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双向培养机制
什么是双向培养机制?
双向培养机制就是指两方面的主体结合起来培养出优秀人才的一种机制,是一种互惠的办学方式
比如:企业和学校的双向培养机制,就是企业和学校双方合作。一方面,企业需要哪种专业人才,通过和学校合作指定培养,即企业出学资,选择勤奋、但家里条件不是太优越的学子通过这种特定的培养方式在校学习,毕业后直接去出资的企业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学校主动专门培养能适应企业的技能型人才。这样的学生在毕业后能比一般学生更容易适应社会工作。
二、党员队伍的双培养一输送是指哪三项?
党员队伍的双培养是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
一输送为输送一批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能够让组织放心、群众满意的干部。
扩展资料:
党员队伍建设: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基础工程。党员队伍建设包括发展党员,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等内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素质优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不断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教师队伍双培养是什么
现在教师的队伍都提倡双培养,下面就会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双培养。为全面落实教育改革的需要,建设一支观念先进、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党员和教师队伍,寿光一中党委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和办学特色,不断拓展基层党建工作有效路径,丰富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稳步向前,逐步总结形成了“红色传承·绿色养成”的党建品牌。
学校党委在暑假期间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为期两周的岗前培训,组织思想端正、作风正派、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党员和骨干教师作经验介绍。培训内容既注重思想引领,又确保业务传授,让新入职教师在职业道德、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学校党委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培养方式,为教师创造学习交流的平台,开阔教师视野,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育理念。邀请林格、徐建平、王金战等教育专家多次到校作报告,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方式方法,启发教育思维。组织党员骨干教师到英国拉夫堡学院、上海、河北衡水等地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经验。参训结束,组织开展培训学习交流汇报会、讲示范课等活动,对青年教师进行二次培训,开阔青年教师视野,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更新育人理念。
在自愿的基础上,学校党委遵循相同学科之间一师一徒或一师多徒的原则,兼顾师徒任课年级和级部。导师由思想过硬、态度端正、教育教学能力和业绩突出的党员教师和教学能手、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做到“三带”:带师德——为人师表;带师魂——敬业爱岗;带师能——教学方法,手把手传授教学技能与班级管理经验。导师每月至少听徒弟两节课,及时评课,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帮助制定改进措施。导师每月至少对新教师示范性说课一次,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年级党支部和级部党小组不定期举行班会示范课,发挥导师群体优势,指导青年教师学会开主题班会、写思想品德评定及如何同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沟通,提升青年教师育人能力和水平。青年教师在教案的书写格式、课堂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改革、教学论文的选题、教育随笔的撰写、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向导师求疑问难,导师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另外,学校党委还组织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培训、基本功大赛。学期结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检查评比。
为检验培养成果,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舞台,学校党委每学期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分学科组成评审团队组织实施。评审过程中,每节课结束及时进行评课,让青年教师明确优缺点的同时,进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帮助制定改进措施,让青年教师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和提高。学校党委每学期对青年教师参加系列活动情况进行总结,实行量化考核,评选出“青年共产党员先锋岗”、“教坛新秀”和“优秀导师”进行表彰。获奖青年教师推荐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各项比赛,并作为各类评优、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双培养的主要内容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2015年我市开始启动“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属于其中的子项目。“双培计划”是由北京市市属高校与在京中央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根据安排,市属高校每年将输送2000名左右优秀学生,按照“3+1”、“1+2+1”式等培养机制,到20余所中央高校的110个优势专业中,进行为期2—3年的中长期访学;同时,每年遴选部分学生,输送到在京中央高校开设的、北京社会急需的专业中,开展为期1年的短期访学,或者修习辅修专业。
“外培计划”是由北京市属高校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共同培养优秀学生的一项举措,市属高校每年将输送部分学生到海外境外开展为期2年左右的访学活动。市教委将建立若干个北京高等教育“外培计划海(境)外基地”,接收市属高校学生访学;同时鼓励和支持各市属高校积极与海外境外知名高校建立健全学生联合培养长效机制,不断拓宽学生在海外境外学习的渠道。
“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均列入市属高校在京招生计划,分配到各区县,并适度向远郊区县倾斜。录取期间,同一高校不同区县、科类、专业之间的“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不互调。
五、如何加强基层党支部“双培养”工作
一、加强领导。各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每年各党组织至少要研究和讨论两次,局党委适时要对此项工作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的有关情况进行通报。为了保证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有序性,各党组织要在局党委三年规划的基础上,制订本单位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的规划,使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二、注重培养。各党组织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可以采取举办报告会、上党课、《党章》学习小组和培训班等方法,宣传党的政治主张,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的认识,不断扩大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队伍。局党委适时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重点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路线的教育,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党的性质、纲领、宗旨以及党员的义务和权力,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基层党组织要坚持分层次培养,根据成熟程度,把他们分为一般培养对象和重点培养对象以及近期发展对象,逐步形成梯次。
三、突出重点。发展党员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重点要放在基层,特别是教育一线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对在教育科研等方面有创新精神、取得一定成果,并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要及时纳入到组织的视野,重点培养。对近几年发展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工作相对滞后的党组织,要注意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这项工作正常进行。
四、严把关口。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在此前提下,要注意把好发展党员的关口。未经过一年以上培养教育的不能列入发展对象;未经过“推优”的不考虑;未经过政治审查的不发展;未经过局党委审查的党员大会不讨论;档案材料不齐全的不上报;其他程序不到位的不审批。同时要逐步推行无记名投票制、评议制等方法,保证发展党员工作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