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惊蛰?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在【春季】的节气。

2021年惊蛰时间:3月5日

阳历时刻:2021年3月5日 16:53:32

阴历日期:正月(小) 廿二 星期五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

惊蛰节气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四川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二、二十四节气中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惊”为惊醒,“蜇”为蛰伏,“惊蛰”就是惊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惊蛰时节我国有些地区已是桃花红、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春耕季节。有谚语: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所以中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之后气温回升,但是气温的波动大,日照时间增加。

惊蛰节气处乍寒乍暖之际,俗语有:冷惊蛰,暖春分。惊蛰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

扩展资料:

惊蛰后气温开始回升,降雨量增加。此时,田野间青草开始生长、绿肥红花草子和黄花草子生长旺盛,给草食家畜开始提供青绿饲料。这一时期,畜禽重点是抓好耕牛补料催膘,家畜的春防、春配及防病工作都必须抓紧。一般在春耕前半个月至一个月开始给牛增加营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惊蛰

三、详解: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 是 二十四节气 当中的一个节气,惊蛰时节的到来,春雨开始阵阵响,也预示着春天的即将来临。惊蛰的到来,也是动物们纷纷从冬眠当中慢慢苏醒,出来迎接春天的到来。那么,大家知道惊蛰是什么意思吗?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的冬眠动物。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中国各地春雷始鸣的时间早迟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下旬。“惊蛰始雷”的说法则与沿江江南地区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惊蛰的气候变化: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开,猪瘟来”,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视了。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华南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

四、什么是惊蛰?

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梨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

常言道,“春雷惊百虫”,惊蛰一到,天气转暖,昆虫和细菌开始活跃,容易滋生疾病,因此山东的农民会在惊蛰日生火烙煎饼,取“烟熏火燎灭害虫”之意,与之相类似,陕西人会在这天炒黄豆,广西的瑶家炒玉米,江苏瓜洲人炒糯米,福建的客家人不但要炒豆子、麦子,还要煮连毛芋子、做芋子饺。

不论东西南北,或熏或妙,取的皆是“炒虫”、“驱虫”之意,提醒人们要及时灭虫除害,此外,惊蛰日还有灭小人嘴的习俗,不论是“祭白虎”还是“打小人”,都是取灭掉小人的阻挠,保证前程的顺利和生活的顺心之意。

五、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节气的含义?

惊蛰是什么意思?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惊蛰节气有什么含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5,6或7日。

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唐 韦应物 《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宋 苏辙 《游景仁东园》诗: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解放日报》1980.3.7:农谚说:‘惊蛰麦直’,‘惊蛰,蛇虫百脚开食’,节气到了惊蛰,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开食,开始有雷声和蛙鸣。

惊蛰三候是哪三候?

一候桃始华:所谓桃始华,指的是惊蛰之日, 桃花 是月始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乃闹春之始,红入 桃花 嫩,青归柳叶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态。

二候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所谓仓庚鸣,指的是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文人由此也称它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

三候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鸠,即今之布谷,所谓鹰化为鸠,指《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而到了秋天,鸠再化为鹰。

六、解释惊蛰和清明的意思

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2000多年历史。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