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刚川电影为什么那么多重复的镜头

《金刚川》中确实是有很多重复镜头,但这个现象出现是有苦衷,同时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金刚川》上映于10月23日,撇去重复镜头时长为1小时,且影片中有很多特效制作爆破大场面,看起来非常炸裂。就这个成片质量往前推,拍摄+制作至少需要一年时间。但今年8月初《金刚川》才开始拍摄,从拍摄剪辑到后期制作,再到于银幕上映,剧组只用了短短4个月时间,堪称奇迹。

因为2020年10月25日这一天,是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为了让影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以致敬先烈,《金刚川》使出浑身解数。管虎、郭帆、路阳三名导演分别拍摄不同段落,以节省时间。

为让影片足够具有戏剧冲突性和情感渲染能力,同时也让电影有足够的时长,决定从不同角度出发,将同一个事件叙述多遍。这是《金刚川》中出现镜头重复的最初原因,同时也是苦衷。

同一事件讲述多次,从观众角度来看这一做法有凑时长嫌疑。但实际上,这一手法在艺术体系中有名有据,叫做「复调叙事」,最开始产生于音乐学,后被广泛使用于文学和影视创作。日本经典电影《罗生门》所采用便是这一手法。

看似是重复,实则是力度更深的铭记,希望观众们不要忘记惨烈的过去。这才是重复镜头出现的真正意义。

扩展资料:

《金刚川》的片名指的是一条河流,位于朝鲜交界处的金刚山下。《金刚川》的故事,就发生在金刚山的金刚川上。更进一步讲,是金刚川上的一座桥。

原本,这里没用桥。为了战争,中国志愿军的工兵建了一座木桥,供作战使用。《金刚川》就围绕这座桥的建与毁,以及修与炸之间,反反复复。整部电影的故事着眼点非常小,就是中国要修桥、护桥,美军则要千方百计地破坏掉桥。这种争执与对抗,都是为了金城战役为掩护。

金城战役是志愿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志愿军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不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上,而且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提供了进行大规模攻坚战役的宝贵经验。

二、《金刚川》为什么那么多重复镜头?

《金刚川》中很多重复镜头是有苦衷,同时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为让影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以致敬先烈,《金刚川》使出浑身解数。管虎、郭帆、路阳三名导演分别拍摄不同段落,以节省时间。为让影片足够具有戏剧冲突性和情感渲染能力,同时也让电影有足够的时长,决定从不同角度出发,将同一个事件叙述多遍。

这是《金刚川》中出现镜头重复的最初原因,同时也是苦衷。

基于此,《金刚川》的故事被拆分为士兵、对手、高炮连、桥四个篇章,前三篇章为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第四篇章为整个故事的升华。

三个视角互为补充

《金刚川》的重点时刻如B26轰炸桥体、榴弹炮远程炮击桥体、喀秋莎火箭炮摧毁美军阵地、延时炸弹引爆……这些词语不断出现在画面上,“士兵”、“对手”、“高炮连”三个视角互为补充,让这个故事更加立体和悲壮。二刷就很明显感受到复调叙事的精巧之处。

三部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不少线索相互呼应,如草蛇灰线一般,需要细细观看,慢慢品味,才能领会创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金刚川的影评不好,说是重复太多,电影哪里重复了?

《金刚川》的拍摄手法在国内并不常见,以至于很多人看过之后都觉得太“乱”,重复镜头太多,第一遍看得懵懵懂懂,第二遍就能看的尴尬无比。在电影上映的时候,特意去了电影院看,当时觉得蛮不错的,等到各大视频上线之后再看一遍,突然发现没什么吸引力,无法把观众代入其中的感觉。

电影总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士兵、对手、高炮班、桥,前三个部分分别是由路阳、郭帆、管虎指导的,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特点。二看《金刚川》时就会发现,其中重复镜头最多的就是第二部分(对手)和第三部分(高炮班),一个镜头甚至可以出现3次,这就让很多观众接受不了了,毕竟拍摄手法实属罕见,有很多人接受不了,更有甚者以为是为了节约成本乱剪辑的。

第一部分主要是围绕着刘浩的视角所展开的,第二部分则是张飞和关磊之间那种亦师亦友的感情,第三部分是美飞行员的第一视角,第四部分则是全剧中最重要的一点,突出了士兵的热血和大无畏精神,很多人也都是在第四部分被感动到的,整部影片的旁白也是最后才出现的。

每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包括它的视角,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法,他们之前的视角都是互不干涉的,所以出现过的画面还会在另一个人眼中呈现,或许也是因为导演的手法不过娴熟,给人一种特别凌乱的感觉,相信之后这种拍摄手法只会越来越成熟。

该电影8月份开拍,10月份上映,大概拍摄用了1个多月,后期制作又用了1个月,什么感觉呢?没错,是仓促,为了赶在70周年播放,耗资4亿仅用了短短2月,在很多细节上也都没有处理好。开场漫山遍野的战士让我看到了剧组的大气,还有特效也是最真实的,估计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人员道具和特效上面了,也没有做太多的宣传,只是主角张译说过:“这部电影不会亚于《八佰》”。

在电影院看到有的人居然看睡着,很明显电影勾不起别人的兴趣,每个人对于这部电影的剧情看法也不一致,有人说:“这是一群人守护一座桥的故事”,还有人说:“美机和两架高射炮的故事”,其实他们说的都对,也都不对,电影本身要我们看到的是那种精神,一个时代的精神,能体会到那种精神几乎就已经足够了。过多重复的镜头确实能影响观影心情,拍摄手法的不成熟也让人尴尬无比,但好在最后的“人桥”确实让人惊呆了,有被感动到,这就够了。

四、金刚川重复镜头啥意思

金刚川重复镜头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是采用复调叙事。

复调式叙事方式是相对于独白式的叙事方式来说的,独白式的叙事方式是指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态度,观点都是来自于叙事人的一相情愿,根本上是同一个叙事者的同一种声音;复调式叙述方式在于叙事者的声音与作品主人公的声音之间存在矛盾,主人公似乎叛离叙事者的理性意图,脱离其控制,并与叙事者对话。在此,作者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困惑通过叙事者与主人公的对立的声音表现了出来。

扩展资料:

剧情介绍: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战士要在第一时间赶往金城参加最后一场大型战役,如果没能及时赶到,对战况的影响可想而知。志愿军战士们要通过一条名为金刚川的川流,才能继续赶往金城。志愿军工兵连修建了一条木桥,可供战士们通过。

美军也知道只要阻止志愿军通过金刚川,自己就能在金城大战中有更大的优势,于是配备着榴弹炮、延时炸弹、燃烧弹以及多发子弹的轰炸机、战斗机不断轰炸木桥与志愿军战士们,而让美军惊讶的是,每次把桥炸烂,志愿军战士们都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重新修复木桥。

五、金刚川为什么一直重复?

《金刚川》中有很多重复镜头,但这个现象出现是有苦衷,同时也是具有深刻意义的。

为了让影片在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映以致敬先烈,《金刚川》使出浑身解数。管虎、郭帆、路阳三名导演分别拍摄不同段落,以节省时间。

为让影片足够具有戏剧冲突性和情感渲染能力,同时也让电影有足够的时长,决定从不同角度出发,将同一个事件叙述多遍。

这是《金刚川》中出现镜头重复的最初原因,同时也是苦衷。

扩展资料

《金刚川》的故事被拆分为士兵、对手、高炮连、桥四个篇章,前三篇章为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角度,第四篇章为整个故事的升华。

直至随着剧情推进,大家才发现,故事是重复没错,但细节和角度不一样。除却工兵连和炮兵连的视角之外,还有美军视角的出现。

从工兵连和炮兵连的视角中,我们看见志愿军战士们「即使牺牲所有也要赢得胜利的信念感」。

从美军视角中所呈现,则是一次比一次强烈的不可置信。

“他们连自行车都造不出来,用两根筷子吃饭,桥却一次一次的被修好?”

“我们3天才能修好的桥,他们居然只需要半小时。”

别出心裁,从敌方角度呈现出志愿军战士们的崇高的敬意,再一次对先烈们表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