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狗头金一般什么地方有?狗头金为何很少见?
狗头金是一种含杂质的天然金块,主要来自于金鱼地质时期形成的富金落矿和富金矿石。从字面上讲,它可以满足,但不能追求。如果找到了,它将被当作珍宝保存起来。我们常说这种狗头金,其实不是人工合成的,而是自然形成的,含有较多的金,一些大块的矿石。
在这个金矿中生产出来的矿石不会很大,很多都是小块的,甚至包含在杂志中的石头,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提炼工艺,才能提炼成我们日常消费的那种黄金,然后用于生产金银首饰。然而,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这些矿山会出现,非常大的块金含量在矿石中特别高,外观是金的,是这种高含金量的矿石,不是100%的金元素,但金的程度稍高而形成金。1909年,四川省和盐源县的一名淘金者在井下工作时,一只重达31公斤的狗头金从顶部掉落,导致他受伤。1987年,在四川省白玉县孔隆沟发现了重4800.8克和6136.15克的大金块,先后打破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发现的狗头金的重量纪录,被称为“国宝”。
狗头金,一般靠近矿山会比较多,还有一些地方,偏远山区也可能挖到狗头金矿,但这个概率是非常小的。狗头金更有可能出现在金矿附近,那里是元素集中的地方。还有一种狗的头金,不是真的金子,而是一种,像金色的颜色,各种矿石,大矿石。当然,也有古人埋藏金子的地方,也有这种金子。
狗头金一般是指一些天然的金属矿石,含金量高,这种矿石称为狗头金,它通常是在矿山附近发现的。狗头金主要分布在砂金地区。如果没有专业的采矿知识和采矿经验,在沟头是找不到的,最好不要踏足,因为根据中国现行的法律,任何文物、矿藏、墓葬都必须移交国家。
二、狗头金分布在哪里,狗头金有什么明显特点
狗头金是天然产出的,质地不纯的,颗粒大而形态不规则的块金。它通常由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组成。有人以其形似狗头,称之为狗头金。有人以其形似马蹄,称之为马蹄金;但多数通称这种天然块金为狗头金。
2015年1月30日,由一位哈萨克族牧民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境内发现。这是迄今为止在新疆发现的最大一块狗头金。
中文名:狗头金
特点:天然,不纯的,颗粒大形态不规则
组成:自然金、石英和其他矿物集合体
又名:马蹄金
形成原因
“狗头金是一种含杂质的自然金块,多来自于富含金质的流星陨落、黄金雨地质时期形成的富金矿矿石”,这个说法完全是错误的。狗头金哪里来自于流星?这不可能。狗头金大多产于金矿附近,比如阿勒泰,阿勒泰山本身就有原生金矿。如果狗头金来自于流星,为啥狗头金多出现在金矿附近?难道含金的流星知道往金矿附近落?这明显不合道理。
其实狗头金的形成是由于在金矿附近富含金的地下水和生物富集作用,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富集沉积形成,和流星没有啥关系。狗头金里面多石头和杂质,并且坑坑洼洼,就是由于产生的环境大多在富含地下水的沙粒中,所以其中富含沙粒,表面吭吭哇哇也是由于沙子石头的镶嵌,后期沙子石头掉落,就在表面留下了沙子石头等形状的坑洼。由于这种表面坑洼和陨石表面的融蚀坑有些相似,有些人就以为狗头金是流星掉落形成,其实不是。即使在陨石中,金这种元素也是并不富集的,很难形成纯度很高的金陨石。狗头金来自流星只是误传,但不能当作科学知识,会误导人的。
三、狗头金一般什么地方有?
在板块运动中,因受强大外力的作用,将地下的金物质活化,通过火山喷发带到了地表以下,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形成了含有黄金的岩石。在岩金富集地带,岩石氧化后往往留下许多自然金。王义文研究者,阐述块金的一般形成模式:含金源岩→风化剥蚀→机械搬运及溶液溶液→沉淀→重结晶→聚合→在生成矿。这个过程反复进行,即可形成巨大的“狗头金”。
狗头金是指天然形成的不规则块金,其特点是首先质地不纯,由金、石英和其他矿物组成,成色一般为80-90%;其次是块头较大,一般要几百克。
2015年1月,发生在新疆的一条新闻一夜之间轰动了大江南北,顿时,把贫穷者的发财梦涨得满满的。据悉,一位哈萨克族牧民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境内捡到了一块重7850克的狗头金。这是国内捡到最大的一块狗头金,因其艺术价值大于黄金的价值,这块狗头金估价一个多亿。
狗头金是怎么形成的至今是迷!黄金在地球的含量很低,每吨金矿石含10克黄金已是富矿,直接富集成狗头金是不可想象的!关于其成因直到现在没有确切的结论。有人认为是天外来客,是金流星雨从太空飞来的。
黑龙江呼玛县、罗北县。东北自古就有淘金热,沙金、颗粒金较多,存在狗头金是理所当然的事。上述两个县,均发现不少的狗头金。
在国内这几个地方捡到狗头金的概率很高。需要提醒的是,狗头金可遇不可求,没有专业的矿业知识和寻矿经验,最好不要染指,若真的捡到了狗头金,其艺术价值更加珍贵,切莫提炼成纯金。
这个地球上大概有48亿吨黄金,其中47.86亿吨都在地壳和地幔。由于现阶段人类科技的限制,理论上你可以挖到的是地壳中不到2000万吨的黄金。然而,金矿投资开采成本巨大,一般人显然无法承受。那么,只好寄希望捡到一块“狗头金”。
四、世界上最大的狗头金,都是在哪里发现的?
狗头金是大自然的神奇作用
狗头金的形成是由于在金矿附近富含金的地下水和生物富集作用,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富集沉积形成,和流星没有啥关系。狗头金里面多石头和杂质,并且坑坑洼洼,就是由于产生的环境大多在富含地下水的沙粒中,所以其中富含沙粒,表面坑坑洼洼也是由于沙子石头的镶嵌,后期沙子石头掉落,就在表面留下了沙子石头等形状的坑洼。由于这种表面坑洼和陨石表面的融蚀坑有些相似,有些人就以为狗头金是流星掉落形成的,其实不是。狗头金来自流星只是误传,不能当作科学知识,会误导人的。
1、巴西“迦南”金块
世界现存第一大的天然大金块是Pepita Cana?(译为“迦南”)金块,于1983年在巴西帕拉州发现。迦南金块的重量为60.82公斤,包含52.33公斤或1682盎司黄金。
2、俄罗斯“大三角”金块
世界现存第二大金块是“大三角”。 1842年,在俄罗斯乌拉尔山的Miass地区发现了这块金块。它的毛重为36.2公斤,黄金含量为91%,这意味着它含有32.94公斤,或1059金衡盎司黄金。
3、澳大利亚“诚信之手”金块
1980年,在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Kingower地区发现了“诚信之手”,质量为27.66公斤的金块。这个金块是使用金属探测器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的金块。它包含875金衡盎司黄金,尺寸为47厘米* 20厘米* 9厘米。
4、澳大利亚“诺曼底”金块
“诺曼底”金价于1995年在西澳大利亚重要的黄金矿业中心卡尔古利被发现。重量为25.5公斤,试验分析表明诺曼底金块拥有的黄金纯度在80%和90%之间。
5、美国“皇冠宝石”金块
“ 皇冠宝石”金块于1992年12月由Sonora 矿业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被发现。金被嵌入石英岩中,通过使用氢氟酸的净化过程,大部分石英被除去,剩下16.4公斤的金块。
五、(四)五台山的狗头金
新中国成立前,五台山的代县武强大沟中,曾出现过一块 12两(一市斤 16 两制)的狗头金(狗头金是指山野中天然大金块)。由此掀起代县的淘金热,最昌盛期峪口—滩上大沟中有 1 万~ 2万名工人在淘金。新中国成立后一个地质队专门在此沟内,按照矿床勘探规程作砂金矿普查,结果几年工作,所求得的砂金储量,还不够国家为此勘探而拨的款项。
1986 年冬,繁峙塔儿坪上游近分水岭河滩边,一放羊老汉在晒太阳。当羊儿跑散时,他随手拣起一块黑石头要扔出去轰羊时,感到这石头沉重,仔细一看黑中闪金光,才知道得到狗头金了,一秤重达 250 克。于是五台山再次掀起淘金热,成千上万民工再次涌进五台山,他们在河里淘金,更在山上采金。上世纪 80 年代兴起的采金热一直延续到 90 年代初,五台山区大小金矿开采点多达数百个,提炼金的大型铁碾盘上千个。那些民工们吃住在山里,即使寒冬腊月也不下山,反正金洞深处风吹不进,地温较高。
当然山西省各地质队也没闲着,代县滩上、康家沟、小板峪、小中咀;繁峙龙须沟;五台七图村、白云村、东腰庄、原平营坊等一系列金矿点纷纷被发现,其中一部分并作深部钻探、硐探。但结果只找到一些小型金矿点,连中型金矿都没有发现一处,真可谓“金星多如毛,五台无大矿”。
为什么处处有金无大矿?因为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极少形成单独的金矿物,它常分散在其他矿物的晶体中,如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等就常有金伴生。金在地壳中的含量为 0.00043%,在 92 种天然元素中,它排在第 67 位,属于分散元素。已知金矿有许多成因类型,既可沉积形成,又可岩浆侵入、热液活动、变质作用、火山喷发作用、动力作用,甚至风化作用都能形成金矿。构成金矿的条件只要岩石中金的含量达到万分之五就可以开采,砂中每立方米有 0.2 克也能开采。所以它的开采条件很低,当然容易形成金矿。但因它的分散性、稀有性,导致难以形成大(中)型矿。
五台山区的金都产在变质岩石中,已知含金的岩石有磁铁石英岩(铁矿)、变质火山岩、变质砂砾岩,它们几乎遍布五台主峰区,导致五台处处有金。但五台山的地壳运动特别频繁,重要的构造运动多达 5 ~ 6 次,一次地壳运动将金富集了,又一次运动又将它破坏而分散了,多次运动叠合,导致金矿一再分散,终于不能形成大的金的富集部位。五台山金矿的金主要赋存在黄铁矿中,一块岩石如果含黄铁矿 3%,黄铁矿中只要含金 2%,那么这块岩石便可当做金矿矿石(含金万分之六)。
五台山的峪口—滩上大沟,曾被群众大规模淘洗过两次金,照理说长不足 30 千米,流域面积不足 400 平方千米的地方,经1 万~ 2 万人几年淘洗,金应该被淘光了,为何时隔 50 年后又掀起一阵新的淘金热,仍在沟中淘出大量砂金,难道金会新生出来吗?
成语“沙里澄金”,金总是集中在河底,或在河道中流速突然变慢处。第一次这种地方金已被淘光了,几十年中金难道又钻到河底去了?恐怕金确实会再生出来的。第一,原来分散在河道中并未被淘出来的缓流区的砂金,在水流条件改变情况下,可以再次富集到流速骤慢的位置中去。所以这些地方的金好像重新生出来了。第二,金在地表条件下可能以碲化物形式溶于地下水,而渗入到河底再次凝结成自然金沉淀下来。第三,河里的金通过第二种形式从山坡聚集到河流中,增加了河道中金的总量。这三种过程的结合,经过数十年时间,金确实又“生”出来了。所以上世纪 80 年代会掀起第二次淘金热潮。
在本书编纂过程中,山西省地质矿产科学技术馆在广泛征集地质博物馆展品时,收到灵丘县委、县人民政府捐赠的一块狗头金——“华北金蟾”。它天然产出于大同市灵丘县料眼金矿,因其外形酷似金蟾、总体呈金黄色,故得名。这块狗头金总重388克,总长近 6 厘米,宽 5 厘米。自然界已发现的狗头金有三种形态:金包石、石包金和金包水,本品属于金包石,金可占到其总表面的三分之二,其他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
“华北金金蟾”——狗头金
灵丘自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