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汉有什么深藏不露的餐馆?

隐藏在大武汉旮旯角落里的小馆子实在是太多太多,壹周君正准备盘点一系列自己这几年来吃过的苍蝇馆子,希望大家多关注哦

下面推荐的这家,就是在壹周君家附近开了近10年的老店,虽然最近已经搬家了,但它家的牛杂滋味,壹周君始终难以忘怀!

出品:光头牛杂

招牌滋补菜:混合锅仔、牛杂锅仔

曾经的二七北路,每到夜幕降临便开始热闹起来,各种小吃扎堆,活色生香有间18平方米的光头牛杂馆,人气还蛮旺。点一锅牛杂,再去别家端盘炒花甲、来一把烤筋子,就是一顿极合胃口的晚饭。

这间光头牛杂馆,因老板是光头而得名。30多岁的老板高笙经历十分丰富,当过演员、做过编导,还在民众乐园卖过Zippo打火机。9年前在二七北路开起了牛杂馆。

开店之初,生意并不好,一天营业额只有三百块钱。高笙不断调试,摸索了大半年,才最终确定味型,生意渐渐好了起来。

早上六七点,高笙在店后熬牛杂。福建辣椒王、河南新一代辣椒,让这里的牛杂不会那么辣,有些回甜味。熬制六七锅牛杂,两三百斤,一天可以卖光。

门口直径一米的大铁锅,则是高笙找人订制,锅内的牛肉萝不停地炖着。早上来吃牛杂粉面的人多,用牛肉萝卜汤下粉,一碗牛杂粉10元,浑身暖洋洋。

正餐的时候,点牛杂锅的人多。一锅50元左右,够两三个人吃。再喝些小酒,吹吹小牛,越吃越暖和。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今年,老板在汉口古田的团结佳兴园开了家旗舰店。旗舰店用餐环境终于改善,变得干净、明亮、宽敞起来!

不变的依旧是它家的牛杂锅,味道更赞,越煮越香!

你好,本身大武汉的 美食 就很多,但要说起武汉深藏不露的馆子,我还真有三家推荐一下:

1.八一路 《湖锦酒楼》

这是一家正宗的湖北菜馆,分店开的挺多,店里的武昌鱼和辣得跳(牛蛙)这两道菜做的很棒,真心吃一次就忘不掉。

2.白沙洲 《小民大排档》(武泰闸总店)

相信大排档很多人都爱吃吧?作为我来说,逛街的时候只要一看到大排档,根本就是走不动路了[偷笑],而这家小民大排档,更是不得不尝啊,虽然他开了不少分店,但是论味道,还是总店最好,重点推荐他家的鸡爪!(他家的环境有点差,不过这样才有江湖气息,才有大排档的感觉嘛 )

3.司门口大成路 《小秋水饺》

我觉得全武汉最好吃的热干面就在这一家,武汉本地人很认这家的饭,可以说是武汉过早界里的翘楚,排队那是常有的事,满满的市井气息呀[偷笑]店里不光主打水饺,连同热干面、牛肉粉、面窝、米酒都有的卖,品种齐全的很,而且各个味道都很棒,在武汉吃早餐一定要过去尝尝。

以上这三家都是我重点推荐的深藏不露的武汉 美食 了,其实这三家刚好可以早中晚三顿饭去品尝,早饭小秋,中饭湖锦,晚饭小民[呲牙],这一天一定让你满足感爆棚!

武昌民主路何家垅龚太婆牛肉粉。掐指一算,那家店也有40多年 历史 了。

好了,不歪楼了。来说说这家店。先说说这个店面。开了30几年也没开一家分店。不是生意不好,事实上,从我记事起,每天早上要吃到她们家的牛肉粉就是很难的事情,要排很久很久的队。据我老爹说,他十几岁的时候这家店开的张,说是店,其实当时就一小摊贩,店内就是厨房,两大缸,一个装骨头汤用来烫粉面,一个装牛肉辣汤和牛肉。店外面摆几副木头长椅,几张木头桌子。现在店面倒是扩大了些,可以做几座人,有了空调,墙壁也不是以前那种土灰墙,而是砌上了瓷砖。

再来说说她们家的牛肉粉。一大早跑去,“搞碗牛肉宽粉”,就看到师傅抓两把宽粉往漏勺里一丢,然后放进冒蒸气的乳白色的高汤里刷刷烫两下,拎起来往碗里一倒,说到这个烫粉的汤底,都是他们自家头天晚上就开始用猪骨头煨的。粉入碗后,师傅用漏勺从另一大缸中挖出牛肉和少量红辣椒,再往碗里很Q弹白嫩的粉上一铺,她们家给的牛肉是很厚实的切片,自己做的,卤的非常入味,而且非常有嚼劲。“要不要辣椒” “少把迭”,然后师傅拿勺把牛肉汤表面扒两下,把浮在最上面的一层最辣的油扒开,勺一沉再一起,盛来一勺微辣牛肉汤底,再往冒着青烟的粉和牛肉上一浇,那个牛肉粉的味道立马就出来了,这还没完,还差最后一道工序,撒上一些绿色的葱花。到此为止才成了这碗牛肉粉,没有兰州牛肉面的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那么讲究,但也绝不潦草,表面红色汤汁隐约看得见下面的白米粉,米粉上盖着大片牛肉,再加上牛肉片上的零星绿葱花。By the way,这家店堂食(不打包)的话,牛肉粉是用不锈钢碗装的,因为纸盒子装容易串味。

粉是辣的,天是热的。武汉的夏天,过瘾。

状元甲甲鱼壮阳菜湖北第一名,家喻户晓,连土豪都开法拉利迈凯伦来排队,就为了一口壮阳菜

中午来吃一顿

晚上又来了一辆法拉利,连吃两顿

他们东一路一家,光谷同济医院旁边一家,南湖大道一家,杨园南路一家,十堰一家,后湖一家,到处是分店。每天排队爆满,据说三个月连开六家店,火爆的天天上报纸上新闻。

天天排队么,每次去都是提前大众点评或美团,因为有优惠,然后要预定位置,不然去了排队一两个小时都吃不到

他们家下雨都排队,所以不预定很吃亏的

我蛮喜欢他们家的甲鱼烧的鳝鱼,牛蛙,

甲鱼最好吃野生的,味道最好,提前预定,养殖的营养价值肯定不如野生的,价格也不贵,大酒店的野生甲鱼三四百一斤,他们166。网上团购9.9代50元,秒减40。很爽

牛蛙挑大的,肉质更肥美,大块吃着过瘾

他们家还有一个好的就是,壮阳的玛咖酒和果汁豆浆都免费。

豆浆是原磨的,正宗的手工豆浆味道,没有添加剂和豆渣,特别香甜。

他们家香菜拌牛肉不错,不可不尝,里面花生米味道独特,很脆,下酒很好

吃完甲鱼,甲鱼汤泡饭特别香,湖北名菜,武汉一绝。

地图搜店名就能看到所有分店

杨园南路店天天排队爆满

水果湖东一路店,每天不预约绝对没位置

光谷九峰停车场店,天天晚上爆满

南湖大道马应龙对面状元大圣甲店每天爆满

武汉餐饮菜肴众多, 三五醇酒店 可谓是武汉餐饮界的楷模,装潢华丽,环境非凡。到此吃饭可谓是一种享受,其名菜品种很多,如酥炸十丁鱼,卤水皮蛋烧财鱼,利香驴肉火烧等。地址在汉口新华下路5号。

在武汉三镇都有店面的艳阳天酒楼,可以说是武汉餐饮界的超级航母,能够同时容纳上千人同时就餐的经营面积,显示出一种霸气。其菜肴精而不贵,是江城普遍老百姓打牙祭的首选,有鮰鱼大王的美称。特色菜肴有豆渣巴烧江鲢,红烧鮰鱼,香式土匪鸡,蟹黄豆腐等。

武昌余家头邮局附近有家“宜昌风味小吃”店,主营宜昌风味小吃,在这里可以吃到武汉少见的酸辣面,酸辣口味地道,炸酱面,配料独特,另有好吃的宜昌泡菜奉送。

还有武昌桥头堡下面临江的望江鱼楼,专门经营长江鱼菜肴,它们做的白汁江鱼鮰鱼,滑炒江鲇片等特别有名,鱼肉片片雪白,晶莹剔透,非常清爽,汤汁犹如牛奶般雪白,浓稠,许多外地游客品尝过后赞叹,“江水煮江鱼,美味无以比”。

武汉市武昌区大东门爱尔眼科正门口,晚上十点左右,有一位阿姨,不意外的话会准时出摊,路边碳烤,品种是牛肉串,牛鞭,牛肉筋,主要还是牛肉串,那华丽的味道,犹如大海边奔跑,晚上各种豪车,就是等着阿姨出摊,有时她爱人也会陪伴出来,切记,趁热吃,阿姨非常有性格,她如果不跟你说话聊天,您千万别主动就好。。。。。

呵呵,我是北方人,老公在大学教书,所以就随他来了,我知道武汉洪山区华罗利广场,晚上好多小吃很不错,武汉的朋友们可以来试试。有什么更好的地方,也可以给我留言,相信更多的老武汉人知道的比我还要多得多。。我也是一个地道的吃货。

在此祝各位"吃货"们生活愉快。

南湖大道状元大圣甲,天天中午排队爆满

最近一条新闻刷爆了我们吃货朋友圈,汉阳拦江路地铁A出口新开了这家鲜活火锅店据说掀起了火锅界一场不小的风波。

白天打电话预定没位置,晚上打电话预定又没位置,只预定到第二天晚上的位置。这也是我写这篇稿子的起因。

昨天晚上刚到门口,明明一楼还在装修,但是楼上却灯火辉煌,十分安静。可能装修噪音大了

上去一看,没想到这么热闹,座无虚席

有点到了龙门客栈的赶脚,主打是个小吃都是现点现做,还是特色

赶紧来拔草,鲜活的有机豆苗菜来一筐

有机菌菇都是活的,好看好玩,都不舍的吃,疯狂拍照就是了

现摘现吃,简直就是个有机农场

精选牛头皮肉做的夫妻肺片,柔软鲜嫩有嚼劲鲜嫩,酥脆的花生还下酒,味道独特,要是没这么多红油,我直接连汤都喝了

这个芭比娃娃的八秒牛肉好看也好吃,关键是新鲜,老板说是每天从成都养殖基地空运过来当天现宰现杀的新鲜牛肉。

这个麻辣牛肉是现做的,他们家的鲜就体现在这里,现点现做,新鲜吃,辣的过瘾又受得了,吃完发汗排毒,人都精神了很多,舒服

真不敢相信这刀功,薄如蝉翼,久涮不破,而且烟雾缭绕,摆盘精美,千万要涮红汤才好吃,否则会有腰骚味

汤底特别香,都是老鸡大骨老鸭熬的汤底,非常醇厚鲜美,不腻人,比那些一涮就掉色的添加剂锅底正宗多了

先来碗白汤,爽歪歪,在下点挂面就更好吃了。

这味道特别香,我们也点了一份小酥肉,现点现做,吃起来简直要上天,味道刚刚好

这叫七上八下,八秒牛肚

没想到这么大一片,再涮久就老了,吃起来满满的满足感,过瘾。要这么大吃着才过瘾

吃多了肉有点辣,来杯南瓜汁,很解辣,我以为很难喝,没想到柔而清甜,很虚浮,老板说,这是他们独创的,新鲜南瓜蒸熟直接榨汁,浓稠,香甜,很过瘾

最后肉,菌菇都吃完了,感觉还差点什么,来点主食差不多就饱了

问老板为什么小笼包上那么久,老板说,我们牛肉都是手工现剁,现点现包,在蒸熟 ,趁热吃,图个新鲜才好吃,不是事先蒸好的。

一吃还蛮是那个事,牛肉特别香,馅料特别足,16算是良心价了。

欢迎大家关注,有什么好吃的 美食 和餐厅欢迎私信跟我推荐,只要好吃的,就会推荐给大家。

吴家山三店有家蛮有特色的油焖大虾老店叫:亮亮虾城在吴家山这里小有名气,他屋里每年只做夏天,一进入秋天虾子质量不怎么好就关门了!每年4月头开张那真是人山人海,这里有10几家虾店就他家生意好!其他的基本上就是开一年做不下去就关了!亮亮每天屋里都是满的!以前是个厂房改造的,里面大厅有15张桌子左右,外面有2,30张桌子左右是露天的!听说吴家山三店这里几年前还是蛮荒人蛮少,后来就是亮亮虾城开起来,这里人气就跟着旺起来了!快4年了已经形成了吴家山夜市宵夜最大的亮点,当然虾子做得不错!不然哪来的人气了……

二、你吃过哪些地方的早餐呢?

地球上据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口腹之欲的推动下,在几千年里发展出了极为灿烂的饮食文化,种类繁多,各不相同,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全国各地的早餐,你都吃过哪些呢?

武汉

在武汉,热干面是当地人过早的首选小吃(“武汉人将吃早餐称为"过早”),小编去过几次武汉,现在每次想起武汉,多半是因为想起了武汉的热干面。

热干面由辣椒、麻油、酱油、胡椒粉等多种调味品搅拌在一起,味道重且颜色足,完美契合了武汉人的口味,特别是在当下疫情期间,我只能说:“加油,武汉;加油,热干面”。

武汉人对它的感情,已无需多言,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情怀。

说到北京,就不得不提到豆汁儿了。郭德纲的相声里是这么的说的:

“路上碰到一个人,拦住,猛地摁地上灌他一碗豆汁儿,如果他站起来就骂,那一定是外地人,而老北京人则会站起来,一抹嘴儿,然后来一句:“有焦圈吗?”

小编建议初次尝试豆汁儿的小伙伴们可以搭配焦圈,用焦圈的浓香来掩盖豆汁儿的酸香,还可以有效化解焦圈的油腻。

“呦呦切克闹,煎饼果子来一套”

假日的清晨点上那么一套煎饼果子,看着老板那敏捷的手法,熟练的打蛋技巧,摊卷完成,再刷上秘制的甜面酱,不到五分钟完成,咬上一口,那叫一个满足。

就着街口吃完舔舔指尖儿,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个地方听场相声,人生一大快事。

在广东,早餐是一种文化,一份营养健康的早餐,能让小伙伴们元气满满的去应对一整天的工作学习,广东的早餐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肠粉就是当地非常著名的小吃。

对于广东人来说,在若无其事的周末,美好的一天是从早茶开始的,约上三五个知交好友,再点上三五道早点,一边吃一边聊,让时间定格在当下,岂不快哉?

在重庆,常听人说:“一碗香气扑鼻的小面下肚,重庆人才算真正的醒来”,重庆是火锅之城,这里的人们热情奔放爱吃辣,就连早餐也不会例外。

清早起来,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面,它不香吗?小面关键的就在于料,一碗好的小面讲究四个字”麻、辣、鲜、香”,吃完之后大汗淋漓,那叫一个通透!

三、都说武汉是早餐圣地,武汉有哪些不得不吃的美味早点?

刚到武汉的外地人,大多会被武汉人吃早餐的阵仗震惊到:一条街上摆满了早点摊子,各个摊子前都围满了食客,有人等着一碗热干面,有人盯着自己的那只面窝,还有人会捧着一块豆皮……这些标志性的早餐,意味着大武汉一天的开始。

与广州慢节奏的饮早茶不同,武汉人通常来不及坐下慢慢吃,手里捧着或者包里装着,匆匆就赶着上班或是上学去了。于是这热干面、豆皮、面窝就跟随着人们,穿梭在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

这是武汉每天一次的全城运动,叫做“过早”。

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 武汉人也不能不过早。

早餐之都大武汉

“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叶调元刻印的《汉口竹枝词》第一次将吃早餐用“过早”一词表达。至此,武汉人“过早”已有166年。

的确,一日三餐中,武汉人最讲究过早。并且,武汉人没有在家做早点的习惯,都是在路边摊买。武汉三镇的路边摊生意非常发达,以前几乎每条街上都有摆摊的,现在管理严格了,但不少店家还是把灶台、油锅支在大门口。

香港美食家蔡澜曾把武汉称为“早餐之都”,在武汉过早的重要性完全可以与正餐分庭抗礼,其种类丰富程度也是全球罕见。曾经有网友微博晒28天过早不重样,武汉作家池莉也在其作品《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中盘点过武汉的早点:“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汰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实际上,这仅仅只是武汉名气极大的老字号,而街头巷尾叫不出名字来的更是数不胜数。

每天早晨,武汉街头都是这样一幅光景:满大街的早点摊,满大街买早点的人,满大街边走边吃的人,这是武汉最别具一格的市井风俗。

武汉人的本事是,不光面窝、烧梅这些干的可以边走边吃,就连热干面、牛肉面也能一边走路一边朝口里扒拉,而且速度极快,三下五除二,一碗面就下肚的。当然,这种习惯也造成意外状况频发,比如公交车或者地铁上,一言不合,一碗面就扣到对方身上了。

过早到底有多少种选择?

与广式早茶中的点心有明确的分门别类不同,武汉人过早的各种选择显得非常凌乱,没有一个严格的体系划分。

武汉的早餐大致分为四个系列——

粉面系:热干面、牛肉面、牛肉粉、糊汤粉、豆丝

煎炸系:豆皮、面窝、苕面窝、汽水粑粑、煎包、糯米鸡、欢喜坨、油香

蒸食系:烧梅、糯米包油条、汤包

饮品系:糊米酒、蛋酒

先来说说粉面系:

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过早的招牌——最出名也最具特色。碱面在开水中断生,捞起来沥干水,淋上麻油拌匀,铺开放凉待用。过早时,将晾凉的面条抓上一把,放进一只长柄尖底圆口的笊篱中,滚水中将面条烫熟,沥干水后装入碗中,随即拿起一只长柄汤勺,放入盐、酱油、辣萝卜丁、葱末、辣椒、胡椒、味精、白糖等等,讲究的还会放上一勺卤水,最后淋上芝麻酱,这一碗热干面就大功告成了。一碗热干面的制作时间,往往也就两三分钟。

趁着热气将热干面迅速拌开,芝麻酱的浓香和面条本身的香气混合在一起,立刻就勾起了人的食欲。热干面的核心就是芝麻酱,好芝麻足以令人齿颊留香,不过现在很多商家为了节约成本,用花生酱替代芝麻酱,或者将两者混合,热干面的味道打了不少折扣。

而说到做热干面做得最好的摊子,蔡林记名声在外,不少游客到武汉也点名要吃蔡林记,但近年来伴随着连锁扩张,蔡林记的味道有所下降,价格却不断上涨。《舌尖上的中国》曾选择拍摄了位于汉口江汉二路的田记面馆,而“天天热干面”和“大胡子热干面”也分别是汉口和武昌热干面的杰出代表。

牛肉面·牛肉粉

与兰州牛肉面讲究“一清、二百、三红、四黄、五绿”不同,武汉的牛肉是卤出来的,卤牛肉的汤汁,辣中带着丝丝甜味,味道很独特。

武汉的牛肉粉面也是清真口味,汉口最早的牛肉面馆最早都是回民经营,汉口六渡桥、三民路一带曾有回民聚居区,池莉也曾特别提到过汉口福庆和的牛肉米粉,不过如今,福庆和已经不复存在了。

考验一家牛肉粉面馆好不好的标准,除了面汤的味道足不足,还有就是米粉夹起来会不会很快就断了。

糊汤粉

糊汤粉是武汉的特色小吃,充满鱼米之乡的特点。

武汉三镇河湖众多,每天打下来的鱼虾不少,尤其是小鱼小虾,早年间没有储存条件,如果没有卖掉,留到第二天就臭了,于是有人想到了用它来做早点。

小鱼虾加水熬烂成汤,撇去残渣,留下粘稠如米汤的浓汤。米粉下锅焯一下捞出放到碗里,在上面浇一大勺浓汤,然后撒盐、胡椒、姜末、葱花,原汁原色原味,口感浓郁厚重。

过早的时候,糊汤粉要就着油条吃,也有将油条蘸着糊汤吃的,还有将油条撕成小段,泡在汤里吃的,不过怎么样,都风味十足。

豆丝

豆丝是武汉市黄陂区的特产,用绿豆加米磨成浆后摊皮切丝晾干而成,吃的时候加入牛肉汤或其它配料烹煮。这种大米和绿豆混合食物,其中的绿豆分量若是少了,做出来的豆丝口感会差很多。

吃主儿唐鲁孙曾在文章中写过:“武昌的牛肉豆丝,远近知名。”

粉面系说完了,再来说说过早的煎炸系列。

豆皮

顾名思义,豆皮与豆子有关。绿豆和大米按一定比例掺合,浸泡数小时后磨浆待用。一口大铁锅烧热后倒油,然后舀米浆入锅,摊成一张薄薄的大圆片。将鸡蛋打碎摊在米浆片上,抹匀后翻面,这时呈现油亮的金黄色。

随后,将蒸熟的糯米、煮熟的干香菇丁、炒熟的猪肉或者牛肉丁、香干丁、姜末等拌匀,铺在米浆片上,撒上胡椒、盐以及大把的葱花,然后来一个大翻面,淋上一勺油、撒上一勺水,盖上锅盖焖两分钟,一大锅金黄的豆皮就做好了。小铁铲将豆皮按格子状划开,每份豆皮基本就两三个小方块,盛入小碗中,那一双筷子,就可以大快朵颐了。

豆皮做得好,油的用量是最关键的,油太多会失去香嫩酥脆的口感,油少了豆皮表面就会变得干巴巴。

老通城是武汉名气最大的豆皮餐馆,和无数的老字号一样,都是有了名气之后公私合营保留了店铺的字号。现在武汉名气最大的王师傅豆皮馆创始人曾是老通城的收银员,吸收了不少老通城的豆皮师傅,开了这家豆皮馆。

面窝

面窝是地道的武汉特产,虽然叫面窝,却不是面食,它是由大米、黄豆混合打成浆,再加入适量葱花、盐调味,炸制而成。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一点都不容易。

大米和黄豆的比例很重要,黄豆少了,则面窝的味道不香;黄豆多了,面窝会很油,所以也不是黄豆越多越好。

炸面窝的勺子也很有特色,这种勺子四周下凹,中间上凸。炸面窝时,往一边舀一勺米浆,在中间一刮,然后撒上芝麻,下锅。面窝凹处的米浆多,炸出来的软糯;凸处米浆少,炸出来的香脆。一种食物,兼顾了两种口感。

苕面窝

苕在武汉话中就是红薯,苕面窝也就是红薯做的面窝。

把红薯洗净去皮,切成小丁,放入米浆中。炸制时舀入炸面窝的勺子,拍平下油锅。苕面窝的特点是外焦脆内软糯,滋味咸中带甜。

无论是面窝还是苕面窝,既可以单独过早,也可以成为热干面、米粉或是汤面的搭配食品。

汽水粑粑

汽水粑粑也就是米粑粑,不仅武汉有,湖北各地也都有。

这是一种纯大米食品,用大米磨成浆后,加醪糟轻微发酵,这样制作出来的粑粑入口有软绵绵的甜味,回味却有一丝酸,有一种立体的口感。

制作汽水粑粑的铁锅很大,直径要有一米到一米半,铁锅中央有一个凹坑,四周是平的。锅烧热后就要往锅上加米浆,两坨米浆要连在一起,这样才算是一个完整的米粑粑。加好米浆后,往中间的凹坑处加水,盖上锅盖再加大火。这样,下面的米浆很快会煎出一个硬壳,而凹坑里的水会产生大量蒸汽,把米粑粑的另一面蒸熟。汽水粑粑中的“汽水”指的就是这个。

这样制成的米粑粑,一面像脆饼,而另一面则十分软糯如同发糕。武汉没有专门制作汽水粑粑的店铺,街边小摊随处可见。有的人将两片汽水粑粑中夹上一个面窝,并把它叫做“武汉三明治”。

煎包

煎包并不算武汉独有的特色小吃,而且论名气,苏沪一带的生煎要更出名一点。但煎包在武汉过早界的地位并不低,今天遍布武汉的三镇民生甜食馆,必不可少的几样小吃就是热干面、豆皮、糊米酒和煎包。

武汉的煎包相比上海生煎要小一些,而且不同于上海和苏州蘸醋的吃法,武汉的煎包是蘸酱吃的,每一家的酱口味又不尽相同,三镇民生甜食馆的煎包抢手,很大原因也在于美味的蘸酱。

糯米鸡

广式茶点里有一道荷叶糯米鸡,然而武汉的糯米鸡和它完全是不同的东西,因为武汉糯米鸡里并没有鸡肉。

准确来说,这种小吃应该叫糯米团,裹着五花肉、香菇、笋丁、香干丁的糯米,再用面糊包裹下锅炸至金黄,外层焦脆,里边软糯咸香。至于为什么叫糯米鸡已不可考,有人认为炸好后的糯米鸡外表金黄,表面凹凸不平,形如鸡皮,所以就叫糯米鸡。

糯米鸡是武汉过早最常见的小吃之一,任何有油炸点心的摊子都会有糯米鸡供应。

四、2011年武汉小吃排行榜?

食品

热干面、面窝、米耙粑、鱼汁糊粉、烧梅、欢喜坨、发糕、锅贴饺 、水饺、馄饨、糯米鸡、豆皮、散子、油墩、精武路鸭脖子、汤包、烤红薯、糯米包油条、酥饺、糍粑、剁馍、苕面窝、细粉、宽粉、汤面、

清酒、蛋酒、豆浆、鸡冠饺、炒面、炒粉、炒花饭、小张烤鱼、清蒸武昌鱼、鱼香肉丝、瓦罐鸡汤 武汉名小吃 还有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 ,蔡林记--热干面,谈炎记--水饺 ,顺香居--烧梅 ,福庆和--牛肉米粉 ,五芳斋--汤圆 ,小桃园--煨汤 ,老谦记--牛肉豆丝,余妈妈--豆皮,面窝,田启恒--糊汤粉,新农特色牛骨头,民生全科小汤圆 ,福庆和米粉 ,雅园湖南米粉 ,楚宝桂花赤豆汤 ,宝庆牛肉面 ,一品香大

包 ,老会宾五叶梅 ,橘颂饼 ,东坡饼 ,油香 ,发米粑 ,什锦豆腐脑 ,凉粉凉面,炒良乡栗子 ,冲糯米粉,炒白果(即银杏果) 武汉风味小吃还有炸油饼、油条、蒸饺、煎包、酱肉包子、欢喜坨、年糕、糯米、糯米包、米酒四季美汤包、谈炎记水饺、武汉热干面、武汉面窝、黄州烧梅、东坡饼、江陵八宝饭、云梦鱼面、老通城豆皮、武汉猪肉干、武汉香肠、武汉肉枣、猪油饽饽、麻烘糕、莲藕糯米粥、炖莲子、炒良乡栗子、冲糯米粉、武汉酸白菜、沙市甜独蒜头,咸酥饼等。

特点特色

特点

武汉人把吃早饭称为“过早”。早饭对于武汉人来说一向都很重要,所以过早一向都是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热干面是武汉一大特色。武汉菜秉承湖北菜系风格,湖北江河湖泊众多,水产极为丰富,所以武汉餐桌上河鲜是必不可少的。武昌鱼便是因为一九五八年毛主席的“才

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佳句一出,而名扬五洲。更有梁子湖河蟹,也是武汉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品。

特色

武昌户部巷新开一家黄记烧梅,特色是“油饼包烧梅”,还有糊汤粉。 热干面啦现在变得早餐中餐晚餐都在吃,离不开了。万达广场最近新开了一家合记炸酱热干面。此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调料,成品面道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

特色小吃街

户部巷

户部巷位于武昌自由路,是一条长150米的百年老巷,其繁华的早点摊群20年经久不衰。清朝时候,这条百米小巷曾因毗邻藩台衙门而得名。

武汉人将用早点,称为“过早”。这最初来自了清代的一首《汉口竹子枝词》。后在别的城市被敷衍甚至忽略的早餐,被武汉人随意而隆重的提升“过年”般“过” 的位置。以“小吃”闻名的户部巷,就是武汉最有名的“早点一条巷”。

小巷入口处,铭刻着武汉市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写的小记:“汉味早点米当先,户部巷里快热鲜”,另一头的巷口两座石狮矗立,上方是著名书法家陈义经用泰山石刻

风格题写的:“汉味早点第一巷”。

户部巷的铺面以家庭为单位铺陈开来,楼上是住家,楼下是赖以生存的食店。这里的早点够老,够味道。有石婆婆的热干面、徐嫂子的鲜鱼糊汤粉、陈家的牛肉面、高氏夫妇的稀饭和煎饼、万氏夫妇的米酒等30多种特 色小吃,较好地保留了武汉饮食文化的特色。

户部巷历史:

20世纪40年代,肩挑小担沿街叫卖的谢氏面窝在户部巷安家落户,因其品种多、味道美,享誉三镇。解放初期,餐饮业进入合作化,谢氏面窝被国营餐馆“收编”,名声渐渐沉寂。

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户部巷做早点养家糊口,从而有了石婆婆热干面、陈氏红油牛肉面等众多名小吃。

20世

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华路临江一带是武汉多条公交车辆的起点站、终点站,客运轮渡码头集中,搭乘轮渡过江上班的市民多,户部巷逐渐成为这些上班族“过早”的聚集地。1990年,谢氏面窝传人重操旧业,恢复传统的制作方法和经营方式,重新在户部巷安家。

这是户部巷兴盛的起点。从此,全市乃至散居在外的老武汉,一有机会,隔江隔水也要来此“过早”,一条长不过150米、宽不过3米的小巷,每天有千把人光顾,终年生意兴隆。

2003年,武昌区政府将其打造成汉味早点第一巷,通过仿古改造,这里的建筑呈现现出一派明清风格。并在全街设立了一幅19米长、3米高的汉味早点文化墙。

户部巷小吃已经成为汉味早点的代名词,现有“早尝户部巷,夜吃吉庆街”之说。

吉庆街

白天逛汉正街,晚上游吉庆街”,武汉人素有此说。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吉庆街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各类美味佳肴应有尽有,汉味民间表演各具韵味,美食文化和民俗文化在这里交汇,中外来宾和八方游客在这里欢聚。这里已成为领略武汉都市风情的窗口。

吉庆街位于汉口著名的老字号“豆皮大王”老通城酒楼附近。东起大智 路,西至江汉路。别看这条有名的吉庆街夜市大排挡宽不过十几米,路面凸凹不平,白天冷冷清清,可一到晚上,它的魅力便凸现出来,卖花的、卖唱的、拉琴的、吃饭的、服务的……几百个台位挤得满满的,热闹非凡,特别是在午夜12点以后,整个气氛达到高潮。

这里没有安静的茶庄,没有高档的餐厅,但是你一不留神就可以从客人里找出大学教授、作家或社会学家什么的。吉庆街的客人们形形色色,不光是文艺界,还有体育界、政界;不光是中国人,还有外国人,不光是为吃而来,更多的是想感受这里自由的氛围,体味这里的汉味风情。 小吃名店

蔡林记热干面

蔡林记热千面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854号,面对水塔。生意兴隆,日销量约1 5000碗,接待品食者万人以上。

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携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

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匀。上口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间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而来。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

老通城豆皮

武汉小吃豆皮(14张)

"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以经营著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这家酒楼创办于1931年,某地原在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为城乡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胜利后复业,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该店仿照湖北民间的传统小吃豆皮,锐意改进,配合甜食应市,颇受欢迎「制法是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馅料,用油煎好。特级厨师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鲜肉、鲜蛋、鲜虾仁为主制作馅料,创制出三鲜豆皮,皮包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脍炙人口。毛泽东品尝四次,次次赞赏。外地人和外宾到武汉来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为快。

四季美汤包

"四季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为一

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如春炸春卷,夏卖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饼等,1927年开业,生意兴隆;后有特级厨师钟生楚等在该店制作江苏风味武汉化的小笼汤包应市,受到顾客的好评,被誉为"汤包大王",使该店变为主要供应小笼汤包的汤包馆。他们制馅讲究,选料严格,先将鲜猪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肉冻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面皮里,上笼蒸熟,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七个一笼,佐以姜丝酱醋,异常鲜美。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除鲜肉汤包外,他们还应时制作蟹黄汤包、虾仁汤包、香菇汤包、鸡茸汤包和什锦汤包等。

小桃园煨汤

"小桃园"是坐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该店创始于1946年,有陶、袁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店名"筱陶袁",解放后谐音化为“小桃园”,是著名的"煨汤专家”。该店经营的主要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以瓦罐鸡汤最驰名,其原料为黄波孝感一带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剁成鸡块,先人油锯爆 炒,再倒入内有沸水的瓦罐内,用旺火粮熟,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原计原味,营养丰富,是老人,病人、产妇的滋补上品。八封汤和其他粮汤也都各县特色,鲜香可口,深受食客喜爱。

谈炎记水饺

谈炎记水饺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384号,距利济路口不远。1920年由黄陂人谈志祥创办。专门经营水饺近八十年,有独到的制作水饺技艺,从选肉、配料、点味、制馅、制度到包制、熬汤、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如以鲜猪腿、黄牛腿肉制馅,猪蹄熬汤,配上虾米、香菇、香菜、葱花等佐料,使水饺的馅嫩、汤鲜、形美、皮薄,吃起来爽口润腹,余香满口,吃后留有余味,使人吃了还想吃。 除了传统的鲜肉水饺,名师谈银山近几年还陆续研制出冬菇水饺、厂米水饺、三鲜水饺、鸡茸水饺、虾仁水饺等新的品种,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

老谦记牛肉豆丝

老谦记是坐落在武昌司门口的一家风味小吃店,主要经营牛肉豆丝,兼管牛肉汤菜,随意小酌。

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名小吃

鸭脖子

武汉的汉口有条精武路,别看这条路有点破旧,有点脏乱,这里可是闻名 全国!若问为啥出名呢?原来

这里是全国闻名的精武鸭脖子的发源地!武汉精武鸭脖子,最早就起源于这精武路。据说这鸭脖子的卤制方法非常讲究,经过精选料、细处理、控火候的处理,尤其是二十八味卤料加老汤的卤制,使得精武鸭脖子麻辣鲜香、咸中带甜、红艳夺目,也正因为它的色香味俱全而誉满全国! 说道武汉的鸭脖子一定要提一下武汉的精武路,这里是销售辣鸭脖最早也是目前最集中的地方。还有一个典故讲给朋友们:战国时期,楚王率众征伐,途径汉中,人困马乏。某日,路经一野湖,见群 鸭云集飞渡,景象壮观。楚王大喜,令军士捕而食之。不日,余鸭无数,恰军中一人,擅于膳食。教众人用秘方酿制,遂成鸭脖美味,楚王尝之,赞不绝口。而军中士卒尤为喜爱。得此美食后,楚军越显神勇,攻城略地成“七雄伟业”。而偶有伤寒不适,食之亦无一不好,众皆称绝。精武鸭脖之名由此而得。众商家云集精武路,纷纷开起了鸭脖店,有不断开发创新,鸭肠、鸭掌、鸭头、鸭翅品种繁多。

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是颇具武汉特色的过早(即吃早餐)小吃。 关于热干面的起源有一个典故: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特色早餐

豆皮

豆皮是一种湖北武汉的著名民间小吃,多做为早餐,一般在街头巷尾各早餐

摊位供应。中午或晚上在一些特殊的餐厅或老字号饭店也有提供。最以豆皮著名的是位于武汉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制作的豆皮在武汉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

老通城“三鲜豆皮”是武汉人“过早”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武汉民间极具特色的传统小吃。其形方而薄,色金而黄,味香而醉,最初是武汉人逢年过节时特制的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

在武汉,以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历史最为悠久,也最负盛名。“老通城”是一家酒楼的名字,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以经营三鲜豆皮闻名,素有“豆皮大王”之誉。外地人到武汉,皆以能吃到老通城的豆皮为快。毛泽东曾品尝数次,赞不绝口。

老通城豆皮制法: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鲜蛋、鲜虾仁等馅料,用油煎制而成。其皮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

欢喜坨

欢喜坨在武汉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糯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咬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蛋酒

武汉的蛋酒是一种“过早”饮料,喝蛋酒多在吃油条或面窝之际。蛋酒香浓可

口,色淡而甘甜,口感极佳,酒气不重,喝后却觉得身子暖和。许多家庭中喜欢用酒酿来制作蛋酒,在感冒初期当作特效药使用。喝了之后会出汗退烧。感冒发烧时,因为食欲低落,身体也容易虚弱,蛋酒中有蛋有酒,可以补给营养和热量。

如果是较小的孩子或是对酒精过敏的人,可以先将蛋酒放到锅中煮开,让酒精挥发后在饮用。 趁着蛋酒温热时喝下,再睡个好觉,感冒很快就会好了。除了在感冒初期饮用外,蛋酒对恢复疲劳或治疗失眠都很有效。由于它可以让身体生暖,也很适合寒性体质的人饮用。

什锦豆腐脑

武汉街头早晚均有供应,因在豆腐脑里加上馓子、糯米、虾米、叉烧肉丁、榨菜丁、酱瓜丁、五香菜、芝麻、胡椒、葱花等配料、调料,称为什锦豆腐脑。吃起来脑嫩米滋、馓酥、菜脆,多味备尝,异常鲜美。

楚哥卤肉卷

采用当今最为流行的卤制方法,是继卤肉饭后,市场上最流行的小吃。5元钱一个的卤肉卷,一经面世,迅速在武汉卷起美食旋风。相比传统小吃,他做出了口味,做出了档次,做出了口碑,他在一定的程度上,对小吃行业的现状进行了一次洗礼。他是传统小吃的改革风向标!

小吃做法

鸡派英雄“大鸡排的做法

材料:鸡派英雄秘制好的鸡排、起酥粉、起酥油、自己喜欢的调味佐料.

做法:1、把“鸡派英雄”的鸡排拿出解冻.

2、鸡排解冻后,放入提前调好的佐料水中,然后轻轻拿起裹粉.

3、裹好粉后放入沸油中,炸制3-4分钟即可。

4、炸制好后,色泽金黄,外酥里嫩.(如右图)

糯米鸡的做法

材料:

糯米、香菇、肉丁、香干、盐、料酒、胡椒、生抽、老抽、姜末、蚝油

做法:

1、用电饭锅将糯米提前泡一小时,夹层肉、香干切小丁

2、香菇用温水泡发切小丁,泡过香菇的水留好备用

3、夹层肉丁用盐、料酒、胡椒、生抽、老抽腌制

4、热锅上油,放姜末(或姜汁),依次放入肉丁、香菇、香干翻炒,调入少盐、少糖、鸡精、生抽、老抽(适当放多点)、蚝油,然后将泡香菇的水倒入,沸腾后转小火焖一小会

5、将炒好的香菇肉丁连汤汁倒入泡好的糯米中拌匀,按下煮饭键,待糯米饭快熟时,撒一把小豌豆,继续焖一会,最后撒上葱花,另外用面粉加水,调成面糊(稀稠程度以能挂上饭团为宜)

6、最后将做好的糯米饭捏成饭团,挂上面糊放油锅炸炸就好了

炒豆丝的做法

原料:番茄,洋葱,豆丝,调料。

做法:

1、番茄、洋葱切小丁,豆丝切条。

2、油烧热,爆香番茄和洋葱,下豆丝。

3、大火炒,加适量酱油、醋、盐、胡椒等调料。

麻将肉干面的做法

原料:

面条(最好是碱性面条)、芝麻酱、榨菜、香菜(葱花更正宗)、酱油、鸡粉、香油、盐

做法:

1、滚水放入面条煮熟;

2、煮熟的面条放入冷开水过冷河,沥干装碗;

3、小碗内放鸡粉、酱油、盐,以开水调匀备用;

4、面条上放上香菜碎、榨菜米碎,淋上浓浓的麻酱和香油,浇上去即可。[1]

五、武汉有哪些值得一去的餐馆,馆子里一定要尝试的菜式有哪些?

相比广州有各种悠然自得的早茶,武汉的餐饮给人的特点就是粗犷、管饱,小编认为,在武汉有相当多值得一去的餐馆,比如在甜品上小编推荐三眼桥站的LING,里面的甜品像拿破仑酥、草莓蛋糕、草莓塔都值得尝试,而关于面食,小编推荐常青麦香园,这个店里面的热干面粉、牛肉面都非常值得一试。

小编心里的最佳甜品店是LING,这个甜品店位于地铁六号线三眼桥站,这家店原本是做私房菜的,而且一天一桌,看得出,老板是对饮食非常讲究的人,也是非常享受生活的人,老板在改行做甜品之后,将这家店经营的非常好,店里的拿破仑酥,香醇而不腻,草莓蛋糕很是精致可口,草莓塔性价比非常高,可以看出老板绝对是要对饮食很有想法,很热爱的人。

武汉面作为武汉的招牌面食,小编觉得做的比较正宗的是常青麦香园。他们做的面面伸筋道,而且放的芝麻酱很是浓香,给的卤水也很恰到好处,再配上爽口的萝卜和拌上的小料葱和辣椒,可以说让人吃起来回味无穷,小编认为这是在武汉,最值得一去的面食店。此外,他们店里的牛肉粉也非常值得推荐,浓郁的汤头,酥软的牛肉,在口碑上超级麻辣,让人呼啦啦地吃下一大碗汤汁都能吃干净,很有满足感,常青麦香园,在万松园外校旁。

另外,关于豆皮美食,小编想推荐王师傅豆皮馆,这个饭馆位于汉口高雄路东段,近台北一路。小编认为,如果热干面排第一,那么也只有豆皮敢排第二了,武汉的豆皮由脱皮的绿豆和米浆,加上上好的糯米以及鲜肉,香菇,玉兰片制作而成。馅料十分讲究,而且煎制的很精细,煎好后油光闪亮,可以说色香味十足。

武汉值得一去的餐馆还有很多,大家可以多去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