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奇谈
彝族,过去是奉以祖先崇拜为主的多神崇拜,该族的巫师叫毕摩,因为他们在保存和传播宗教及民族文化方面曾发挥重要作用,因而被神化了。该族的神话传说中,提到远古时天地有过三次大的变化:第一次因天上有六个月亮,七个太阳,天官派毕摩下凡,用马桑枝与铁茎草扫除了宇宙的孽障。第二次是风暴肆虐,也是毕摩下凡拯救了人间。第三次洪水泛滥,天官派了三个毕摩携带经书下凡。他们各骑黄牛一头,经书便拴在牛角上。经过汪洋大水时,经书被浸湿了。经书放在青树叶上晒,被沾破了一半,所以彝文经书不全了。另有一说是被老鹰抓破了一半。因此,经书便被视为“天书”。这里所说的“天书”,便是彝族古老文化集大成的彝经。其中最著名的彝经典籍《西南彝志“,原名的意译是”影形及清浊二气“。全书共37万余彝文文字,在黔西北水西地区发现,是目前所见到记载彝族古史和文化最全面的书。该书开篇便是创世神话。
纳西族的2400多种,其中大神有220多个,善神60多个,恶神60多个,一般神90多个,女神20多个,胜利神120多个。此外,还有雷神、山神、护法手摩卡神半人、神化的巫师东巴等等。有神便有神的故事。可见东已经中保存神话之丰富。纳西族有学者说,东巴文学的主体是神话。东巴神话与东巴祭礼互相依存。虚幻的色彩,想象的魅力,信仰的忠诚,迷茫的氛围,构成了一个人神相依、人神相通了人神难分、神为人形的神秘世界。后人正是通过这个五色绚丽的神界,窥视那逝去久远的古代社会。
居住在我国东北边境的鄂温克族,自称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善于狞猎、驯鹿,仍有熊图腾崇拜的残余。他们猎到熊以后,有一系列的崇拜仪式和禁忌,先将熊的头和骨、五脏等用桦树条或干草包好,挂在树上,进行风葬,然后向其敬烟、叩拜、做哀哭状,意思是对祖先的悼念,求得熊图腾的宽恕。
为什么鄂温克人会把熊视为祖先呢,他们的神话传说是这样解释的:有一个猎人进山打猎的时候,突然被一只母熊抓住了。母熊把他带进山洞,强迫猎人与她成婚。猎人被迫元奈,便在山洞里和母熊共同生活了几年,直到他们生了一只小熊。后来猎人乘机从山洞中逃了出来。母熊发现猎人逃走了。便抱着小熊追赶就把小熊当场撕成两半,一半抛向猎人,一半留在身边。留在身边的成了后来的熊,抛给猎人的就是后来的鄂温克人。这当然很荒诞,哪有熊会变人的,这便是他们远古祖先图腾观念的反映。鄂伦春族与鄂温克族同源,“原是一个古老部落的两个亲近的分支” ②,因此这两个民族流传着完全相同的关于熊祖先的神话,鄂伦春还有一系列复杂的猎熊祭熊的仪式,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怕他们认为有灵性的熊对猎人与分食熊肉的人进行报复。风葬时,还要唱一首风葬的歌,歌词的内容,其中隐含这样的意思:不是我们打死了你,而是你的寿命到了,自己死去的。他们称雄熊为祖父、舅舅,称雌熊为祖母③。鄂温克与鄂伦春的熊祖先神话,属于比较单纯的动物图腾神话,没有与后世的其它传说故事相混在一起。西南少数民族此类神话更不鲜见。怒族传说,他们的始祖是蛇与蜂交配所生,藏族说猴子与岩妖交配才有了人类。彝族崇拜的动物有虎、鹿、猴、水牛、绵羊、岩羊、猪子、熊、鼠、鹰、自鸡、绿斑鸠鸟等等。西双版纳的勤纳的克木人,直至80年代初,还保留着完整的图腾制度,形式相当原始。克木人对所信奉的图腾动物,不捕不吃,连摸一摸都认为是不敬。
小麻雀氏族的图腾神话说:有一男子守旱谷地。谷子成熟了,各种鸟都飞来吃。他一天到晚,边敲竹筒边大声喊叫驱逐雀鸟。一天中午,天气闷热,他就用刀来削黄瓜吃。正用刀口往嘴里送黄瓜时,突然一群小米雀来吃谷子,他慌忙大声吼叫着赶雀,刀子将嘴划开,人死了。从此,小米雀就成了这户子孙的姓氏①。
傣族的泼水节神话传说,既与宗教信仰有关,也与傣族人民居位地特殊的地理气候有关,人们选择当地旱季与网季交替的季节欢度节日,意味人们要进入耕耘的农忙时节。同时,民间也流传着几种不同的传说。其中最古老的传说保存在一部长篇史诗《巴达麻嘎捧尚罗》①中。该史诗的整理本汉译文约13000行左右。
史诗保存了傣族古老的庞大的神系世界。其中历法神捧麻远冉狂傲无礼,天王玛哈捧使其闭目睡倒10万年。想不到此神的七个女儿与第三层天神帕雅英相勾结。七个女儿为了帕雅英的主后,使用七个姐妹的头发所作的弓,割下了父亲的头颅,闯下了大祸。神们为了救活捧麻远冉,只好到森林里砍下了大象的头为他安上,此神从此便成为象首之神。
七个女儿因犯了杀神父之罪,被赶下天层,她们轮流抱着神首赎罪。七女轮流抱,一人抱头,其余六人不断泼水,免成火灾。要一直泼到神头不再喷火,七女的罪才算赎清。这是傣族著名的关于泼水节的早期内容。随着小乘佛教由印度传入傣族地区,泼水节传说的内容便有了改变,将这一天说成是佛的生日,又叫”浴佛节“。据说释迦牟尼成佛之前,在河里洗了一次澡,精神爽快,身体感觉甚佳,才得彻底觉悟而成佛。佛徒为效法佛祖,也希望经过洗浴后成佛,故佛寺中这天要举行浴佛的盛典,并相互泼水。其实这是晚出的。现代人过泼水节,多是相互嬉戏,相互祝福,已没有多少宗教色彩。自从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男性祖先取代了女性祖先的地位。在生产、经济和生活,以至宗教领域里,男性都取而代之,唯有一件事,是男性永远也取代不了的,即生育后代。然而繁衍后代关系到一个族的生存兴衰,伟大而神圣,。男性为了争得这最后一块地盘,认为男子跟女子一样,不需要异性,同样能生育子女,因此中外神话都有男人生孩子的传说,还产生了相应的风俗。13至14世纪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经这样写过他在云南地区的见闻:“这地方的人,流行一种奇异的习惯。孕妇一经分娩,就马上起床,把婴儿洗干净包好后,交给他的丈夫,丈夫立即坐在床上,接替她的位置,一担负起护理婴儿的责任,共须看护40天。孩子一生下后,一会儿,这一家的亲戚、朋友都来向他道喜。而她的妻子则照常料理家务,送饮食到床头给丈夫吃,并在身旁边哺乳。”这正是男子企图争夺生育权的心理在风俗上的表现。由此可见,两性之间曾经有过争夺生育权的斗争。
这种有趣的社会现象在中国防神话传说里有生动的反映。高山族是这样解释人类诞生的:一块巨石裂开,从中走出一个男子。海波奔涌,海涛奔向竹林,一根大竹突然裂开,从叫L跳出了一位男子。这两个兴趣相投,形影不离,在睡梦中彼此的膝头相互摩擦了一下,一人右膝生出了一个男孩,另一人的左膝生下了一个女孩。这一男一女,便是雅美人的祖先。牙美人,分布于台湾岛东南70公里的兰屿岛上击1977年统计,人口约2500人。他们这一神话的内容很古老,所谓两膝相擦生孩子的男神,实际是两个不同氏族的象征。也就是说,以巨石为主图腾的氏族与另一个以大竹为图腾的氏族的后代实行外婚制。按生理特点,应是一男一女的结合生育后代,然后他们的后代再相配。因为到父系社会以后,女神一变而为男神,所以成了两位男神结合生子女的奇谈。
阿布卡赫赫经过千难万劫,虽然暂时打败了她的对手恶神耶鲁里,也还是改变不了历史的命运。又不知过了多少年代,这位女天神本身竟逐渐转化成了男天神,改称为阿布卡恩都里。从此,他是宇宙之主,享受人间的祭祀。此神已有专横独断的特点,酷似英雄时期的部落首领。
看来,神间确实是人界的折射,男神夺女神之权多么不容易,达到六亲不认,你死我活的程度。战斗惊心动魄,对战败者的制裁严酷无情,与古巴比伦神话中的儿杀母,希腊神话中的子除父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对天象进行解释时,加以人格化塑造了各种形象。其中,尤以太阳神话和月亮神话最绚丽多彩。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崇拜太阳,都有自己的太阳神。从总体上看,太阳崇拜与太阳神话的积极因素是主要的。不过中国古籍中留下的太阳神已经不是原始形态,大都是人格化了的男性神灵。他们或俊美,或威严,无一不光辉四射,是温煦、热烈和明亮的源泉。请看楚人的太阳神多么气派:嗷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驾龙车舟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撰余咎兮高驼翔①,杳冥冥兮以东行!(《楚辞·九歌·东君》〉
这位太阳神从东方的扶桑树升起,骑着马儿慢慢前行,使皎皎的夜晚转为明亮。这位太阳神,驾龙车啊乘风雷,上面载着的云旗就像弯弯曲曲的长蛇。这位太阳神,青云为衣,白云为裳,放出的光芒就像射天狼(星〉的锐箭。这位太阳神自称要举起弓来除掉灾星天狼再下降,要引来北斗(星〉,以便共酌名酒桂浆。那时将挽起缰绳,高高地飞翔,穿过那冥冥之境再回到东方。作为自然神灵,人们认为太阳神从东到西是从天空越过的,然后又从西到东穿行于冥冥地底返回东方,就像我们感觉上的太阳似乎总是从水面升起,又沉入水下。作为人格化了的太阳神,驾驭着风雷星云,为人间驱邪恶,除黑暗,是一位仪表非凡的善神。楚人崇拜太阳神,已无不同意见都是女神喜爱和的儿子。羲和给太阳儿子在甘渊中洗澡,主管儿子们的出入。太阳乘着六条龙的车子时,羲和还给太阳驾车。这些基本情节分散地载入了《山海经》。太阳之母喜爱和显然是企图用模仿巫术掌握太阳之女巫的神化。
中国上古神话说月亮的母亲是常羲,为月亮驾车的是望舒。古人还用月亮的死而复生来解释月亮的圆缺。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关系密切,有的民族把月亮和太阳称为一对,把它们看作是一块儿的,或者是兄妹,或者是夫妻。
尽管星辰对人的影响不如太阳那么大,那么直接,然而太阳、月亮在天空只有二个,而星星却多得数也数不清。又因为星象的变化,有时跟人事的变化发生巧合,使古人又得出了许多非科学的认识,对星辰赋与各种神秘的解释,把有的星说成是神所在之地,或有的星本身便是神。星界同时是神界,星神观便是这么出现的。民间风俗中的福、禄、寿三神,最早便出自星辰崇拜,叫司命之神、司禄之神、司寿之神。楚辞《九歌》的《大司命》与《少司命》便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祀司命神的祷词再创作的。司命,即掌管人的生命。司命,又是星名与神名,此种神在天神中地位不是很高,只对主要天神起辅助作用,可是在屋神中地位很突出,常跟人间打交道,若发现人间有过错,便向天帝打报告,根据情节的轻重,酌情减去寿命三天或300天。
数以百计的少数民族的史诗,其中有的已将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系统化。傣族史诗《巴达麻嘎捧尚罗》(即《创让之神训,开篇所述是茫茫太空,只有滚动的烟雾和升腾的气浪,加上呼啸的大风和晃荡的大水从气浪中诞生了太空巨神英叭(即气浪或光被之神〉。此神的母亲是气浪,父亲是大风。后来,水中又出现了一条水神鱼。巨神英叭用自己身上的污垢捏成了一个大果(即地球〉和一只大象。天分16层,英叭所创造的神分别住在16层天上,组成了庞大的神系。神造的人相婚配,繁殖的人越来越多,在绿蛇的引流下吃了神界的疾病果,从此人便有了死亡,而蛇只蜕皮,却因为生陆文艰苦,人们也存在某些离奇的幻想。比如瑶族神话说,古代的谷粒曾经有葫芦那么大,一-颗米重几两,不需要播种,它们自生自长,成熟以后,使顺着大道小道滚进各家各户的粮仓。因此大家都不愁吃,逐渐懒起来。谷神一气之下,回到天上去了。人们费尽周折,把谷神重新请回地上,可大谷子都变成了小谷子。
除了对谷神的崇拜,在母系氏族图腾制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因为碰上某种大幸运,或遭受到某种意外的不幸,恰恰与某种植物发生了偶然的联系,这种植物便有可能成为图腾。如《维吾尔史略》曾讲了一个树祖的故事:在士拉和色楞格两河汇流的忽木阙术地方,有两棵连枝树,两树之间有一小土堆,土堆渐大,内有五室,每室坐一婴儿,当地人认为是天赐小儿,待他们长大以后,大家推举其中最小最聪明的那个当领袖。树之子把部落:治理得很兴旺。
吉克家族是黑彝吗
1.吉克家族是彝黑族的主体名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文化,也是中国彝族第二大家,吉克共有七子,从大到小分别是尼省、阿友、沙呷、吉布、吉史、吉木、吉达。
2.主要在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和日本、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3.吉克家族是个古老成就的家族,对毕摩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于祖先的传承也叫吉克毕摩,其家族因涌现出许多毕摩大师而闻名天下,常年发展如今吉克家族人才辈出。
4.也孕育出众多歌唱名人,如吉克曲布,吉克隽逸,吉克杰拉,吉克皓等。
【德勒部】王国历史
2020年5月22日
政权属性:王国(部落)
统治者(王室):德勒家族
王室汉姓:姬、金、安、张
国(部)名:德勒部
国土面积:4000平方千米左右(约6个新加坡大小,只算本土,不包括其他地区族人的封地)
都城:田坝(妥妥营)
政治中心:田坝(宣威市境内)
经济中心:宝山(宣威市境内)
主要城镇:田坝、宝山、格宜、倘塘、海岱...
族属:彝族(乌蛮)
氏族:德布
官方语言:彝语(东部方言)
官方文字:古彝文(贵州彝文)
独立日期:南北朝时期,由磨弥部王室分家自立门户
大约在周朝时期,先祖们就已经在云贵高原立足,并建立了政权,直到春秋时期,在一次大规模的分宗仪式后,祖先的两个儿子(慕克克、慕奇奇)逐渐形成了新的两大氏族“德布(布部)”、“德施(默部)”,德布住宣威,德施住东川,云贵高原至此划分两个部分,他们分别各执掌着一片天下。
到了汉朝时期,成为了夜郎国贵族,祖先也曾做过夜郎国君,而在同一时期,德施氏族阿哲家族征服到贵州,在黔西北地区建立罗甸国,之后改国名为罗氏鬼国,逐渐形成水西部政权,而德布氏族则只在云南境内扩张。
部,是巨型部落政权,在彝族历史上相当于王国,类似于欧洲的大公国,首领被称为“君长”,与国王性质相同,旗下又统辖多个王爷与行政部门,在土司时代,君长一般会被封为大土司,旗下的王爷们会被封为小土司或者大土目,很多人不了解历史,一味的认为土司土目只是村长镇长级别,其实大错特错!殊不知这些土司,最小的领土也有几个乡镇那么大,最多的有半个省那么大,可比世界上的很多小国大多了,总不能说人家不是国家吧,在我看来,无关领土大小,只要拥有主权,独立性强,那它就应该得到它该有的尊重!
直到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云南宣威地区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磨弥部,此后德布氏族的其他部落王国,也几乎都是由宣威境内发展而出,逐渐征服各地土著,逐步扩张。
正值南北朝时期的磨弥部,国君有三位王子,长子姆阿额(又叫姆阿余)继承君位,次子姆默遮为人臣,三子姆阿作为国师(首席毕摩)。之后过不了几代人,二子姆默遮独立,征服贵州威宁土著,建立乌撒部政权,成为乌撒君主,形成乌撒家族。三子姆阿作独立,在宣威境内原有的封地内,逐步扩张领土,建立德勒部政权,成为德勒君主,形成德勒家族。
毕摩教,彝族的原始宗教,讲究祖先崇拜,万物有灵,主持人为毕摩,即彝族的大祭司,万能者,类似于西方的巫师,可通天地鬼神,是人与神灵的结合者,除占卜与观天象外,毕摩还肩负着做法、历史记载、经书记载、文化传承、治病救人,驱鬼请神,主持宗教典礼与仪式等责任,尤其是高级毕摩,甚至还兼任军师或国师等职,协助君长处理朝政,拥有绝对的威严。
毕摩也分三六九等,最初的慕克克(德布始祖),就是六祖中的毕摩,也是最正统的毕摩,后来开枝散叶,逐渐壮大,到了第七代阿德布时,开疆扩土,在云南宣威建立古苦格政权,并正式形成德布部,随后子孙分家后,在各地建立新的政权,逐渐形成强大的德布氏族,政权遍布云贵高原。关于毕摩的传承,历来都是贵族内部世袭,彝族是个讲究血统的民族,所以贵族们从来不与外人通婚,高级毕摩只能由贵族内部世袭大毕摩担任,主要从事国师等职务,必要时协助君长主持王国内部的大典与各种顶级宗教仪式,而贵族内部的小毕摩,则只能为普通王族与贵族家庭主持宗教事宜,以上这两种毕摩都属于上层专属,是底层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作为彝人,普通百姓也是拥有信仰权利的,不能因为贵族专属而没有基本的信仰,于是在普通的百姓里,也有了一部分毕摩,因为血统不纯,也因为贵族掌握所有宝贵经书与秘籍,所以这类毕摩不属于正统,也不够优秀,他们的存在仅仅只是满足百姓的基本信仰需求而已,为普通人家主持宗教事宜,驱鬼避邪,传承文化,治病救人。
而德勒家族作为世袭大毕摩的大家族,除了拥有自己的政权与大量领地外,也有专门的一部分族人世袭毕摩位,德勒家族的政权在历史上或许不是太出色,相对平庸,但德勒家族的毕摩,却是整个彝区所有部落王国里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顶尖大毕摩,历史上,在很多部落王国里,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德勒家族的毕摩任职,封地也遍及整个云贵高原,位高权重,关系网也错综复杂,反而其他家族的毕摩很少,因为德勒家族是德布氏族最正统的毕摩传承人。
在古代,德勒毕摩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德勒家族的人都是西南彝区公认的执政能手,在各个部落王国里都有任职,例如大总管(总理)、管事(相当于总理)、大土目(蕃王)等等。在清朝改土归流时,磨弥部的大总管就是德勒家族的金定荣,民国时期的乌撒大官寨土目家的管事,也是德勒家族的姬德恩。
到了隋唐时期,德布氏族已经形成了很多部落政权,例如磨弥部、德勒部、罗雄部、乌撒部、罗婺部、播勒部、师宗部等等... 而德施氏族则形成了水西部、阿于兜部、芒部、于矢部、普麽部等等... 这一时期的我们都被称为乌蛮,而这其中的于矢部就在黔西南地区建立了另一个“罗甸国”,直到元朝初年结束。(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罗甸国,前者是三国时期的水西阿哲家族,后者是唐朝时期的于矢部龙氏家族)。
唐朝时,我们这大大小小的几十个部落都属于南诏国的加盟国,成为南诏国东部最强大的势力与屏障,南诏国君与我们属亲戚关系,相互联姻。当时的我们号称乌蛮三十七部,南诏的每一场战事都有我们参与,军事严重依赖我们支援,每一支部队里都会安插少量乌蛮精锐,每到战争时,最先发动攻击的便是乌蛮武士,随后大部队再协同配合,首尾呼应,直捣黄龙。
北宋时期,由于南诏亡国,白族段氏家族邀约乌蛮三十七部贵族联合建国,多方在磨弥部境内进行盛大结盟仪式,随后乌蛮贵族协助段氏家族建立大理国,乌蛮各部仍然属于加盟国形式,一切政治制度管理模式与南诏无异。
南宋末年,由于蒙古帝国南下入侵,南宋朝廷苟延残喘,大理国也迅速战败投降,并且违背盟约,协助蒙古进犯乌蛮(我们),而后乌蛮各部贵族联合建立自杞国,通过向南宋贩卖战马生意,垄断战马市场,逐渐做大做强,为后来抵御蒙古入侵起到了关键作用。之后自杞国在蒙古铁骑的进攻下整整坚持了六年,终究还是加入到了改朝换代的行列中。
元朝初年,自杞国亡国后,德勒部同其他家族一样归附朝廷,成为朝廷的边疆蕃属,因协助征战南宋有功,受封土司爵位,网上有信息说是助征南宋先头部队四十八营伙之一,册封土目,我个人持怀疑态度,因为有太多历史被战火销毁,很多历史我们都无从而知,但由于情况特殊,又加上从来没有任何一本书籍有过相关记载,也没有人实质清楚这段历史,也不符合德勒家族的身份,从已知历史与家族身份推断,德勒家族是比较独立的一种存在形式,与乌撒部类似,虽说领地不算大,但也是有主权的大部,与各大部王室均有姻亲来往。最关键的是,宣威市几乎有一半的面积都是属于德勒家族的,隔壁的贵州省也有大量领土,可比云南中部地区不少部落大多了,说只是普通土目的话,恐怕也没多少人相信。直到明清时期朝廷在西南地区设立行政区划,德勒部大部分领土位于宣威州境内,由于宣威州安氏土司是磨弥部王室的直系继承人,于是在行政区划上便隶属于安土司,德勒土司则位列第二,而在贵州的另一部分领土,则被朝廷设立不同的行政区划分别牵制着。
德勒部位于云贵交界处,二省均有大量领土,都城位于宣威市境内的田坝镇,宣威市境内的宝山镇是其经济中心。德勒部总面积4000平方千米左右,约有6个新加坡大小,2个卢森堡大小。
宣威市田坝镇境内至今仍然保留着两座面积巨大的土司古城堡遗址,已被列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城堡分大城与小城,均建在海拔2千多米的高山上,大城面积达141亩(9.4万平方米),周长2公里,主要用于屯兵以及各部门驻扎,小城面积近百亩,主要用于土司及家人居住,两城屯兵可达万余人。城堡的城墙是双层的,第一层高约三米多,中间有一条人行道,然后第二道墙矮一点,城门呈现月弓形,高和宽都是三米多,全是用巨石垒成,据说当年建造城堡时,土司家的仆人们从山上排队一直排到了4公里外的营上村,通过相互传递的方式,把所需的建筑材料通过这种方式运到山上去。只可惜城门、楼牌房间等等均在上个世纪大跃进时期被拆去修水库用了,城墙也被破坏得体无完肤。
根据数据分析,德勒部在田坝镇的王城(王宫)分为一大一小两个,总面积相当于北京故宫的1/7大小,与北京故宫的建筑总面积差不多大小,相当于十几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而且王城是建立在海拔2千多米的高山上的,建筑也皆是巨石垒积而成,如此庞大的工程,建造难度也与北京故宫无异,自然也是巍峨壮观,处处尽显王者风范。也不要因为它偏安一隅,就误以为只是一个弱小部落,能成为土司,这其中的奥秘,只有中原皇帝知道,只有君长陛下自己知道。
大城内驻扎德勒部的各级管理机构,驻守大量军队,小城属于后宫,除了君长陛下与公主王子殿下居住外,还有大量仆人与君长卫队也生活在内,小城虽然属于后宫,但也有单独的朝堂,是君长处理朝政的地方,大城里的高级官员们,都要经常到小城的大殿里与君长陛下商议朝政,哪怕是驻守远方的各部土目王,也要定期前来朝见君长陛下。大小两城也分别坐落在对立的两个山头上,遥相呼应,只等君长一声令下!
而且除了田坝的这两个土司古城外,其实在其他领土内,德勒家族也还有众多大大小小的土司衙门、行宫、王府、庄园、城堡等等。
德勒部的都城在田坝,君长(国王)陛下住王城,王城分大小,小城住君王,大城驻军队,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这里只有在特殊的战争时期才会使用,也算是王室行宫吧,一般的和平时期,君长大多数时候都住在坝子里的王府庄园内,不过由于历经上千年的战火摧残,如今已经很难再找寻其历史痕迹了。
足见当年的德勒土司是有多么强大才能建造这样庞大规模的城堡,一般的小土司是不会有这样的实力的,也似乎派不上用场,首先是经济实力不允许,其次是人口不允许,影响力不支持,领土不够大也不够折腾,地理位置也不占优势,而且直到今天我们也是清晰可见,很多大土司家的王府或王城都规模很大,例子也很多,例如水西部慕俄格古城,水西宣慰府等,反而一般的小土司或土目却很难保存城堡遗址下来,就算保存下来的规模也非常小。
宝山大土目,虽然德勒部的领地并没有水西部、乌撒部、磨弥部那么大,但旗下很多土目都实力强悍,经济发达,甚至一个都能顶其他地方的很多位大土目,例如宝山土目,作为德勒部的经济中心,宝山又被称为宣威东部旱码头,也是古代滇东北地区有名的经济重镇,实力不容小觑。甚至是在今天,它也足够强大,不仅煤矿与水电资源丰富,而且人口也是普通乡镇的两三倍,像这样的重镇,德勒部旗下拥有好几座,所以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德勒部能在山巅上建立起两座巨大城堡了,而且被战火摧毁的其他城堡行宫和庄园,至于到底有多少,我们现在已经无从知晓了。
历史上的德勒部,北与乌撒部(德布氏族)接壤,东与磨弥部(德布氏族)接壤,西与水西部(德施氏族)接壤,西南则与于矢部(德施氏族)接壤,这几个都是古代彝族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部。各部王室皆有姻亲来往,几千年如一日,空前强盛。
德勒部领土范围,在云南省宣威市境内,几乎位于东部地区,包括田坝镇、宝山镇、格宜镇、海岱镇、倘塘镇、龙场镇、阿都乡、杨柳乡、双河镇、文兴乡、普立乡、乐丰乡。而与之相连的贵州省六盘水地区,就包括了水城县杨梅乡、发耳乡、鸡场乡与盘州市地区的坪地乡、四格乡等大范围地区。
关于德勒部与其他部的姻亲,自古以来历来都是其他大部的公主嫁与德勒部,而德勒部公主也依旧嫁与其他王室,一来是为了遵守祖宗家法,维护血统,二来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合。
对于德勒部公主担任女土司的历史,目前已知的有两位,一位是在元末明初时期,嫁给了普麽部君长,平彝县海氏大土司,之后由于君长战死沙场,孩子又身处襁褓,于是按照规矩,德勒氏担任君长土司之位,成为普麽部第14代土司,待孩子长大成人后,便归位于海氏家族。
而另一位德勒公主,在清朝早期,便是嫁给了隔壁贵州的于矢部君长。于矢部是彝族有名的大部,早在唐朝时就在贵州南部建立了罗甸国,直到元朝初年结束,后来又继续保留于矢部领地,归附朝廷后,成为了元朝的普安大土司,一直到清朝初年,已不知过了多少代土司,到了龙天佑继位的时候,其爵位直接坐到了正一品,后来一代又一代人战死沙场,到了龙天佑的孙子“龙健”时,娶妻德勒部公主,之后也是战死沙场,孩子也年幼,于是德勒氏接管了土司位,一直到孩子长大归位。
明朝末年的德勒部,此时的君长名叫姬世昌,曾参与了历史著名的奢安起义,也叫奢安之乱,明朝天启年间,沾益土司姬世昌与乌撒土司安效良携手,在位于云南战场的曲靖地区的明军必经之路上伏兵阻截。当时的计划是,毕节水西部攻贵州,泸州扯勒部攻四川与重庆,乌撒部与德勒部攻云南(后来第二年东川阿于兜部等也相继加入了阵营),历经无数次完美战役,最终还是没能躲避明朝的重兵包围,于是乌撒君长安效良与德勒君长姬世昌双双战死曲靖。
君长姬世昌育有两子,长子姬宪培继承君长土司位,次子姬赞统为大臣。奢安起义结束后,紧接着云南的滇南土司沙定州迅速占领昆明,并且发动了沙普之乱事件,姬赞统趁势加入阵营,拜土司沙定州为宗族家门,冒充沙姓,改名“沙赞统”,随后便依靠势力侵占亦佐县,驱逐亦佐沙土司,成为亦佐土司,手下统治十大土目,后来大西军占领云南,沙定州被处车裂之邢死,作为同党,姬赞统自然也难免一死,于是饮毒酒而亡,之后姬赞统的儿子姬鼎臣再次收复亦佐县,继续担任土司,去世后便由侄儿姬雄飞接任土司位,土司共计三代,直到朝廷收复亦佐县为止。
清朝初年,顺治帝册封德勒土司姬宪培为威远将军爵,土司位一直世袭至雍正年间,直到改土归流后,德勒家族也同其他家族一样,陨落于历史长河中,在与朝廷的无数次战争中,最终战败,于是举家迁徙至贵州躲避朝廷追杀,自从土司直系族人走后,旁系的部分族人却留了下来,他们接管了部分领土,由于人手不足,其他领土则被其他亲戚们接管,一直到解放为止,所以民国时期德勒家族的领土已经剩得不多了,仅剩下田坝、宝山、海岱、倘塘以及贵州六盘水地区的部分领土,实力大大缩减!
而迁到了贵州的土司后人,很大一部分都来到了威宁县,受到乌撒残部大官寨土目家的庇护,得已生息,由于当时乌撒土司家人也大量往外迁逃,所以很多地方就变成了一片空白,甚至一度成为了无人区,于是从外面逃过来的亲戚们就接手了乌撒的部分领土,直到民国时期,德勒家族在乌撒地区的实际控制区就包括了迤那镇、海拉镇、半个羊街镇、双龙镇、半个小海镇以及其他众多零零星星的土地。
在此特澄清一下,我的历史有理有据,均是根据多年经验总结而来,这其中的内容,有的是来自谈话交流,有的是来自地方州志、县志、府志、厅志等文献,也有部分来源网络线索,家谱、自身的家族文化传承、熏陶等,也有部分残缺不全的历史,是我经过分析与对比总结,尽量还原而来,以上各种来源,均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检验而最终确定。现在的历史虽然越来越完善,但空缺与丢失的依然很多。
关于德勒家族的历史情况,我大概讲到这里,其他的就等再次发掘新历史,再做补充吧,感谢各位亲朋好友的支持与赏光,内容过多,耗时过长,你们浏览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