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理发师用5465根筷子自制黄鹤楼,耗时1年多,他是如何做到的?

黄鹤楼,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边的蛇山上,又称黄鹤山黄鹤楼也是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也被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有天下绝景之称。在我们古代就有诗人李白用诗句描述了黄鹤楼的美。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以我们从古代诗人的诗句里面就能看古代匠人的巧夺天工,人工巧匠。今日湖北的理发师就用了5465根筷子,自己做了黄鹤楼。而且他耗时用了一年多。

我们从图片上也可以看出这位理发店老板的手艺精湛。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板自制的黄鹤楼一共有五神,而且每一层都是飞檐翘角,宛如展翅欲飞的鹤翼。从我们的记者朋友在对理发店老板采访时。得知这位老板平时就喜欢刻刻画画,这位理发店老板曾经也说过,理发是生存,手工是梦想。正式理发店老板的手工精湛和对制作的坚持不懈才有我们现在所看到复刻出来的黄鹤楼,也有人们说这位老板就是被理发耽误了的工匠大师,还有很多的网友也评论称高手在民间,理发店老板这个手艺真的是绝绝子了,其实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做着现在的工作,往往其实我们心里还有其他的梦想,只是暂时不能实现而已。这位理发师用5465根筷子就自己做制作了黄鹤楼。

那么他是怎样完成的呢?其实在这位理发师的平常生活中,他自己就喜欢雕刻艺术品质类的东西。平时候店里无人理发时,自己就用一颗小核桃,也能雕刻出精美的作品。据这位美发店的老板透露,本来雕刻黄鹤楼是想用来参加冬奥的作品,但是却因为错过了交作品的时间,所以才放在了店里面。

中国十大名楼?

1.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海拔高度为61.7米的蛇山顶上,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黄鹤楼一共有五层,高51.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李白有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岳阳楼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的西门城头,紧靠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全楼高达25.35米,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其四柱高耸,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宋人范仲淹有《岳阳楼记》。

3.滕王阁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东岸,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波海内外的千古名阁。因初唐诗人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闻名天下。巍峨雄壮的建筑表现出“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其丹柱碧瓦,画栋飞檐,斗拱层叠,门窗剔透。王勃有文《滕王阁序》。

4.鹳雀楼

鹳雀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名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于其上而得名,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诗因楼作,楼因诗名,一首《等鹳雀楼》使其名扬天下。登上鹳雀楼顶层,远望山峦魏巍,俯瞰大河滔滔,千里盛景,尽收眼底。

5.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蓬莱市丹崖山巅,是由蓬莱阁、天后宫、龙王宫、吕祖殿、三清殿、弥陀寺等6个单位和附属建筑组成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面积18500平方米。素以“人间仙境”著称于世,其“八仙过海”的传说和“海市蜃楼”奇观享誉海内外。

6.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3年(1864年)改建,是一座木结构的三重檐,四攒尖顶式楼阁,高三层,18米,面阔17米。因其面临滇池,远望西山,金兰湖光山色而得名。

7.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江苏省南京市西北,濒临长江。因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而闻名于世。楼高52米,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珠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因其古典的皇家气派,被誉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8.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市中心,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楼阁三层,建筑面积846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阁与古城墙及天心公园其他建筑巧妙融为一体。基址占着城区最高地势,加之坐落在30多米高的城垣之上,近有妙高峰为伴。

9.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市中心,钟鼓楼为砖木结构,是古城西安的象征,现为我国古代遗留钟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鼓楼为目前我国所存较大的鼓楼之一,以歇山式重檐三滴水为建筑形式。

10.天一阁

天一阁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为明朝隐退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中国四大名楼是?

中国4大名楼

岳阳楼

岳阳楼为位于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阳,岳阳古称“巴陵”,位于湖南省北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与绵延万里的长江在这里交汇,名冠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岳阳楼就座落在傍水而生的一古城西门城头。岳阳,山、水、楼俱备,风景如画,名胜古迹众多。岳阳风光之美,集中在洞庭湖而钟于岳阳一楼。以岳阳楼、君山为中心而构成的巴陵胜景,闻名遐迩,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不愧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的岳阳楼,武昌的黄鹤楼,南昌的膝王阁,合称"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水光楼影 ,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纯木结构。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楼内陈设别具特色。各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一、二楼各嵌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一楼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品;二楼所嵌雕屏为公元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久经沧桑,屡毁屡修。现在看到的岳阳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整个楼的建筑,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岳阳楼主楼高3层,高达15米,中间以4根大楠木撑起,再以12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30根木柱,结为整体、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 12个飞檐,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屋顶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古籍里载述,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这种古老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

再说民间故事。缘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岳阳楼修建(而且屡毁屡修)工艺精巧,而且历代人文荟萃,因此,岳阳和洞庭湖畔流传着许多关于岳阳楼的传说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其中关于修建岳阳楼的就分别有鲁班,吕洞宾、张果老等名匠、仙人;关于讲述岳阳楼渊源的,则有《鲁肃阅兵台》、《岳阳楼三个字》等;关于岳阳楼雕屏的,又有《张照题屏》、《真假雕屏》;关于岳阳楼风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此外还有《朗吟亭》如果把岳阳楼附近有关风物的传说故事也算进去的话,那么,就还有《梅溪桥》、《金鹊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见岳阳楼及有关的传说故事何其多也、展现的风采又是怎样的丰美绮丽。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岳阳楼联

岳阳楼上有一幅对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对联把岳阳楼的地理、历史都写出来了。

古往今来,岳阳楼不知吸引着多少游客!

据史书记载:建安二十年(公元二一五年),刘备、孙权争夺荆州,鲁肃率万人屯守巴丘,筑巴丘城。巴丘就是岳阳的最初称呼。而岳阳楼,传说是当年鲁肃在洞庭湖训练水兵时的阅兵台。唐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中书令张说驻守岳州,把这个楼大加修葺,并定名为“岳阳楼”。从此,词人骚客,登楼赋诗,时有绝唱。据说李白为岳阳楼写过联句:“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宋庆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郡守滕子京又一次修葺了岳阳楼,并请范仲淹撰写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岳阳楼名联佳作甚多,这里再辑录几幅: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黄鹤楼

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楼矶头,相传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黄鹤楼历经沧桑,屡毁屡建,不绝于世,可考证的就达30余次之多。黄鹤楼最后的一次被毁是清末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八月,因汉阳门外董家坡居民房屋起火,风大火猛,殃及城楼,很快将这千古名楼化为灰烬,仅存数千斤宝盖铜楼鼎一架。

重建黄鹤楼的问题,早在建国初期决定兴建长江大桥时就已提出来了。经过几十年的反复研究准备,终于1981年7月黄鹤楼重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1984年底建成,离最后一座黄鹤楼被毁的时间恰好是整整100年,重建的黄鹤楼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西坡上,正对武昌旧城区司门口,处于穿过长江大桥的京广铁路和分路引桥之间的三角形地带内。新楼5层,高51.4米,钢筋混凝士仿古结构。虽较黄鹤楼故址离江远了些,但因山高楼耸,气势雄伟,视野开阔,黄鹤楼大观空前,无与伦比。

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其中一个说是有一位名叫费伟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伟,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巅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旅游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加了层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楼共五层,高50.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

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

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了黄鹤楼和武昌城相建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为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黄鹤楼联

闻名全国的古建筑黄鹤楼,建在武昌江边的黄鹄矶上,是古代文人骚客登临咏诗胜地。登楼眺望,远山近水一览无余。唐代诗人崔颢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被称为唐人七律之首。李白来此也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黄鹤楼在一八八四年被焚毁。现已重建。

这里的几幅对联,是流传下来有关黄鹤楼的佳作。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黄鹤飞去且飞去;

白云可留不可留。

对江楼阁参天立;

全楚山河缩地来。

楼未起时原有鹤;

笔经搁后便无诗。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心远天地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

我辞江汉去,推窗寄概,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滕王阁

滕王阁巍然耸立于赣江之滨,是一座声贯古今,誉播海内外的千古名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李元缨,唐高祖李渊的第22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弟,贞观十三年(639年)六月受封为滕王,后迁到洪洲(南昌)任都督。在南昌他别无建树。唯在唐永徽四年(653年)于城西赣江之滨建起一座楼台为别居,此楼便是“滕王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初唐诗人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所写《滕王阁序》中的句子。千百年来,阁内因序传名,序以阁流芳,为南昌凭添了多少风流。

滕王阁自唐初创建以来,迄今已有1300年,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迭遭废兴达28之多,第29次兴建奠基于1983年,竣工于1989年重阳节。

重建的滕王阁坐落在赣江与抚河故道的汇合处,占地4.3公顷。背城临江,濒临南浦,面对西山,视野开阔,距唐代阁址仅百余米,不失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意境。这次重建,采用宋朝式样,突出背城临江的、瑰玮奇特的气势。阁高57.5米,明三层暗七层,加上两层底座一共九层,琉璃绿瓦,鎏金重檐,雕花屏阁,朱漆廊柱,古朴高雅,蔚为壮观。主阁南北两侧配以“压江”、“挹翠”二亭,与主阁相接。主阁之外,还有庭园、假山、亭台、荷池等建筑,无论从高度、体积、占地面积还是从建筑风格来看,滕王阁均可列为全国主要古典楼阁建筑之一。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screen.width-500)this.style.width=screen.width-500;" border=0>

蓬莱阁

蓬莱阁位于烟台市西,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据文献记载,唐代这里便建过龙王宫和弥陀寺;宋朝时的1061年,由郡守朱处约建蓬莱阁供人游览;明万历十七年,也就是1589年,巡抚李戴在蓬莱阁附近*办增建了一批建筑物;1819年,情知府志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又主持扩建,才使蓬莱阁具有了现在的规模。

蓬莱阁下方有结构精美、造型奇特的仙人桥,那是神话中八仙过海的地方;东侧有上清宫、吕祖殿、普照楼和观澜亭等;西厢为避风亭、天后宫(俗称娘娘殿)、戏楼和龙王宫。这些楼阁高低错落有致,与蓬莱阁浑然一体,统称“蓬莱阁”。“蓬莱阁”是占地328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960平方米的庞大古建筑群(共有100多间),楼亭殿阁分布得宜,建筑园林交相辉映,各因地势,协调壮观,山丹海碧,清风宜人,遂成为名扬四海的游览名区。1982年国务院公布水城及蓬莱阁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阁每个建筑单体由多种风格的楼亭殿阁所簇拥,犹如众星拱月。阁内布局奇巧,浑然成体;层层迭迭,错落有致。各亭殿内楹联碑文琳琅满目。蓬莱阁主阁是一座双层木结构建筑,丹窗朱户,飞檐列瓦,雕梁画栋,古朴壮观。登上主阁,凭栏四顾,轻纱般的云雾缠绕阁下,亭楼殿阁在掩映中时映时现,使人超凡出世之感油然而生。

十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最近100年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黄鹤楼坐落于湖北省武汉市,素有“天下第一楼”的美称。

黄鹤楼是国家四十佳旅游胜地之一,它地理位置优越。与山接壤,与水相连,历来就是风景独好之所在。

不过由于黄鹤楼历史文化悠久,它始建于三国时期,经过漫长岁月的侵袭,也曾经千疮百孔。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中国文化的遗产,黄鹤楼曾经在1981年进行重建和整修。在1985年的六月,黄鹤楼重新开放,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眼中。

黄鹤楼曾经在历史上也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初它为了军事目而兴建,作为发挥军事作用的瞭望楼。

直至唐朝时期,才渐渐变成文人骚客笔下风景优美的登高楼。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黄鹤楼后期一直视为离别之地,送行友人,启航远行大多是在此地出发。黄鹤楼在诗歌文化之中也有其独特的分量。

正是由于黄鹤楼的古楼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才受到大众的欢迎和喜爱。它也逐渐成为了从古至今大受追捧的旅游胜地。

虽然黄鹤楼在近代也饱受战火的洗礼,但它依然矗立在清风明月中。

值得庆幸的是,现在都讲究保护历史文化,对一些古建筑和古文明都非常重视和修复。

我们的黄鹤楼才得以继续在时间的长河里,继续闪烁着它独特的光辉。就像古诗中说的一样,故人已辞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的变化更是印证了它还将继续向时代河流中奔去。

国内有哪些景点看起来很美,去了之后就会很后悔?

去完后悔的国内景点,网友说被课本骗了,当地人:人傻钱多才会来

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旅游,原因有几个:一是生活压力太大,到外面走走看看舒压;二是资讯和交通发达了,大家都想出去见见世面;三是手里有了闲钱,学会了享受生活。人们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通常会选择风景优美,或者民风朴实的地方,总之选的都是心中理想所在。然而,往往有时等身临其境后才发现,原来千挑万选的景点是如此的“坑”,令人大失所望。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上(现址),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同时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楼始建于三国时期,一开始是做军事用途的,用来瞭望守戍,后来渐渐变为了旅游观光楼,以及名人雅士喝酒吟诗的地方。诸多赞美黄鹤楼的诗词中,以诗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最广为流传。

李白在诗作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诗仙的大作加持,黄鹤楼更是名声鹊起,成为了“天下江山第一楼”、“江南三大名楼之首”,一直到现在都顶着这些光环。绝大多人都是通过儿时语文课本中的这首古诗,第一次知道这座楼的存在,于是大家在脑海中都为它披上了缥缈、美好的衣裳。

也许古时候的黄鹤楼确实是名副其实吧,但千百年过去了,黄鹤楼已经重建了数十次之多。目前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落成的(2018年进行过大面积修复),不但形状和古时候的不一样了,就连地址也偏离了原址1000多米。现在的黄鹤楼,其本质可以说是借用了古代一座名楼的雅号,另外建造的一座毫不相关的楼罢了。

如今的黄鹤楼高约51米,飞檐吊角古色古香,更有牌坊、轩廊、亭阁等辅助建筑,比古时候的任何本版都更加高大、坚固、雄伟。但是,仿古就是仿古,不管外表如何,骨子里是实实在在的钢筋混凝土。而且,为了方便游客登楼眺望,黄鹤楼内部还安装了电梯,所有刻意营造的古意荡然无存。很多网友怀着儿时的美好愿望来旅游,一上楼失望透顶,不由吐槽:被语文课本给骗了。

不少游客还认为黄鹤楼收70元门票太坑,因为除了一栋仿古楼之外,就没有其他值得参观的东西了。尽管登上黄鹤楼可以眺望到长江,但同样可以看到附近大片大片的居民楼,和川流不息的公路,周围环境与心中的有很大落差。就连一些当地人都说:黄鹤楼没什么好看的,人傻钱多才会来旅游。真不知道李白看到如今的黄鹤楼,还愿不愿意再给孟浩然写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