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霜冻的天气符号

霜冻的天气符号如下图所示:

霜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通常出现在秋、冬、春三季。它与霜不同,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并且地面温度低于0℃,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有霜冻时并不一定是霜。

根据霜冻发生的季节不同,可分为春霜冻和秋霜冻二种:

1 春霜冻又称晚霜冻,也就是春播作物苗期、果树花期、越冬作物返青后发生的霜冻。随看温度的升高,晚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降低,强度也减弱,但是发生得越晚,对作物的危害也就越大。

2 秋霜冻又称早霜冻,秋收作物尚未成熟,露地蔬菜还未收获时发生的霜冻。随着季节推移,秋霜冻发生的频率逐渐提高,强度也加大。

扩展资料:

霜冻的预防方法:

1.灌水法

灌水可增加近地面层空气湿度,保护地面热量,提高空气温度(可使空气升温2℃左右)。由于水的热容量大,降温慢,田间温度不会很快下降。至于小面积的园林植物还可以采用喷水法,其方法是在霜冻来临前1小时,利用喷灌设备对植物不断喷水。因水温比气温高,水在植物遇冷时会释放热量,加上水温高于冰点,以此来防霜冻,效果较好。

2.遮盖法

就是利用稻草、麦秆、草木灰、杂草、尼龙等覆盖植物,既可防止外面冷空气的袭击,又能减少地面热量向外散失,一般能提高气温1-2℃。有些矮秆苗木植物,还可用土埋的办法,使其不致遭到冻害。这种方法只能预防小面积的霜冻,其优点是防冻时间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气符号

二、霜冻是什么时候怎么形成的 霜冻和霜降有什么不同

我们都知道,天气变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霜冻是一种天气现象,那么霜冻是什么时候?霜冻怎么形成的?接下来和我一起看看霜冻天气特点!

霜冻是什么时候

我国各地早、晚霜冻出现的大致时期是:东北、内蒙古一带早霜冻出现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晚霜冻出现在4月中、下旬;华北一带早霜冻出现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中旬,晚霜冻出现在3月中旬至4月上、中旬。防止霜冻的根本方法在于事前预防。主要方法有:选育耐寒早熟品种,短期早播,避过低温、霜冻危害期;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的耐寒力。

霜冻是指在一年的温暖时期里,土壤表面和植株表面的温度下降到足以引起农作物遭受伤害或死亡的温度。因此霜冻发生时,近地层的气温一般可以在0度以下;也可在0度以上、5度以下的范围内。有霜冻发生时,不一定有白色冰晶出现,这种情况有的地方把它叫作暗霜。箱冻又分春霜冻和秋霜冻。春霜冻出现在春末许多农作物已恢复生长的时期,这时期农作物的抗冻力较弱,容易受低温的伤害而影响生长。秋霜冻特别是早秋的霜冻出现时,天气还比较暖和,农作物还没有停止生长就进入越冬期,因此霜冻出现,会使秋熟作物过早地停止生长,引起产量降低,收获物质量变坏。

霜冻怎么形成的

霜冻定义:当某气象站某天观测到地面有白霜或地面最低温度≤0℃或地面有结冰时,则称该地出现霜冻或结冰。

(1)平流霜冻

由于较强的冷空气入侵而降温至0°C或0°C以下,导致霜冻形成,这种霜冻侵袭范围广,降温幅度大。

(2)辐射霜冻

晴朗无风或有微风的夜间,辐射冷却使地面或近地物体的温度降到0°C或0°C以下,导致霜冻形成。这种霜冻发生的范围相对小些。

(3)平流辐射霜冻

冷平流和辐射冷却共同作用而发生的霜冻。这种霜冻影响比较严重。另外,还有一种局部地区产生的洼地(谷地)霜。夜间,近地层空气冷却,坡地的冷空气下滑堆积于洼地或谷地而形成霜,多于秋季出现。这与“霜打洼地”的青海农谚相一致。

霜冻和霜降的区别

从表面的意思看,霜降是渐冷、开始降霜。确切地说,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近地面空中的水汽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疏松的冰晶。随着霜降的到来,不耐寒的作物已经收获或者即将停止生长,草木开始落黄,呈现出一派深秋景象。

霜冻是指在生长季节里,夜晚土壤表面温度或植物冠层附近的气温短时间内下降到0°C以下,植物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植物体内水分发生冻结,代谢过程遭受破坏,细胞被冰块挤压而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