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骞读音 张骞的简介
1、张骞拼音:[zhāng qiān]
2、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3、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4、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二、张骞怎么读
张骞,读音:[ zhāng qiān ]
解析:张有两个读音[ zhāng ] 和[ zhàng ] ,用于姓时读:[ zhāng ] 。骞只有一个读音:[ qiān ] 。
张的基本解释:
1. 开,展开 :张开。
2. 商店开业 :开张。
3. 拉紧 :紧张。
4. 扩大,夸大 :夸张。
5. 放纵,无拘束 :乖张。
6. 料理,应酬 :张罗。
7. 惊惶,慌忙 :张惶失措。
8. 看,望 :张望。
9.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10. 量词 :一张纸。
11. 姓。
骞的基本解释:
1. 高举,飞起 :骞举。
2. 亏损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3. 古同“搴”,拔取。
4. 古同“褰”,揭起衣服。
扩展资料: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骞的本义:马腹病,指腹部亏损低陷。“闵子骞名损,或曰即左襄廿三传之闵子马。”——《史记·弟子传》
白话文:闵子骞名声损害,有人说就是左襄公二十三传的闵子马。
三、张骞名字怎么读
张骞名字读作:zhāng qiān。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史学家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元狩四年(前119年),在失去河西走廊后,匈奴向西北退却,依靠西域诸国的人力、物力,与西汉对抗。汉武帝再任张骞为中郎将,率300多名随员,携带金币丝帛等财物数千巨万,牛羊万头,第二次出使西域。
此行的目的,一是招与匈奴有矛盾的乌孙东归故地,以断匈奴右臂;二是宣扬国威,劝说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使之成为汉王朝之外臣。张骞到达乌孙时,恰逢乌孙内乱,没有达到劝说乌孙东归的目的。
不过,张骞的副使则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相互间的了解。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元鼎二年(前115年)返抵长安。
元鼎二年(前115年)随张骞至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报告汉王朝的强盛后,增强了乌孙王昆莫对汉王朝的信任。他再次派使者到长安,表示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请求与汉和亲。
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作为公主嫁给昆莫,并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细君死后,汉王朝又将楚王刘戊之女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
这两次和亲,对于巩固汉与乌孙的友好关系,使乌孙成为汉在西方牵制匈奴的一支重要力量,以及发展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