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雨昕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不忌讳任何标签。她的身上曾被贴上过哪些标签?

刘雨昕称我不忌讳任何标签,我觉得标签会对一个人产生影响的,但这个影响并不会此剧太长时间,最重要的是要看自己怎么想。

在我看来,有自己主见的人是不会忌讳任何标签的,比如说刘雨昕。我觉得刘雨昕之所以说这样的话,就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她也知道,自己身上之所以有这么多标签,就是因为自己展现在观众面前是这个样子的。因为观众不了解全部的刘雨昕,所以只凭自己的一点判断就给她贴上了标签。这也说明刘雨昕很受观众喜欢,而且在大众眼里她就是这个样子的。但刘雨昕自己知道自己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她会用自己的努力向大家证明她究竟是什么样子。而且刘雨昕也是一个不愿意解释的人,因为努力要比解释更重要一些。

标签会对一个人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人被贴上标签之后,都会朝标签的方向努力,慢慢会忽略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不会忌讳任何标签,真正有实力的人也不会忌讳任何标签,所以我觉得不怕被贴任何标签的人,要么就是有实力,要么就是有能力,因为真的需要底气。每个人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都会展现给那个人,自己愿意展现的样子,所以大多数人都不会了解自己,也没有必要因为标签的事情而在意。

扩大资源优势是重要的一个方面。纵观全国各大卫视,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可以说是佼佼者,湖南和浙江卫视成功的地方在于他们的资源非常的广,他们不仅能够邀请当下最流行的主持人和艺人去参加自己所创办的节目。同时,他们的宣发效果也是及时有效的关注当下热点,这对于一个卫视来讲,无疑是吸引流量的最好手段。利用明星的带动效应来获取一大波粉丝的关注,这成为了他们立于不败之地的良药。

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增强创新能力,如今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对于综艺节目的追求也是越来越高。大家对于社会热点的关注,更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综艺节目一定要符合时代的要求,以浙江卫视为例,《我就是演员》引发了人们对于演员演技的探讨,而湖南卫视《乘风破浪的姐姐》更是带领了成团的新浪潮。他们节目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不断的创新,他们总是能够抓住当下的议题,激发人们的关注点。山东卫视恰好欠缺这些,只有创办出符合自己特色的节目,才能够吸引到观众的关注,才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二、从李宇春到刘雨昕,中性风女孩前行十多年终于爆火了吗

2020年的夏天带火了好几档综艺,余热持续到了这个秋天。青你2的妹妹们成为新晋顶流,与姐姐团们一起轮番刷新热搜。而「中性风」选手则从小众和不被接受渐渐靠近主流标杆。

最近,纪梵希邀请刘雨昕拍摄2021春夏系列的广告大片。硬朗的蛇纹廓形外套搭配几何轮廓鲜明的包袋,还是挺挑人气质的,幸好刘雨昕利落的短发和坚定不羁的表情撑住了。

刘雨昕的 时尚 资源虽然不多,含金量却不小。

出道几个月,她先后解锁了NYLON、时装、InStyle、 时尚 健康 等一系列杂志封面:

执着于右脸的她尝试了不同风格,在尼龙封面展现了安静温柔的一面。

除了刘雨昕,李宇春、李斯丹妮、Sunnee、陆柯燃、上官喜爱,今年选秀节目中存在感超强的「中性风艺人」,正在掀动审美浪潮。

01 刘雨昕:备受争议的女团c位

还未出道,刘雨昕站上《青春有你2》主题曲C位时,就一直饱受争议。没有穿裙子参与主题曲录制,与传统女团形象里可爱性感的风格较大反差,让她被骂了很久。

刘雨昕很少用言语正面回应这些争议,她在节目中是这样说的:「 我们这样的女生,能不能跳女团舞,这已经是上个世纪讨论的问题了」 。

利落的短发、又酷又飒的风格,在刘雨昕身上,性别界限模糊,呈现出来的人设刚硬坚强,没有女团惯有的讨好感和顺从感。

她以较强的业务能力C位出道,因在组合里格格不入的形象和人设招致大众与粉丝审美的背离。路人甚至觉得她的热度远不如虞书欣。

相比于虞书欣的活泼自然,刘雨昕不是话语型的艺人,她不是热搜常客,也不常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选择用实力和舞台回击争议。

这几个月,我们看到她脚踏实地稳扎稳打的路线,解锁了含金量不低的代言。先后成为Make Up For Ever亚太区品牌大使,Swisse胶原蛋白系列代言人,Dior中国护肤挚友。

登上《这就是街舞3》总决赛舞台,她也突破性地使用了脏辫造型搭配荧光绿运动套装,那种飒劲儿真实到溢出屏幕。

干净利落的短发,和桀骜不驯的眼神,刘雨昕挑战了另一种可能:女孩子帅起来,也就没男孩子什么事儿了。

02 李宇春:中性风代表的初代顶流

提到「中性风」艺人,第一个冲击大众审美风向的人物,非初代选秀顶流李宇春莫属了。

2005年,李宇春从超级女声的全国海选中出道,顶着爆炸头,瘦瘦高高的个子,方脸,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

负面评价铺天盖地袭来,“男人婆”、“春哥”,一系列侮辱性的词汇和发言暴露对中性风的敌意。

人们误以为中性风意味着女性的男性化,是病态审美。

李宇春前卫而先锋的个人风格却获得了各大 时尚 品牌的青睐。她登上了各大封面,深受Gucci和Givency青睐。

李宇春的舞台设计也极具先锋意识,在以唱功著称的 娱乐 圈是当之无愧的清流。

李宇春的存在同样掀起了大众审美和粉丝群体的分歧。曾经有一段时间,她也尝试过夸张裙装和女性化的配饰,最终在穿搭上找准了自己的风格:低调内敛的大气精致。

2020年李宇春贡献出了无价之姐和good good,两首热歌。她用15年的坚持,不断更新的作品刷新外界对她的认识。

李宇春已经成为内娱偶像当之无愧的天花板,诞生于第一届选秀“超级女生”的她被称为选秀比赛吉祥物,创造101总决赛嘉宾,快乐男声评委,明日之子评委,中国好声音,乘风破浪的姐姐创意总监……几乎每个拥有姓名的选秀都有她的身影。

强大的内心和多年的稳定输出,李宇春抗下潮水般的网络暴力,成为「中性风艺人」的标杆。

03 UNISEX风潮

时尚 行业的中性风,即unisex,颠覆了男女固有的穿衣模式,冲破性别界限,在无搭配规则的时装世界中诠释雌雄同体的形象。

人们对于「中性风」的概念开始于女扮男装,coco chanel女士的短呢大衣搭配阔腿裤,Yves Saint Laurent的吸烟装,诠释着女性在艰苦环境下对美丽与独立的坚持。

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其实不只是女性的任务。我们早已习惯的时装元素,如蕾丝、丝袜、高跟鞋、领花、百褶、粉底、大卷发,最初都是给男性使用的。

Harry Styles 则是男生中的先锋典型。他不止一次提到“阴柔与阳刚的界限不必分明”,并在专辑封面与杂志封面中不遗余力地践行性别模糊概念,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王一博近期大量穿着CHANEL女装的造型也掀起广泛讨论。优雅得体的CHANEL增加了潮酷属性。

「中性风」 「娘」or「man」,女性的柔美与男性的阳刚之气并不是一体两面,而能够共生共存。

GUCCI的创意总监Alessandro Michele深谙其道,大量复古混搭设计打造雌雄同体效果。

品牌代言人李宇春、倪妮、鹿晗,气质不言而喻。

2021年的LV女装秀场,更是把unisex打磨到了极致,标志性的短夹克和无敌宽大的廓形,就连针织单品也能突破庸常带来外放自信的街头感。

Louis Vuitton S/S 2021

亮片西服套装刻意模糊头身比,注重整体轮廓。印花和涂鸦上身,搭配厚重的棉鞋,更是一副“目中无人”的不羁气质。

Louis Vuitton S/S 2021

如何打造中性风穿搭?日常从最新的秀场中获得灵感,简洁的廓形外套和西装仍是首选。

Thom Browne S/S 2021

Haider Ackermann S/S 2020

街头感十足的运动套装突出酷飒气质。

刘雨昕

西装外套搭配领带或者花衬衫,于肆意张扬中传递不羁的实穿法则。

宋妍霏

谭松韵

「中性风」不止存在于在秀场和明星,小飒今天给大家推荐几款普通人也能驾驭的单品。

COS羊毛混纺大衣 双十一折后价 1850

ZARA 垂性休闲西装 399

UNIQLO JW ANDERSON合作系列

仿羊羔绒摇粒绒外套 399

打破两性穿搭的刻板印象,「中性风」给予人们更多选择的自由。不过说到底,这只是一种风格,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接受。

特立独行可以拿来作为态度,却大可不必有任何优越感。平等、包容、变化,才是时装表达的永恒主题。

三、性取向什么意思,简单聊聊什么是性别和性取向

2019年参加了性与亲密关系咨询师的培训课程,培训期间经过授课老师的推荐阅读了几本书,其中一本叫做《肯定性咨询法》。如果你对性、性别方面存在着诸多困惑,这本书绝对能帮助你答疑解惑。下面借助书中的内容,简单聊聊性别和性取向。

性别的三种理解

我们日常习惯了男女的二元区分,以为世界上除了男人就是女人了。然而,这其实是仅仅根据一个人的生理性别做出的区分。除了从生理角度去理解性别之外,也有从心理角度对性别做出的区分。比如有的人生理性别虽然为男性,但是内心想法却是将自己认同为女性,并且这种内心的认同是如此的强烈,仿佛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这就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理性别。除此之外,每个人还会遇到第三种性别,那就是社会性别。所谓的社会性别指的是我们所处的社会文化对生理上而言男女性的行为、特质等的规范与要求。比如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男性应该是阳刚的、坚强的、有泪不轻弹的、担负挣钱养家职责的,女性则是温柔的、善解人意的、感性的。这些都是我们的社会文化为我们建构起来的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性别的形象。

大部分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别会与我们所处的文化规范保持一致。然而,我们也会遇到由于三种性别的不一致而带来的困扰。比较常见的比如我们有被描述为娘娘腔的男性,也有被形容为女汉子的女性,这两种情况就是生理和心理性别与我们的认知一致,但是社会性别与我们的常规认知不一致的结果。我们也会遇到生理性别为男性,但是心理却认为自己是女性的情况。我们知道的做变性手术的新闻就是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一致的情况。

性取向的理解和误解

性取向是指一个人在性欲上和情感上持久的被某种性别所吸引,它包括了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泛性恋、无性恋等。其中除了异性恋之外,我们最常见到的就是关于同性恋的信息了。与异性恋者相比,同性恋者唯一的差别就是他们的情感和性欲指向同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大量的材料证实同性恋是先天的,比如从基因变异、染色体异常或脑垂体角度去证实;然而,也有大量材料证实同性恋是后天的。这些材料从幼年经历、成长经历角度去证实。所以,同性恋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至今仍然是个谜。然而,当我们陷入在讨论同性恋天生与否过程中时,我们很可能是将同性恋视为一种病态,或者视为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这对于同性恋群体而言是一种非常不公正的待遇。根据研究,一个社会中同性恋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一般在3%-6%之间。

同性恋者的去污名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973年,同性恋行为从美国的疾病分类系统中被去除;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名单中去除;2001年,《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鉴定标准中去除。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对同性恋者的恐惧心态。一位多年来为同性恋者争取权益的资深学者也坦言自己并未完全摆脱恐同心理。然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认识恐同心理并且坚持去战胜恐同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