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战时,中国在干嘛?
当时,中国还是处于中华民国时期,西方列强在中国仍然有大片的殖民地,但还是拥有自己的主权一战开始后,受协约国英国、法国和俄国的邀请,中国政府也派了一支部队参加了欧洲战场的作战,表示加入了协约国一方。一战以协约国主获胜而告终,帮中国也算胜利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也参战了,只是没有派兵参战.当时由中国的北洋政府宣布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期间,中国当时的北洋军阀政府参加了协约国一方作战,和英法约定参战的形式是派出劳工,解决了协约国兵源不足的问题。随着一战的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巴黎和会。但弱国无外交,中国的合理要求遭到拒绝。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人民觉醒了。
因为在中国,英、法、俄的势力远大于德国的势力,而奥匈帝国在中国没有势力范围,加之从中国到欧洲的通道被英、法、俄控制,德国在远东势力孤悬于海外,如果保持中立,德国在华利益也会被协约国瓜分,所以中国站到了协约国一方,试图分一杯羹,收回点自己的利益。
1914年7月,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战还是不参战?如参战,参加哪一方作战?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中国一开始选择了置身事外。
1914年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希望欧洲战火不要殃及中国。那么,选择中立有什么好处呢?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看,中国保持中立是很自然的选择,符合中国的国情。
一是战争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无论德奥还是英法,都无所谓人道、公理,他们都是侵略中国的强盗,中国没有必要为列强效力,况且参战对中国并无直接的好处。
二是中国力量弱小,没力量加入任何一方作战,也没有力量制止任何一方在中国的胡作非为。
三是畏惧与西方列强的战争。近代以来,中国在反对列强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一次次挫折,一次次丧权辱国,使中国人对西方列强有一种潜在的恐惧感,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无论参战还是中立,都需要能力。中国既然没有力量参与作战,那么也很难通过中立维护自身的利益。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国想置身事外只是一厢情愿。
一战中国在欧洲的劳工
当时,欧战双方虽然在中国都有少量兵力,但由于中国远离欧洲战场,对战争胜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限制战区得到了交战双方的赞同。按理说,欧战双方既有此意愿,远东战事似乎可以消弭。然而,中国限制战区的希望却遭到了日本的反对。此时,列强卷入欧洲战事,无暇东顾,日本巴不得战火早日烧到亚洲,趁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8月7日夜,日本内阁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8日,也就是中国宣布中立之后的第二天,日本舰队便声势浩大地出现在德国租借地胶州湾海岸之外,准备趁火打劫。8月15日,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其在8月23日之前将胶州租借地交与日本接收。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9月2日,日军在远离胶州湾的山东半岛北岸龙口登陆。
为限制战火在华蔓延,羸弱的中国政府再次让步,被迫在自己的领土上划定交战区域,以限制日军的活动范围。9月3日,北京政府照会各国公使声明,划出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各地为“战区”。
然而,日本对此置若罔闻。登陆日军竟先沿铁路西进,占领济南,控制了胶济铁路,最后于11月7日攻占青岛。
面对中国的抗议,日本竟然警告中国政府:“中国方面的任何抵抗都将被认为是援助日本的敌人,中国必须为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承担责任。”至此,中国政府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避开战火的愿望终成泡影,陷入了“中而不能立”的境地。
中国政府判断,英法俄对德奥意之间的对决,对中国利益冲击最大、充满变数的就是山东主权。其时日本对山东的觊觎,已是昭然若揭。
二、一战的中国在干什么
一战(1914年——1918年)期间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期间中国大事可以概括为:
①1914-1916年袁世凯复辟,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与之进行复辟帝制与反复辟斗争;
②1916.6-1917.7北洋军阀内部“府院之争”,大总统黎元洪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争权,实质是日美争夺;
③1917.7-1918.10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与总理段祺瑞争权,中国陷入军阀混战。
注:一战时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是有十余万劳工赴欧洲参与了挖筑工事等活动。
一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Central Powers)和协约国(Allied Powers)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在做什么?
一战从1914年的7月开始,到1918年的11月结束。
1、第一年:1914年。一战爆发的时候,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考虑到民国成立只有三年,国力有限,便宣布中立,不参与到战争当中。
2、第二年:1915年。因为日本不断提出的要求,袁世凯开始跟日本据理力争。但争取到的结果,并不让很多人满意。所以,国内很多人开始反对日本提出的条约,也就是“二十一条约”。同年袁世凯开始宣布称帝,却遭到海内外共同反对。纷纷掀起“讨袁”的声号。
3、第三年:1916年。袁世凯因为称帝失败,不仅声望骤降,而且各地手握实权的总督,也纷纷反对,只好宣布放弃称帝,转而让段祺瑞执掌大权。同年6月,袁世凯去世。中国从此进入军阀混战的时代。
4、第四年:1917年。军阀混战的苗头开始显现。由不同人支持的不同军阀,开始粉墨登场。袁世凯去世前,曾指认黎元洪担任总统。黎元洪声望不错,只是没有实权。而段祺瑞则是当时北洋军中的实权人物。两人明争暗斗。
5、第五年:1918年。这是一战结束的一年。原本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本该收回德国在青岛的主权。所以,一战消息传回国内时,全国上下都非常高兴。可谁也没想到,在第二年的时候,在凡尔赛和约上,中国被英、法等过彻底出卖,德国在中国的利益,完全割让给日本。
四、一战时中国在干什么?
一战时间为: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中国处于军阀建立时期。
1912年4月,袁世凯取得政权后,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由于同盟会的内部分化,于是袁世凯便趁机拉拢部分革命党人与之“合作”,实现了中国短暂的“稳定”与统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后大借款”后,李烈钧奉孙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二次革命”爆发。江苏、上海、安徽、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先后独立。由于国民党人仓促应战,缺乏统一领导,“二次革命”被北洋军打败。
袁世凯取胜“二次革命”后,便开始了发展实业的计划,同时也加紧复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兴师讨袁,发动护国战争。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等省相继宣布独立。因为外交的压力和财政的危机,袁世凯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取消帝制。
袁世凯死后(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踞东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虞我诈,争斗不已。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职位,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7月,张勋应黎元洪“调停”之邀,率领五千“辫子军”入京,复辟帝制,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权后,投靠日本,企图以武力手段统一南方军阀。段祺瑞的武力统一行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军阀的反对。
1917年8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随即讨伐段祺瑞的第一次护法战争拉开帷幕。在北洋军的镇压下,北伐军受挫;加之军政府内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战争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再次证明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濒临绝境。
扩展资料:
军阀形成原因: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一支特殊的军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1、从国内看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建设一支新式军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清廷在连年“内忧外患”的交迫下,把“筹饷练兵”作为救命符,袁世凯及时抓住晚清政府编练新军的时机,发展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2、从形势看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政策发生了改变:由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给袁以有力支持。于是袁世凯依靠外国势力的支持,并运用封建权术,由军而成阀,由军阀而成集团,稳操20世纪初期中国的政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洋军阀
百度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