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节又叫什么名字?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

早在春秋时,清明不生火做饭,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即“寒食”。后来,寒食节活动逐步由纪念介之推禁燃炊烟、膳用冷食为主,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宗。

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先贤的重要形式,每逢寒食节,即扫墓祭祖,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节日—清明节,此时,寒食节与清明节已经合二为一。所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重臣,他跟着晋国公子重耳(即晋文公)在外面流浪多年。有一次,重耳在逃亡途中,饥寒交迫,心力交瘁。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食用。十九年之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了国君,当年跟着他的大臣都得到了赏赐,唯独对自己有割股之恩的贤臣介子推被忘记了。介子推也不愿争功,遂隐居于绵山。

后来重耳想起了介子推,就想让介子推出来做官,介子推坚决不愿为官,藏于深山之中。晋文公只好放火烧山,想着介之推至贤至孝,他一定会背着母亲走出树林来,结果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在一株老柳树下被烧死了。

后来晋文公下令,规定每年的介子推死难日为寒食节,这一天只能吃冷食凉菜,以纪念介子推。这个事件后来就变成了寒食节的来源。翌年的这一天,晋文公素服又领群臣徒步登介山祭奠介子推。祭扫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二、对清明节有什么称呼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