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司马光哪个朝代 司马光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1、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2、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3、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

4、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二、司马光是哪个朝代的人 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河南光山县现司马光宾馆{县委招待所}内,为宋代官衙遗址,内有司马光砸缸的雕像.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

三、司马光是哪个朝代的人

北宋。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四、司马光是什么朝代的人

司马光是宋朝的。

司马光这一名字,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可能在小时候我们就已经听过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了,还知道司马光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那么,司马光到底是哪一个朝代的人呢?根据史料的记载,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是北宋时期的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家中世代在朝中担任要职。司马光在幼时便有神童之称,他以七岁之龄全篇背诵了《左氏春秋》一书,并且能够明白其中的深刻含义。公元1038年即仁宗宝元元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高中进士,从此踏入了仕途。

司马光在朝为官期间,一直尽心尽力辅佐皇帝,视国家兴亡为己任。公元1067年,神宗赵顼继位。年轻气盛的神宗想要振兴北宋王朝,他十分看好王安石的新政,便任命王安石为宰相。同时,神宗也认为司马光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十分重用他。但王安石与司马光两人的政见不同,经常在上朝的时候大声争吵。

司马光后来更是一怒之下辞官回乡,一走便是十五年。在这十五年里,司马光每日用心编撰《资治通鉴》。等到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元丰八年,宋神宗因病去世,年仅十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朝政被皇太后把持。皇太后本来就是反对王安石新政的,于是她启用已经六十七岁高龄的司马光为副宰相。

司马光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新法,还原旧法。司马光每天呕心沥血的工作,为北宋王朝耗尽了心血,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五、司马光是哪个朝代的人 司马光的故事有哪些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

司马光的故事一:圆木警枕

司马光从小读书就很勤奋,但是他的记忆力不如其他的小孩,别人读两三遍就能记住的东西,他可能读六七遍也不一定比别人背的熟练。于是他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多背多记,争取能赶上别人的进度。这样一来,他在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就要比别人多。

放学后,别的小孩都在玩耍的时候,司马光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学习。由于每天晚上司马光都学习到很晚,第二天早晨还逼迫自己进行晨读,所以他经常睡过头,耽误了早上的晨读。司马光认为这样下去是不行的,于是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了母亲,希望母亲每天早晨能够叫醒他。

母亲心疼司马光每天这样刻苦学习,担心他这样下去睡眠不足,影响了身体,于是早晨不忍心叫醒正在熟睡的司马光。司马光明白母亲是为了自己着想,便不再逼迫母亲。

一天司马光正在院子里看书,看见墙角有一根圆木头,心中生出一计,立马放下书,拖着圆木头去了柴房,他找来锯子,将圆木头切下一段,用布擦干净了,带到自己的房间。他把自己床上软软的棉花枕头拿下来,把刚刚的一节圆木头放在床上当枕头。

这样一来,他枕着圆木头睡觉的时候,一旦翻身,圆木头就会滚动,自己就会被惊醒,就不再担心早上睡过头了。后来司马光的母亲在打扫房间的时候,看到了这根圆木,正想把它丢掉,司马光连忙赶来,拦住母亲,说道:"母亲别丢,这是孩儿的警枕啊!有了它,孩儿早晨就不会睡过头了。"

母亲叹息,摸着司马光的头说道:"母亲知道你刻苦学习,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啊。"说罢,便将司马光的警枕还给了他。

司马光的故事二:谎去胡桃皮

司马光一生都是一个信守承诺,从不撒谎的人。在司马光五岁的时候,一次,他需要给胡桃去皮,但是他不会做,面对一盆胡桃无从下手,一旁的姐姐看到了,想要帮他,结果姐姐试了一下,发现自己也不会,就离开了。

后来一位府中的婢女看到了,就烧了壶热水,替他将胡桃的皮去掉了。后来姐姐回来,看到已经去好皮的胡桃,好奇地问:"这是谁帮你去的皮?"司马光看姐姐一脸嘲笑的表情,插着腰说:"才没有人帮我,这是我自己想办法去的皮!"

后来司马光的父亲知道了这件事,严厉训斥了司马光,告诉他以后不许再撒谎。自这件事以后,司马光再也没撒过谎。在司马光成年后,他还将这件事用文字记录下来,以此来鞭策自己。

司马光的故事三:坚持不纳妾

古人有个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加上北宋士大夫阶层生活富裕,纳妾蓄妓都是很常见的。不过司马光同当时的王安石、岳飞一样,坚持不纳妾、不蓄妓。司马光婚后三十多年,妻子都没有生出个一儿半女,司马光一点也不在意,但这件事却让妻子非常着急。

有一次,妻子背着司马光在外面买了一个美女,安置在司马光的房间,希望她能替司马家传宗接代。可是司马光看见了,却把美女赶出了房间,自己到书桌前看起了书。后来妻子和司马光的母亲合谋着,又安排了一个貌美的丫鬟,司马光依然将丫鬟赶出了门外,丝毫没有动摇。

后来这件事被大家都传遍了,对司马光非常敬佩,认为司马光和他的妻子简直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翻版。后来司马光的妻子一直没有身孕,于是司马光就收养了哥哥的儿子"司马康"作为养子。

司马光的故事四:淡泊朴素

司马光不爱奢华富贵的东西,他曾在《训俭示康》中讲到,小时候家里的长辈总爱给他穿华美的服饰,但是他总是趁长辈不注意,把衣服脱下换上普通的衣服。

司马光中举的时候,曾有幸得到宋仁宗的接见,酒宴上,每个人透气性都插满了鲜花,以表喜庆,唯独司马光一个人衣着朴素,坐在席间。在座的同行看不过去,小心提醒司马光,这才不情愿的戴上了一朵白色的小花。

司马光的故事五:司马光砸缸救人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

六、司马光是哪个朝代的,什么官职,有什么成就,有什么著作?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主要成就是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主要著作有《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此时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所以给他起名光。

六岁时,司马池就教司马光读书,七岁时,不仅能背诵《左氏春秋》,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并且做出了“砸缸救友”这一件震动京洛的事。

扩展资料:

仁太后是前此宫廷中反对变法的后台,掌权后遂援引司马光、文彦博等保守派到政府中,各种反变法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司马光打着“以母改子”的旗号,反对新法。

他把变法的责任都推给王安石,攻击“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接着全盘否定了新法,诬蔑新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名为爱民,其实病民,名为益国,其实伤国”。

新法大部废除,许多旧法,一一恢复。如差役法,知开封府蔡京依司马光的限令,在五天之内全部恢复,对社会的危害较熙宁以前还要严重。通过变法而积聚起来的钱财,也在反变法派执政的几年当中“非理耗散殆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