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族过什么传统节日?

汉族的风俗特色:

1、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

2、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3、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4、汉族还注意赴宴作客的规矩。入席前后,主客兴辞,互相谦让;坐下之后,主人劝客人吃,然后客人才开始吃;席间不可只顾自己大吃大喝,不要大口喝汤,咕嘟作响,不要吃得啧啧有声,不要专挑食物,据而取之,不要搅和菜汤,不要把咬过的菜放回盘碗里,不要当众剔牙齿等等。

5、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特别是信封上的称谓。

汉族传统节日:

1、春节

中国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

春节习俗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拜年、给压岁钱、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2、立春

立春是汉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历来为中国汉族人民所重视,早在宋代,立春习俗就已十分丰富了。

3、元宵节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汉历(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4、中元节

中元节,俗称“鬼节”,传说是日地府洞开,鬼魂四出,民间有谚曰“七月半,鬼乱窜”。有祀者回家受子孙祭拜,无祀者,大家请佛道做法事,勿使其流浪为害,可以说中元节为古代中国的亡灵节,中元节就是在上古秋祭习俗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二、汉族的习俗和节日

汉族节日: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1)春节:春节是汉族传统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旧俗春节临近,一般人家均买活鱼养在缸内,等到春节时食用,寓意“年年有余(鱼)”或“吉庆有余(鱼)”。除此之外,家家还要剪窗花,贴年画,挂春联,贴“福”字。贴“福”字讲究倒着贴,寓意“福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气氛非常浓。

除夕晚,民间又叫“三十”,除夕的“除”字,原意是“辞别”,也就是辞旧岁迎新年。

除夕之夜,外出的家人要赶回家,与全家人团聚共吃年夜饭,也叫团圆饭。家家都备有丰富的菜品,用鸡、鸭、鱼、肉、海鲜及各种新鲜蔬菜烹制出各种美味佳肴,这顿饭必有鱼(余),预祝“年年有余”。除夕夜一般要守岁,半夜零点,钟声一响,鞭炮齐鸣,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北方人通常吃饺子,南方人则吃汤圆,不少地区有吃年糕的饮食习俗,寓意一年的好运更比一年高(好)。

春节期间,有相互拜年、馈赠礼物的习俗,人们见面要相互道“过年好”。许多地方还有逛庙会、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等民间活动。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灯节。这天要吃江米(糯米)面元宵或水磨面汤圆。馅芯大致有白糖玫瑰、黑芝麻、豆沙、什锦、椰奶等。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元宵节之夜,还有猜谜语、观灯等民间活动,更增添了节日热闹的气氛。

(3)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由于五为阳数,所以又叫端阳节,是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粽子多为三角形,品种很多,有小枣粽、豆沙粽、火腿粽、咸肉粽等。一些地区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喝雄黄酒,樱桃的习俗。此外,还有赛龙舟的民间活动。

(4)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人们普遍都很重视这个节日,合家团聚,赏月,品尝各式月饼,吃应季的水果,如葡萄、石榴、柿子、各种瓜类等。各地区都有传统月饼,如北京的自来红等。每至中秋佳节,人们争相购买月饼,馈赠亲友,互祝团圆。

(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要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为重阳糕。另外,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饮菊花酒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6)冬至:冬至,又称“冬节”、“长至节”、“亚岁”。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做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在这一天,北方地区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还有一些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冬至这个节气经过数千年的延续发展,也形成了它自己独特的节令食文化。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面蔽等。曰

(7)腊八节:腊八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腊八粥作为我国的节令小吃,主要由糯米、花生仁、莲子、黄豆、赤豆、绿豆、百果、红枣等干果熬煮而成。腊八粥其味多样、清香可口、营养丰富,除含有人体正常饮食需要的碳水化合物外,还含有B族维生素和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蛋白质及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因此在有的地方,腊八粥又称为福德粥,意思是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除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腊八蒜等风味食品。它们即可滋补身体,又能增添喜庆。

三、汉族的节日有哪些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腊八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四、汉族的节日风俗习惯?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汉族传统节日,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