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稀之年是指多少岁?
01
七十岁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对各年龄段的称谓人们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九十耋”,百岁之人称为“期颐”。
古稀之年指人到七十岁,古,时代久远的,过去的,与“今”相对:古代。古稀(人七十岁的代称,源于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古典,古风,古训,古道(指古代的道理;古朴;古老的道路)。
“古稀之年”出自唐代杜甫的《曲江二首》,诗旧:“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后来人们将人到七十岁就称之为“古稀”。七十岁称为“古稀”,意思是说古时候的人能够到七十岁,这是一件很稀少的事情,应该值得珍惜剩下的时光。
“古稀之年”也被称为“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是极为科学和合理的。除了七十岁的“古稀之年”,离得最近的就是六十的“耳顺之年”。意思是人到六十岁的时候,听别人言语就可以正确的判断是非、真假。古时候的老人能到达七十岁的非常少,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以及生活环境问题,因此人们将了七十岁的老人称之为“古稀之年”。
二、花甲、古稀、耄耋、期颐分别指多少岁?
花甲: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
1、花甲
花甲,指60岁。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以六十年为一循环,一循环称为一甲子,又因干支名号繁多且相互交错,又称花甲。
有一种说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迹,到了六十岁,随着身体的愈加衰老,这道白痕就会消失不见,故而称作“花甲”。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身体好的人超过六十岁,白痕还在,而有的人身体衰弱,未到六十岁也有可能没有白痕。
2、古稀
明朝时期,著名书画家唐寅(唐伯虎)读了杜诗后,感慨自己已活过了“古稀”,他填了一首《七十词》:“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二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唐寅虽活过古稀,仍感叹唏嘘人生几何。查核一下,千多年前的“古稀”老翁,确实稀少的很。仅以知名的诗人、学问家为例,超过七十岁的真是寥寥无几。但是,到了数百年前,社会不断进步,人的寿命已长了很多,仍以名家为例,不仅感叹古稀的唐寅已超过古稀
3、耄耋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
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4、期颐
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
“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三、花甲、古稀、耄耋、期颐之年,具体指几岁?
花甲、古稀、耄耋、期颐之年,具体指几岁?我们来具体来看下;
如果你今年有60岁了,我们常说这就是“花甲”之年了,也说明我们已经步入老年时期了,60岁我们就可以退休了,享受天伦之乐。不过,这个岁数的老人,一般都会帮自己的子女带孩子,也就是带孙子,平常也可以去游山玩水,生活还是不错的;
如果你今年70岁了,那就是古稀之年,这个岁数可了不起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说明老人非常长寿,这个时候的老人要需要好好的保养自己,不要为琐事而操心;好好地享受生活,好好地照顾一下身体,平常可以多锻炼锻炼身体,这样就能进入耄耋之年呢!
如果进入80岁以后,那就是进入耄耋之年呢,那就是高寿了,这个时候老人就比较金贵了,做什么事情都要小心一点,都要注意自己的身体,而且可以说这个时候,老人都比较金贵,所以需要好好的保护,老人这个时候要合理的饮食,还要做一些合理的运动,这样就可以延年益寿,心态也要非常好;
最后一个就是期颐了,这个是指百岁,九九归一,百岁老人,期是指环绕一周,也就有100岁,这个可真是老寿星了,这里,真的是要祝福了;
花甲、古稀、耄耋、期颐之年就是我们从60、70、80、90、100岁的俗称,也是古人对各个岁数的理解,也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不过,无论,在哪个年纪,都要好好的保养自己的身体,要合理的饮食和合理地安排时间去锻炼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更好的享受现代美好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