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学中的带现象是什么?

【什么叫带现象】

带现象分前带、后带现象:

【前带现象】系指抗体过剩时,反而使反应信号弱化,使信号-剂量(浓度)曲线呈钩状效应;

【后带现象】是指抗原过剩时,使反应信号呈弱化,使反应信号-剂量曲线呈钩状现象,故钩状效应概括了前、后带现象,

在血清免疫学中,之所以带现象越来越在常规检测中漏检,主要是试剂、操作等诸方面的影响,所出现的带现象,已被广大医学检验者广泛重视,但不可能完全消除,目前条件下,可否将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e或抗HBc阳性的标本作为HBsAg阳性对待,这样可避免临床医生将实验结果与分析引入歧途而不利于乙型肝炎病的防治,在我国乙型肝炎感染与带菌者已达一亿人之多的今天,实在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此外,我们希望检验工作者,在操作时最好采用ELISA二步法,或者将ELISA一步法同RPHA合用,也可根据乙型肝炎“两对半”模式,并注意与临床结合采用多管稀释法;还可使用庞焕汉介绍的改进法,来消除带现象所造成的假阴性结果,我们呼吁方法学家,生产诊断试剂厂家,在设计方法时和制剂时应注意带现象的克服,应有带现象的标识,以便应用者及时作稀释等试验,验证或排除带现象造成的错误结果。

带现象在ELISA检测中的问题已引起国人的关注,而且研究者甚多,其机制尚未清楚,但在免疫学中则常发生和存在。研究资料表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抗原抗体比例不适合,而产生的抑制反应现象(抑制带),为什么在同一份血清标本中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可能是带现象呢?因为HBeAg多与HBsAg同时存在,滴度基本平行,HBeAg一般在HBsAg出现后出现,HBsAg消失前消失,所以通常情况下,HBeAg只在HBsAg阳性血清中存在,抗HBe在HBsAg携带者血清中存在,抗HBe在低滴度HBsAg标本中存在,故而临床检测结果出现HBeAg阳性,而HBsAg阴性;抗HBe阳性而HBsAg阴性;抗HBc阳性而HBsAg阴性者则应考虑为“带现象”。

二、定性试剂钩状效应怎么判断?

作者 | 魏成浩

单位 |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检验科

前 言

白蛋白是主要的血浆蛋白。白蛋白作为结合和转运蛋白,结合脂肪酸、胆红素、激素等并运输这些物质到全身各部位完成其重要生理功能;其次白蛋白还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平衡的作用。

正常肾小球可滤过一些低分子量的蛋白质,经近端小管重吸收,24小时的白蛋白排出量低于30mg,尿蛋白定性为阴性;当尿白蛋白量超过300mg/24h,尿蛋白定性阳性。尿微量白蛋白是指24h尿液中的白蛋白为30-300mg。

案例经过

患者,18岁,男,因肾病综合征入住我院肾脏病科病区。多次尿流式检测尿蛋白3+(1.5g/L),1月30日检测24小时尿蛋白,检测原始结果为:TP-U:12814.7mg ↑↑↑ ,MALB:292.9mg

由机器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尿总蛋白与微量白蛋白结果相差较大,回顾患者的历史结果:

此次结果与病情不相符,难道检测结果有问题?翻看了仪器MALB的定标曲线及当天的质控,定标曲线正常,质控也在控。

排除了机器的原因后,在观察离心后的尿标本,尿液的上清依旧是浑浊的状态,考虑到有可能是标本的问题对检测结果造成的误差。我们对此份尿标本进行等倍稀释,检测结果如下:

本实验室采用的是免疫透射比浊终点测定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本法的检测范围为3-350mg/L。当尿液标本中的MALB浓度过高时,其沉淀反应不明显,即出现钩状效应。由图可以看出抗原抗体的最适比例处为32倍稀释,我们将最终正确结果报于临床。

案例分析

免疫比浊技术是微量白蛋白检测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抗原、抗体在特殊缓冲液中快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成为悬浮于反应溶液中的微粒,使反应液出现混浊。当反应液中保持抗体过量时,形成的复合物随抗原量增加而增加,反应液的浊度亦随之增加。

在沉淀反应中形成的复合物微粒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使光信号发生变化,通过测定信号增长的速率来决定微量白蛋白的浓度。再与标准品对照,即可计算出受检物的含量[1]。

免疫检测中由于抗原、抗体浓度比例不合适而致检测结果呈假阴性即钩状效应。

高峰区域左侧,由于抗体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不明显,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由于抗原浓度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明显,称后带(钩状效应包括了前后带现象)。

只有当抗原抗体比例合适时,抗原抗体结合最充分,形成的IC最多,称为等价带。

心 得

临床检验工作中,不能过分依赖仪器的检测结果,当对结果产生怀疑时应结合病史、临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判断。

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责任心,有必要时对标本进行复测(含稀释测定),避免因钩状效应或其他原因导致结果误报或错报。

【参考文献】

[1]段玉东,桑俊军,同海鹏,等.散射比浊法和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浆免疫蛋白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97.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欢迎关注

编辑:徐少卿 审校:陈雪礼

三、hook效应是什么?

hook效应是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而导致假阴性的现象。这是因为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时,生成结合物的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有关。无论在一定量的抗体中加入不同量的抗原,还是在一定量的抗原中加入不同量的抗体,只有在两者分子比例合适时才出现最强的抗原-抗体反应即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

hook效应的现象区别

前带现象系指抗体过剩时,反而使反应信号弱化,使信号-剂量(浓度)曲线呈钩状效应;后带现象是指抗原过剩时,使反应信号呈弱化,使反应信号-剂量曲线呈钩状现象,故钩状效应概括了前、后带现象。

前带效应是在较低浓度范围内的样本抗原浓度升高时,抗原抗体复合物浊度与抗原浓度成正比,但当抗原浓度超过等价带(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最大浊度处)再升高时,浊度反而下降,该现象称为前带效应,或钩状效应。

四、什么是钩端效应?

你是不是打错了,是叫钩状效应(hookeffect),类同于沉淀反应中抗原过剩的后带现象。当标本中待测抗原浓度相当高时,过量抗原分别和固相抗体及酶标抗体结合,而不再形成夹心复合物,所得结果将低于实际含量。钩状效应严重时甚至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五、什么是钩状效应求解答

钩状效应指的是抗原抗体反应,由于抗原抗体比例不恰当而导致的带现象。因此,只要涉及抗原抗体反应的医学试验,都可能会存在这种效应,比如免疫金标试纸、elis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等等。

六、钩状效应的效应

前带、后带效应

从图中可见,曲线的高峰部分是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合适的范围,称为抗原抗体反应的等价带(zone of equivalence)。在此范围内,抗原抗体充分结合,形成的沉淀物最多,表明抗原与抗体浓度的比例最为合适,称为最适比(optimalratio)。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抗原过剩则影响沉淀物的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zone phenomenon)。带现象在临床检验中经常出现,特别是ELISA反应中。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prezone),出现在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postzone)。所以在临床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前带和后带现象,以免出现假阴性结果,尤其以前带效应明显,这种情况可以通过进一步稀释样本进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