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五大名山有那些山?
五大名山是指黄山、泰山、峨眉山、庐山、华山。
1、黄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古人的诗词多么美丽,相信这也是古人对黄山最大的赞誉。如果世界上有一座山同时具备了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秀、恒山之奇、嵩山之绝。天下非黄山莫属。青松在悬崖上争奇,怪石在奇峰上斗艳。烟云在峰壑中弥漫,霞彩在岩壁上流光。
黄山代表景观有“五绝三瀑”,五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三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黄山迎客松是安徽人民热情友好的象征,承载着拥抱世界的东方礼仪文化。
2、泰山
泰山乃是五岳之首,在中国古代,帝王登基之后都要去泰山封禅,可见泰山在大家心中的地位。泰山拥有丰富的自然遗产,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首例自然文化双重遗产项目。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3、峨眉山
诗仙李白曾这样形容峨眉山“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峨眉山是一座天然珍稀动植物乐园和地质博物馆。峨眉春季万物萌动,郁郁葱葱;夏季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秋季红叶满山,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白雪皑皑。主峰金顶海拔3079米,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灯“四大奇观”。
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植物3200多种,约占中国植物物种总数的1/10。
4、庐山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称,名扬天下。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自古命名的山峰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
5、华山
“奇险天下第一山”形容的就是华山之美。华山以险著称,数千年来,游人不绝,盛名不衰。华山有东、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三峰鼎峙,“势飞白云外,影倒黄河里”,人称“天外三峰”。
华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为“第四洞天”,也是中国民间广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岳华山君神。共有72个半悬空洞,道观20余座,其中玉泉院、都龙庙、东道院、镇岳宫被列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有陈抟、郝大通、贺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山风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泰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峨眉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庐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山
二、中国五座名山是什么?
中国五座名山是: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中国五岳,中华传统文化中五大名山的总称,是古代民间山神崇敬、五行观念和帝王巡猎封禅相结合的产物。
五岳分别是中岳嵩山(海拔1491.71米,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东岳泰山(海拔1532.7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西岳华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市)、南岳衡山(海拔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
五岳的美誉:
六岳既不愧为天下名山。论景观,五岳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峻。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被尊为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
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西岳华山,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不吃豹子胆,只能望峰叹。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岳
三、五大名山是哪五大山
五大名山是黄山、泰山、峨眉山、庐山、华山。按东南西北中的顺序排名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它们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
泰山:
古称“岱山”又名“岱宗”,春秋时始称“泰山”,“山以岳遵,岳为东最”。自汉代我国确立“五岳”以来,泰山就居于“五岳独尊”的地位。我国历代的封建帝王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封禅典礼,文人墨客在这里流连观赏,吟咏赞叹。到泰山,既可以饱览历史文化的精品,又可以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异峰突起在华北平原大地上的泰山,山势突兀挺拔,气势磅礴,颇有“擎天捧日”之势,通常被人们看做是崇高、伟大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名为“玉皇顶”,又称“天柱峰”,其相对高度为1391米,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带大陆口的第一高山。它山势峻拔高挺,素有“泰山天下雄”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