙

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

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

东瓮城和西瓮城

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庭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庭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 门额刻“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

游击将军府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

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

游击将军府复原陈列以历史史料为依据,以现有建筑为框架,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为主要形式,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陈列分为两个部分。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家眷的生活场面。陈列从人物生活入手,内容严谨、科学、准确,高分子仿真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陈列形式既朴实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使其成为参观、游览嘉峪关的一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