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筷子的文化意义七情六欲

筷子的文化意义 筷子作为中国的“专利”,体现了一些独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倡导“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细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那头代表着地,圆的那头代表天,象征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其次从筷子的取材来看,都是来自自然界,也反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古人关于筷子的设计也是很有讲究的,而其标准的长度就是七寸六分,换算成现在的单位长度大约是大约23厘米左右。古人之所以把筷子的长度统一为七寸六分,这个也是有寓意的,因为其代表着人的七情和六欲。古人的想法是,人是高等动物,是有情感和欲望的,而筷子这个长度,则是提醒我们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过,这里说的是筷子的标准长度,像一些一次性筷子则不在此列哦!何况筷子有长短,自然有一些偏差的!

用过筷子的人肯定都清楚,筷子是一头圆,一头方的。而为什么这样设计,肯定有很多人会回答,这样是防止筷子滚动。这个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古人的初衷却并不是这样的。筷子一头是圆,一头是方形的,这样其实分别代表着“天圆”和“地方”。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天是圆形的,而地则是方形的,而把筷子这样设计,那是融合了古人“天、地、人”三才的世界观,体现了对人和万物质朴的理解。

关于筷子的使用,在民间也是有很多的讲究的,其实这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更是一个人教养的重要体现。比如小时候父母就教育我们吃饭的时候,禁止用筷子敲碗,这个是叫花子的行为。而且拿筷子的时候,不能拿在前半部,也不能太靠后了,最好是拿在三分之二的位置,不然会有一种穷酸样。也不可以把筷子插在饭中,这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按照中国的传统习俗,只有在为死人上香时才会这样做的。另外还不能吃饭时,用筷子指人,用筷子在菜碟里面翻来翻去,这个也是不礼貌的。

筷子虽小,看似是两根小木棍,但是却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它展示着中国人的个性和修养

二、筷子的七情六欲和天圆地方

        昨天写了篇简短的日常,提到了公筷。简友“黄河浪”留言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有一定规矩的,哪怕是筷子的长度也有着硬性的要求。据说古人用的筷子的标准长度都是7寸6分,也即25厘米的样子。不知道我们使用的筷子有多少是达标的?”

        这句话勾起了我的强烈兴趣,晚饭后,我拿出尺子,正儿八经地量起筷子的长度。果真,家里的筷子,一种是25厘米,另一种是24厘米,基本上是7寸6分长的样子。算是达标的。

        为何都是7寸6分长呢?问了下度娘,原来,人有七情六欲,儒家《礼记》说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吕氏春秋》则指出人有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

        此外,从外观来看,筷子圆的一头象征天,方的一头象征地,表示“天圆地方”;而我们更常说的,就是筷子成双出现,成对使用,坚守传统的太极、阴阳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物相生相克;合二为一,象征着阴与阳的结合。而使用筷子时,又缺一不可,化二为一,还反映了中国人固有的团结意识。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乐于助人、相互合作的道德魅力: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筷子蕴含“和合文化”,它暗示做人要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以和为贵,这是一种通达、接纳与协同的做人之道德。

        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历史,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筷子没有产生以前,人们都是用手抓饭吃的。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且使用方便,价廉物美。嵩山地区以及东北地区都流传大禹发明筷子的传说。

     传说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洪水中的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到来之前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治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

     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但传说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因此可推算出筷子至少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商代成了普遍使用的餐具。

        “兄弟生来一样长,竹家林里是故乡,吃尽多少辛酸味,终身不得见爹娘。”小小的筷子可以说是我们几千年来最具标志的文化符号之一,更重要的是,筷子同时作为生活必需品,在数千年的传承中承载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感谢简友,让我再度重温老祖宗的无穷智慧。(注:文中不少知识性内容转自网络。)

三、筷子7寸6分的寓意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筷子长七寸六分其实就是指的“七情六欲”,也侧面的说了吃饭什么的要节制,不能吃太饱,也不能吃太少。筷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前圆后方,意思也是指的“天圆地方”了,这是我们古代的老祖先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总结。

而我们现在用的筷子一般是七寸六分(25.3厘米)长,因为这个长度用起来最舒服。

四、七寸六分,七情六欲

筷子:七寸六分”代表“七情六欲”,正所谓“食色性也”,古人将其放在同等地位,至于筷子的形状,和古人对天地的认知有关,也就是“天圆地方”,此外,两根筷子也叫一双,这源于古代太极阴阳理论,即: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古人的哲学。一双小小的筷子,其中的讲究还远不止这些,最多的是体现在使用过程中,比如筷子不能竖着插到碗里,这叫“当众上香”,吃饭时筷子不能掉落到地上,这叫“落地惊神”,不能用筷子敲打碗盘,这叫“击盏敲盅”,要饭才这么做,还有把筷子长短不一地放在桌子上,这叫“三长两短”,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