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普类的书 科普书籍有哪些
1、《见微知著》是中国独立学者,科普作家灵遁者继《变化》之后的又一力作《变化》是宏观宇宙科普书籍,而与之对应的,就是这本量子力学科普书籍,《见微知著》是关于量子力学的科普书籍。量子力学是极为奇妙的理论,它在科学家之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又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力学的创立更精彩动人。
2、《漫步到宇宙尽头》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专家推荐。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专家团推荐科普读物。继《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之后,科普物理泛大众级读物。英国皇家学会牛顿访问学者,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星云人才计划研究员,《星际穿越》联合翻译,知乎物理学领域很好回答者李然,揭示漫步宇宙,探寻时空真相之书。
3、《超人类革命》/ 吕克·费希
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互联网)、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以及人机混合技术、3D打印技术(尤其在医学上)的广泛运用,我们正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超人类革命。当医学的目的从治疗转变为改善和增强,人类开始编辑基因、植入芯片……所谓长生不老再也不是神话或科幻,对人类的增强和改善更可能产生“超人类”。这场革命或将从政治、经济、道德、宗教等方面彻底改变人类社会。
二、入门计算机人工智能要看哪些书?
一、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
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奇书,也是影响极其深远的著作。哥德尔是大数学家,埃舍尔是荷兰著名的版画家,以绘制各种“不可能”的画著称,巴赫却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将这三者深刻地联系到一起的是那条”永恒的金带“,也就是那个横亘于宗教、科学、人文、艺术之上的怪圈,那个让人费解的不可能语句,然而作者却指出正是这种怪圈才是生命与智能的基础,也正是这个怪圈才是实现人工智能的根本。
该书不仅对哲学与计算机科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著名深度学习软件TensorFlow的Logo都在模仿此书的封面,它更是对所谓的”后现代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无论是”盗梦空间“还是”前目的地“,你都能看到此书的影子。更有趣的是,这本介绍人工智能思想的1000多页巨著却由于其高超的语言技巧而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
二、终极算法
当今人工智能革命背后的驱动技术正是机器学习,而要想理解什么是机器学习,以及它将怎样影响我们未来社会,就需要读一读《终极算法》这本书。
当我们用手机输入汉字的时候,机器学习能动态联想出你最常用的词组;当我们打开微信扫描二维码的时候,机器学习程序正在帮助你快速地定位和识别;当你用美颜相机拍照的时候,机器学习帮助你优化照片;当你用淘宝购物的时候,机器学习在给你推荐商品。
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由算法掌控的世界中,这些机器学习程序能够聪明地适应我们人类的需要而发生改变,以至于它可以比人做得更好,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在《终级算法》中,全球著名的算法问题专家、机器学习领域的先驱人物佩德罗·多明戈斯,为我们揭开了算法的神秘面纱,让我们一窥谷歌以及你的智能手机背后的机器学习原理。他阐释了机器学习的五大学派思想,解释了它们如何将神经科学、心理学、物理等领域的理论转变为算法并为你服务,并提出了“终级算法”的设想,探讨了终级算法对未来商业、科学、社会以及对每个人的意义。对于想要理解未来将发生怎样的变革、以及想走在变革前沿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思想指南。
三、人工智能时代
随着Alphago以4:1的大比分最终战胜人类,人类迎来了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很快就会与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共存。当机器人霸占了你的工作,你该怎么办?机器人犯罪,谁才该负责?人工智能时代,人类价值如何重新定义?
在《人工智能时代》一书中,智能时代领军人物、硅谷连续创业者杰瑞卡普兰指出:智能时代的到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两大灾难性冲击:持续性失业与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机器正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类的工作,不管你是蓝领还是白领。而针对未来社会将要发生的这些问题,卡普兰在《人工智能时代》一书中从企业、税收和保险等机制上构建起了一个有益的经济生态,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能从技术发展中获益。《人工智能时代》一书提出的建议和解决方案给遭遇挑战的人们更多抚慰和安全感!
四、走近2050——注意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我们将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工作岗位将会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所替代,那么这些丢掉工作的人们究竟能干什么?《走近2050》这本书给出了非常有意思的答案——这些人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给机器付出大量的注意力——因为注意力恰恰是机器不断进化的最终动力。
未来的世界就像一款庞大的游戏,所有的人类活动将无法被去分成生产和消费,玩——持续不断地付出注意力的过程成为了终极的主题。大量的人工智能程序将会被设计出来以巧妙地引导和利用人类的注意力资源,从而使得每个人都开开心心地付出注意力,与此同时又推动了机器的进化。集智俱乐部的探索者们将引领读者走入注意力的世界,那里是互联网的引擎,那里是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五、奇点临近
奇点临近恐怕是关于未来人工智能最大胆奔放的预言。摩尔定律是计算机发展的一条规律,每隔十八个月计算机的各种性能就会翻倍。将摩尔定律外推,我们就会遇到奇点,即计算机运算能力最终超过人类的那个时间点。该书的作者库兹维尔引用大量的实例和数据佐证这样一种观察,并给出了骇人听闻的预言:机器终将超越人类。那么,奇点是否存在?机器是否可以超过人类?未来的人类将去向何方?所有这些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解读。
六、情感机器
在电影《机械姬》中,故事的主人公最终爱上了由机器虚拟出来的角色。那么,现实世界中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否会有情感呢?未来的人类是否真的会同机器双双坠入爱河?人工智能之父,MIT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创始人马文明斯基带领读者进入到了情感机器的世界。
他论证到,情感、直觉和情绪并不是与众不同的东西,而只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同时揭示了为什么人类思维有时需要理性推理,而有时又会转向情感的奥秘。通过对人类思维方式建模,他为我们剖析了人类思维的本质,为大众提供了一幅创建能理解、会思考、具备人类意识、常识性思考能力,乃至自我观念的情感机器的路线图。
七、图灵的大教堂——当人工智能之父与计算机之父相遇
图灵的大教堂忠实地记录了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我们会看到人工智能的思想萌芽是如何在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头脑中孕育而生,我们也将领略天才人物冯诺依曼是如何在谈笑风生中便设计出了最早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的。
在《图灵的大教堂》一书中,作者乔治·戴森着重介绍了一小群人,他们使用5千字节的内存(相当于现代计算机桌面上显示的光标所分配的内存大小),在天气预测和核武器设计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同时,他们还利用空闲时间解决各种问题——从病毒的进化到恒星的演变。戴森教授的叙述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富于预见性,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数字宇宙的爆炸提供了新的且重要的信息。代码和计算机的兴起伴随着两大历史性的发展:生物学自我复制序列的破译和氢弹的发明。很具破坏性和很具建设性的人类发明同时出现并不是巧合。
八、复杂——诞生于混沌与秩序边缘的科学
尽管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它仍然是一种严重依赖于经验和试错的工程技术,而不是科学——因为我们尚不知道如何根据第一性原理推导出人工智能。那么,如果你想知道设计智能系统背后的困境是什么,就来读读《复杂》这本书吧。
这是一部传记体的科普读物,记述了圣塔菲研究所——一座位于阿拉莫斯荒漠之上的学术胜地——的成长故事。复杂是横亘于生物、互联网、计算机、社会、经济各类系统之中的共有规律,也是我们打开生命之门,理解人工智能第一性原理的根本所在。我们将读到科学家是如何用简单的方程创造出古老的微型生物体,我们也将看到数十行代码是如何给虚拟的飞虫赋予生命。复杂既是横亘于我们人类和现实世界之中的隐形屏障,又是通向神秘的人工智能之门的必经之路。
九、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我们应该如何创造智能?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在机器人的头脑中创造一个社会,一个心智的社会。这是一种基于整体论的思想,即我们的大脑是成千上万不具备思维的小机器拼合而成的整体,正是这个整体才展现出了情感、思维、喜好、意识等高级智能现象。“没有心智社会就没有智能。智慧从愚笨中来。”
十、科学的极致——漫谈人工智能
这是一本爱智求真小伙伴们的集体智慧结晶。让我们忘掉大段大段的公式和调试不完的程序,从人类灵魂的最深处探索人工智能吧。我们究竟如何定义智能?意识和智能是什么关系?哥德尔定理是否早已经限制住了人工智能的可能?简单代码究竟如何创造复杂的生命和智慧行为?人工智能如何预报天气?我们怎样才能创建一个虚拟星球?
从人工智能的历史,到小虫自动机模型,再到令人烧脑的哥德尔定理,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学术权威的架子,但却在字里行间渗透出那股热爱科学、乐于探索的赤子之心。正是这种骨子里的探索精神打动了杨澜姐姐,她在自己的人工智能读物清单中首推了这本书;也正是这本书打动了无数读者,使得它一版再版,并远销海峡的对岸。
三、科普读物有哪些 科普读物推荐
1、《昆虫记》
2、《世界100文明奇迹》
3、《世界100自然奇观》
4、《世界未解之谜》
5、《中国未解之谜》
6、《世界上下五千年》
7、《海底两万里》
8、《马小跳365科普系列》
9、《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十万个为什么》
10、《100个中国孩子的梦》
11、《走进自然》
12、《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
13、《 科学的发现》
14、《科学改变人类生活100个瞬间》
15、《 我的野生动物朋友》
16、《小灵通漫游未来》
四、带你探索世界奥妙的十本科普书籍
科学的严谨与奥妙让普通人无限憧憬却又望而却步:憧憬于科学所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和美好的生活愿景,却对科学本身所需要的复杂的假设、计算、推理、验证以及数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的科学精神与实践精神望而却步。这十本科普书籍,带你走进科学的世界。
1、《时间简史》
作者: (英)霍金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史蒂芬·霍金那本畅销世界的《时间简史》已成为科学著述的里程碑。这不仅归因于作者迷人的表达方式,还归因于他讨论的令人敬畏的主题:空间和时间的本性,上帝在创生中的作用,宇宙的历史和将来。
虽然本书在篇幅上的确是“更简明”些,但它实际上却扩大了原书伟大的论题。删除了纯粹技术性的概念,诸如混沌的边界条件的数学等等。相反,包括相对论、弯曲空间以及量子论的课题,它们虽然具有无穷的趣味,但却由于散布于原书而很难理解,现在则各自分章论述。
2、《果壳中的宇宙》
作者: 史蒂芬·霍金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相对论和量子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尤其是前者,他完全是人类智慧的伟大构筑。所以在《果壳中的宇宙》的第一章相对论简史中主要是关于爱因斯坦的生平。量子论则是实验观测的被动产物,它的含义迄今还解释不清。在广义相对论中,时空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背景,而是宇宙演化的主动参与者。物质分布使时空弯曲。现在再去侈谈宇宙之外的空间和时间,对这些概念进行所谓的思辨,只能是倒退到圣奥古斯丁之前。牛顿的时空观是一个虚幻,而虚幻的唯一功能是对软弱者的安慰。
爱因斯坦的引力论是将万有引力归结为时空的曲率。那么时空能否被弯曲得这么厉害,以至于人们可以返回到过去改变历史呢?严格的科学计算指出,这是不可能的。
那么关于预言将来的能力呢?现在看来它至少在三个层次上受到限制。第一,是动力学系统的混沌行为,使得拉普拉斯意义上的决定性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在量子力学中状态是由波函数描述的,海森堡的不确定……
3、《宇宙的琴弦》
作者: 格林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格林是当今世界领先的弦理论家之一,他十分精妙地把科学思想与写作融合起来。本书撩开了弦理论的神秘面纱,揭示了一个十一维的宇宙。那里,空间的纤维撕裂了又自己缝合起来,一切物质——从最小的夸克到最巨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观的小能量环的振动中产生。
从愉快的园中漫步到浇花龙头上的蚂蚁,为了说明现代物理学正在揭示的美妙而困惑的实在,格林用了很多例子。 本书的才情令人眩晕,也没有哪本书像它那样启迪思想,愉悦读者。它真是一部科学的杰作——一次愉快清心的现代物理学旅行,让我们比以前离宇宙更近了……
4、《数学:确定性的丧失》
作者: M.克莱因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绝大多数有知识的人今天仍然认为数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不可动摇的知识体系,数学推理是准确无误的。本书驳斥了这种神话。它强调了数学不合逻辑的发展方式,应用数学反对“纯”数学的问题以及在20世纪数学逻辑结构的连贯性遇到的挑战。
绝大多数有知识的人今天仍然认为数学是关于物质世界的不可动摇的知识体系,数学推理是准确无误的。本书驳斥了这种神话。M·克莱因指出,今天,普遍接受的数学概念已不复存在,事实上,有许多相互矛盾的数学概念。 但是,在描述和研究自然与社会现象时,数学的有效性却在持续扩大。为什么? “极大的可读性……杰出的`个人成就……他必须讲述激动人心的故事,而且他讲得很好。”全书在非专业层次上探讨数学尊严的兴衰,详细介绍了数学真理的起源、数学真理的繁荣、科学的数学化、数学向何处去等内容。
5、《时间之箭》
作者: (英)柯文尼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时间”仍是人类最难解答的谜之一,虽然当今重要科学理论都有它的踪迹,但是仍然缺乏明确的对"时间"的科学解释。例如:时间在很多重要的科学理论中没有方向,是“可逆的”。
本书作者引导读者济览了所有企图解开时间奥秘的重要科学理论。他们探究时间的物理理论——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理论与势力学——以及考查更广泛的时间昭示:时间如何出现在诗、化学到生物学——从“马维尔的双翼战车”和“生理时钟”到造成旅行时差和星期一早晨沮丧心情的原因。 *后他们总结各种不同的时间阐释,描述出一种崭新方式赋予时间方向感,并呼吁要找出能涵盖时间箭头的全新理论。
6、《终极理论之梦》
作者: (美)温伯格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找寻大自然的终极理论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终极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的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舞。虽然我们还不知道那终极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我们已经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
温伯格为我们讲述了对自然的统一理论的伟大追求,引导读者从相对论和量子为学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与我们同在的别的宇宙。
7、《皇帝新脑》
作者: 彭罗斯
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本书对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神经和精神科学以及哲学进行了广泛、深入浅出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向哲学上的问题——“精神—身体关系”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书中充满了天才般的猜测,贯穿着探索真理的灵感和激情。这是一本这者的精心杰作,它阐释科学论题的新方式令人眼前为之一亮。这本巨著重新衡量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作者提出他对现代物理及人工智能的新看法,建议人们必须彻底改变时间与空间的观念。。
8、《四维旅行》
作者:(英)普瓦德万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时间与空间是我们经验的最基本特征,也是我们经历的最大困惑。时间有起点吗?宇宙之外还有空间吗?当万物停止了运动,时间还会继续吗?空间能空空如也地存在吗?时间旅行可能吗?时间可以倒流吗?空间存在第四维吗?……本书以清晰、睿智的语言,激发我们倘徉在那众多的疑惑和悖论中间。作者从科学、历史和文学中找来大量的实例,让我们深切感受了寻常的时空观念引发的疑难,鼓励我们为了自己去思考那些问题。欣赏本书,不需要具备科学的专业知识。读过之后,你眼前的宇宙也许会变得不同。
9、《美国国家地理》
作者: (美) 戴维
出版社: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戴维在研究行星、恒星、星系的过程中,对宇宙产生了无尽的好奇心和敬畏感。他将带你参观的太阳系中的行星数,也从我们熟悉的9颗增长到了13颗。他带你想象站在天王星卫星的表面上或是近距离观察阋神星的感觉实在奇妙。你们将经历的每一段旅程,即便还未成真,也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你探索太阳系之外时,就会被恒星的生命周期、星系碰撞、行星的诞生所震撼。
10、《时空本性》
作者:(英)霍金、彭罗斯
出版社: 湖南科技出版社
爱因斯坦曾说关于宇宙的最不可理解的事是它是可以理解的。他是正确的吗?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这两种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可以被统一在量子引力中吗?史蒂芬·霍金和罗杰·彭罗斯就此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
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辩论可视为六十多年前那场著名的旷日持久的辩论的继续。在这里彭罗斯担任爱因斯坦的角色,而霍金充任玻尔的角色。尽管论争的问题不同了,但同过去一样,在这里哲学的观点和论证的技巧相互纠缠,创造的灵感如泉涌喷薄,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五、科普读物有哪些书?
我们平时在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时候,让孩子读一些关于科幻类的读物,既可以增长孩子的知识,又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孩子非常喜欢看。那么还有好看的科幻读物呢?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凡尔纳的《太阳系历险记》。这是一本涉及天文学的小说,在本书中,凡尔纳大大超越了月球的活动区域,带着读者穿过几个大行星的轨道到达木星以外的空间。作者在书中把极端丰富的想象力同科学性结合在一起,同时又不是科学性遭到任何损害。
开普勒的《梦》。这是一部漫游月球的科学幻想小说。小说描绘了魔法精灵协助人类完成的一次太空之旅。虽然在进入太空的方法上借助精灵显得有点古怪离奇,但对太空中寒冷和失重的准确描写,使开普勒无可争辩地成为最先尝试科幻小说创作的科学家,成为科学家创作科幻小说的开先河者。
威尔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创作于1901年。在这本书中,作者幻想人类靠一种“可以隔断万有引力的物质”登上了月球。在威尔斯的笔下,月球不是荒凉寂寞的,它更像是另一个地球。拥有最高智慧的“月球大王”四肢萎缩,脑袋却膨胀巨大。而“大脑袋”,也成为科幻小说中历来描绘外星人的“标准形象”。在创作过程中,威尔斯有意地运用了当时的新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和现代生物学。同时,他又并不拘泥于这些学科,不受这些科学理论的局限。威尔斯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进步,而且还有科学进步给人们所带来的美好或不良后果。
海茵莱茵的《帝国双星》在1956年发表后被评论界认为是作者50年代的最佳作品,并荣获1957年雨果奖。这部小说影射社会政治,故事结构严密,情节扣人心弦,人物形象鲜明,行文幽默生动,科幻构思精巧绝伦,充分展现了海因莱因的敏锐才思,是科幻小说有史以来最棒的作品之一。
以上的科幻小说非常精彩,有时间一定要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