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不孤必有邻出自什么?
出自《论语•里仁》篇,原文是: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的意义:
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 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
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扩展资料:
《论语》(lún yǔ),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论语•里仁》是《论语》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到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孝敬父母的问题以及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语
二、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首诗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扩展资料
德不孤,必有邻简介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德,仁道的体现。本色天然,不假修饰)
分析:
【德不孤,必有邻】德,以有比较、合道义而存在。否则,没有了比较、不合道义的话,德,从何谈起?德,可重复。不德,则不可重复,需加以改正。好比:苗要呵护,草要根除。
参见:
子曰:为政以德,譬(德,仁道的体现。针对‘为政’。譬,打比方。参见:譬之宫墙)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辰,北极星)
分析:
【以德譬】以道的体现打个比方,用以比照,作为榜样,有样学样,才会有好的结果。参见:德不孤,必有邻。
【北辰】其价值体现于有‘众星共之’的参照,与众星是共生共存的关系。反之,如果没有‘众星’的相伴,‘北辰’就会‘独木难支’,‘孤掌难鸣’。
歌曲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是歌手波拉演唱的歌曲,蓝枫作词,波拉作曲,收录于专辑《德不孤必有邻EP》。
歌曲歌词
我们都有一个梦想
艳阳路上寻找方向
我们心中有个梦想
万紫千红充满希望
越过一座一座山岗
把阴霾淹没进幸福曙光
不退缩坚守信仰
一起飞翔沐浴阳光
哦 德不孤 必有邻
点燃爱的火炬 手牵手
照亮前行的光芒 散发热量
德不孤 必有邻
一直嘹亮在路上 肩并肩
一起潇洒往前闯
共同播撒梦的.荣光
在路上自由飞翔
我们都有一个梦想
艳阳路上寻找方向
我们心中有个梦想
万紫千红充满希望
越过一座一座山岗
把阴霾淹没进幸福曙光
不退缩坚守信仰
一起飞翔沐浴阳光
哦 德不孤 必有邻
点燃爱的火炬 手牵手
照亮前行的光芒 散发热量
德不孤 必有邻
一直嘹亮在路上 肩并肩
一起潇洒往前闯
共同播撒梦的荣光
在路上自由飞翔
德不孤 必有邻
点燃爱的火炬 手牵手
照亮前行的光芒 散发热量
德不孤 必有邻
一直嘹亮在路上 肩并肩
一起潇洒往前闯
共同播撒梦的荣光
在路上自由飞翔
三、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里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里仁篇》。原句为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德不孤,必有邻
德,以有比较、合道义而存在。否则,没有了比较、不合道义的话,德,从何谈起?德,可重复。不德,则不可重复,需加以改正。好比:苗要呵护,草要根除。
弟子问孔子:「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孔子回答道:「德不孤,必有邻。」
这句话出自《论语》。所谓“德”,这里指的是有道德的人,“不孤”,就是不会感到孤单;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感到孤单的。为什么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必有邻”。从字面上来理解,“邻”就是“邻居”。我们知道,在生活中邻里关系是人们接触最多、也是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就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论语》简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
四、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里 谁说的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孔子的《论语•里仁》。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可翻译为:有德之人并不孤单,必然有人与他相伴。
《论语》简介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