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贰叁.”这些大写字是谁创造的
汉字数字分大写和小写两种,它们都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到这些数字.可了解这些数字的人并不多.记得1994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就曾考过这方面的知识.结果那道考题成了当年难度系数最高的试题.下面就汉字的十个大写数字,为大家简介如下.不当之处,请指正.
汉字大写数字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这十个汉字并不是从先民创造出来后就直接用来表示数目的.
“壹、叁、伍”是最早用作大写数字的文字.
“壹”是本是会意字,最初通作“一”,表示专一的意思,到了春秋时代,“壹”才被子用作数字的.如《管子》“六月而且壹见.”
“叁”是会意字,本是“参”字的俗体字,很早时就通用作“三”,表示“三”这个数目.《左传》就有“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后来不知何时,这个数目字“参”就写作“叁”了.
“伍”也是会意字,本义指军队的编制,五人为一伍.不知何时“伍”就通用为“五”,表示“五”这个数目字.如《易经》:“参伍以变.”这里的“参”和“伍”都是阴阳爻相的位置数字.
“陆”和“柒”是何时被借作数字的,查阅了许多书籍,没有看到更具体详细的说法.但在《说文解字》里,“陆”是形声字,本义指陆地“柒”是“漆”的俗体字,也是形声字,本义是指一种木名.后来何时被用来表示数目字,不得而知了.
“贰、肆、捌、玖、拾”这五个数目字,则是在唐朝武则天时期被确定为数字大写的.这几个字都是形声字.“贰”本认是副职.“肆”从长、聿声,本义指陈列,后引伸为放肆.“捌”从手、别声,本义是指一种农具.
“玖”从玉、久声,本义是指比玉稍次的黑色美石.“拾”从手、别声,本义是拾起、检起.
据说,武则天时代,各地国库管理混乱,出现了许多贪赃枉法的官吏.武则天为了加强国库的管理,不给贪赃枉法官吏以可乘之机,让他们不能随意涂改数据,就下令有关部门,统一汉字的数目字.他们就找了读音相同或相近的笔画繁难的十个文字,作为十个小写数字的另一种写法.这十个文字就成了汉字的大写数字.于是,在武则天时代,就出现了汉字的大写数字.应该说,统一规范汉字数字,用大写数字代替汉字的小写数字,这是武则天的一大贡献,功不可没.
另有传说明朝以前人们记账都是使用“一二三”等汉字和自己创造的一些简单符号,这种记数的方法简单实用,而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简单了,容易涂改.这就让一些贪官污吏有了可乘之机,比如把“一”改成“二”、“三”、“六”、“七”,把“三”改成“五”,再加上字迹潦草一些,想辨出真伪真是难上加难.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深感元朝末年贪污腐败之严重,对于治理贪污可谓不遗余力,甚至滥杀无辜.在《明史?刑法志》中记载着这样一宗大案:“郭桓者,户部侍郎也.帝疑北平二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桓为奸利,自六部左右侍郎下皆死,赃七百万,词连直省诸官吏,系死者数万人.”
在“郭桓案”之后,朱元璋深感治理贪污不光要严惩罪犯,更要从制度上堵上贪污之门,所以大写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就成为了朱元璋的创造发明之一.这些汉字写着虽然麻烦,但可以有效避免涂改数字,故沿用至今.
大写阿拉伯数字怎么写
大字体的阿拉伯数字——𝟬𝟭𝟮𝟯𝟰𝟱𝟲𝟳𝟴𝟵,可以用word的特殊字符打出来以Word2016版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新建一个word并打开,再点击插入;
2、接着点击符号/其他符号;
3、在弹出来的符号窗口里面,字体选择“Cambria Math”,子集选择“扩展字符-平面1”;
4、接着鼠标点击选中所需的大字体的阿拉伯数字,再点击插入/取消;
5、点击取消,关闭符号窗口之后,就能输入所需的大字体的阿拉伯数字了。
大写数字壹贰叁肆到拾怎么写?
大写数字壹贰叁肆到拾依次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计数的数目字用大写,是自古一直沿用到现在,虽然解放后有些账目逐渐改用阿拉伯数字,但是重要账目、支票汇款、股票国债票据依旧使用大写汉字数字。
扩展资料:
明朝时期,贪官们利用空白账册做的文章,各部串通一气,大做假账。以此欺骗皇帝,鱼肉百姓。朱元璋龙颜大怒,而发布法令。
其中明确要求记账的数字必须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陌)、仟(阡)”等复杂的汉字,用以增加涂改帐册的难度。后来“陌”和“阡”被改写成“佰、仟”,并一直使用至今。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
“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的数字大写是10个“小写数字”的同音别字。在朱元璋执政的明朝初年,史书记载有四大案件轰动一时,其中的“郭桓重大贪污案”更是震惊朝野。郭桓曾担任户部侍郎,任职期间,他利用职权勾结地方官吏,其作案的招数就是利用空白账册大做假账,通过篡改数字大肆侵吞钱粮,其贪污的数量累计达两千四百万石精粮,这个数字差不多与当时全国秋粮的实征总数相等。案件涉及的朝廷高官达12名、6个部的大小官员和全国许多地方官僚地主牵连其中。
朱元璋对“郭桓贪污案”大为震怒,亲自下令将郭桓等同案犯数万人斩首示众。为反贪树廉,朱元璋还制定了严格的惩治经济犯罪的法令,在全国财务管理上实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难以涂改的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因此,有人认为中国历史上金额数字大写的首创者应为朱元璋。
然而,也有人认为金额数字大写早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前就已经被广泛使用,明末清初考据家顾炎武的考证即可作为印证。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中曾推断:“凡数字作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顾炎武认为,武则天除了发明了“_”等很多“自制字”,数字大写也是她首创的。因为武则天时期所立的石碑,上面多有大写数字。此外,那一时期的诗文中也常见大写数字,如白居易的宋版《白氏长庆集》中《论行营状请勒魏博等四道兵马却守本界事》有这样的记述:“况其军一月之费,计实钱贰拾漆(柒)捌万贯。”由此可见,武则天的大写数字比朱元璋早了近700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到了宋代,朝廷的官府文书所用计数数字都得用大写。据宋代学者程大昌《演繁露·十数改用画字》一书中记载:“今官府文书凡计其数,皆取声同而画多者改用之。于是壹、贰、叁、肆之类,本皆非数,直是取同声之字,借以为用,贵点画多不可改换为奸耳。”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数字大写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汉晋时期。《西游记》中有一段故事,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病危,奄奄一息。大臣魏徵知他的魂魄已到阴间,便托阴间旧友判官崔珏设法营救。当崔判官翻阅生死簿时,见到唐太宗的死期是贞观一十三年,就将一十三年的“一”上添加了二画,篡改成三十三年。后来阎王见生死簿上唐太宗名下还有二十年阳寿,便让李世民返本还阳了。小说虽为虚构,但也说明了有些数字确实存在容易篡改的缺陷。因此,自西汉起大写数字已开始流行。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西州高昌县里正史玄政纳当年官贷小子抄》中就曾记载:“崇化乡里正史玄政纳麟德元年官贷小子贰斗,其年十二月叁拾日。”意思是说,麟德元年十二月三十日,崇化乡里正史玄政向仓史交纳了贰斗官贷小麦利息。在《高昌延昌二十七年(公元587年)六月兵部条列买马用钱头数奏行文书》也有“都合买马壹匹,用银钱肆拾伍文”的大写数字出现。这些大写数字尽管是“偶有发现”,却足以说明武则天之前的东晋时期人们已开始在券契中使用大写数字。
为什么钱数字的大写是“壹贰叁”,而不是“一二三”?
因为这是大写数字规则,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应用正楷或行书填写。
如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亿、元、角、分、零、整(正)等字样。不得用一、二(两)、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毛、另(或0)填写,不得自造简化字。如果金额数字书写中使用繁体字,如贰、陆、亿、万、圆的,也可。
中文大写金额数字规则:
1、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到“元”为止的,在"元"之后,应写"整"(或"正")字,在"角"之后,可以不写"整"(或"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后面不写"整"(或"正")字。
2、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后面不写"整"(或"正")字。
3、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数字应紧接"人民币"字样填写,不得留有空白。大写金额数字前未印"人民币"字样的,应加填"人民币"三字。在票据和结算凭证大写金额栏内不得预印固定的"仟、佰、拾、万、仟、佰、拾、元、角、分"字样。
扩展资料:
会计的大写规则、数字简化繁
⑴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到“元”为止的,在“元”之后应写“整”(或“正”)字;到“角”为止的,在“角”之后可以不写“整”(或“正”)字。大写金额数字有“分”的,“分”后面不写“整”(或“正”)字。
⑵中文大写金额数字前应标明“人民币”字样,大写金额数字应紧接“人民币”字样填写,不得留有空白。大写金额数字前未印“人民币”字样的,应加填“人民币”三字。
⑶阿拉伯小写金额数字中有“0”时,中文大写应按照汉语语言规律、金额数字构成和防止涂改的要求进行书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