嚣张跋扈和飞扬跋扈的区别

区别:飞扬跋扈多形容态度,嚣张跋扈可以形容态度和行为

嚣张跋扈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很强势,横行霸道,气焰嚣张。“跋扈”出自《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飞扬跋扈”的原义是鸷鸟飞扬,大鱼跋扈;原指意气举动洒脱,不受常规约束,后多形容态度蛮横放肆,放纵霸道不遵循法度;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以下是飞扬跋扈典故的相关介绍:

飞扬跋扈(拼音:fēi yáng bá hù)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隋唐·李大师等《北史·齐高祖纪》。“飞扬跋扈”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

侯景骄横放肆,目中无人,老百姓对他恨之人骨,于是百姓们都支持萧衍的第七个儿子湘东王萧绎起兵反抗,最终击败了侯景,侯景在逃跑途中被杀,结束了他飞扬跋扈的一生。在生活中,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的人。即使有再高的成就,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赞扬。

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飞扬跋扈

张扬跋扈是成语吗 张扬跋扈是不是成语

1、张扬跋扈不是成语,有飞扬跋扈这个成语。

2、张扬跋扈意思原指举止放荡高傲,现用来形容放纵骄横,目中无人,意为霸道、蛮横、独断专行。出自《北史·齐高祖纪》。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魏本纪五卷、齐本纪三卷、周本纪二卷、隋本纪二卷、列传八十八卷,共一百卷。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丙戌年))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

什么叫张扬跋扈?

张扬跋扈的意思是原指举止放荡高傲,不受约束。现在多用于形容骄横放纵,目中无人。张扬,解释为宣扬;声张;放纵的意思。跋扈,意为霸道、蛮横、独断专行。

张扬跋扈和自大的区别:

1,读音不同,张扬跋扈读音为 zhāng yáng bá hù,自大的读音为zì dà。

2,含义不同。

张扬跋扈指人骄横放肆,目中无人,没有自负的意思。而自大是指人自己夸大自己,自负的意思,自以为了不起;把自己的地位作用等看得很重要,夸大自己的价值的都视为自大。

3,词性不同。

张扬跋扈为联合式词组,通常在句子中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感情色彩。而自大为汉语词语。

4,出处不同。

张扬跋扈语出唐代李大师、李延寿《北史·北齐书·神武纪下》:“(候)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顾我能养,岂为汝驾御也!”意思是侯景专制河南十四年,常怀飞扬跋扈之志,只有我能调养,他岂能让你驾驭!

自大语出西汉戴圣《礼记·表记》:“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不夸大自己的功劳、业绩。

张扬跋扈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飞扬跋扈”:

【解释】:原指意态狂豪,不爱约束。现多形容骄横放肆,目中无人。

【出处】:《北史·齐高祖纪》:“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志。”

【拼音】:fēi yáng bá hù

【拼音码】:fybh

【近义词】:盛气凌人

【反义词】:平易近人

【歇后语】:大风刮羊圈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