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朝的满族人和旗人有个什么区别?

没有什么区别旗人就是清朝时的在旗的满族人。

八旗是一种满洲在入关前所采取的准军事制度。分为牛录、甲喇和固山等几个不同的级别,每个级别都有自己的军事长官,每个级别所拥有的人数也不同,这些被编入八旗的满洲青年出则为兵入则为民,非常类似于历史上在很多朝代都存在过的屯边军事组织。

扩展资料

辛亥革命,清廷覆亡,旗营解散,粮饷停发,八旗制度彻底垮台,对满族的影响是巨大的。八旗制度枷锁的打破,使满族从被少数贵族奴役、驱使和战争的生活中解放出来。

但在军阀统治时期严重民族歧视的背景下,他们从赖饷而食转向自谋生计,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而从军阀统治到国民党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状态以及日本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更加剧了满族的困苦。

清末以来东北农村中的旗地高度集中在极少数的地主手中,失去土地的满族人民流离失所。根据东北三省一些满族聚居地的调查,占人口总数10%左右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70%以上的土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旗人

二、旗人与满人的区别是什么?

满人一定是旗人,旗人不一定是满人

古代的旗人与满人不是一个概念。一开始的时候,旗人是满人的一部分,是努尔哈赤部落的人,后来,女真统一,与蒙古结盟,入主中原,旗人的范畴开始扩大,满人成了旗人的一部分,当然是主要的部分。

蒙古人和一些汉人(包括早前便归附满洲的汉人)也入了旗籍,有了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他们都是旗人,却不是满人。因此关于八旗的问题,逻辑关系是这样的:满洲人一定是旗人,但旗人不一定都是满洲人。

详细介绍:

旗人制度创立于努尔哈赤时期,努尔哈赤将旗人编为八旗,既是社会组织,也是战斗单位,这样既方便生活,也方便管理。到了皇太极时代,又把及时归附于的蒙古人和辽东的汉人编为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所以清朝的旗人总共有二十四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

所以说满人和旗人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满人肯定是旗人,而旗人不一定是满人。旗人是清军的根本,是清王朝的主要的国防力量,所以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首先享受到了高人一等的特权。

三、满人和旗人是一回事是吗?为什么说旗袍不说满袍啊?

基本同意,但有补充

满人一般指的是满族人 旗人则是所谓的“八旗” 也就是满族军队编制成员

但并不是八旗入关,而是满族入关,因为入关的时候还有很多满军不是八旗,满军当时细分应该是12旗,而八旗是由皇太极直接领导的队伍,而旗人是在满族里有着很高地位的人,皇亲,重臣,等等,而当时的旗袍和现在不同之处一是做工和样式不同,二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不是所有的满人都可以传的,而是在旗的人才可以穿,上面的图案也就想地位的标志一样,到清末溥仪即位后对于传统礼数废除的很多,旗袍才可以流入民间,作为一种时尚服装,而在康乾盛世的时候如果你看见有人穿旗袍那这个人一定是在旗的人!

四、历史上的满洲、旗人、旗族和现代满族是等同的吗?

这几个词的意义不太一样。

首先,说到满洲,大家可能想到了什么亚洲非洲,以为这是个地名。但实际上,满洲并不是一个地名,至少最初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个族名。

满洲一词,是在1636年时由皇太极提出,他首次把自己的部族“女真”改名为“满洲”,同时改国号为“大清”,这是满洲一词的源头。

但后来,满洲也可代指女真人的发祥地,也就是大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即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一带,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的所有土地。到民国时,满洲基本上就可以指代今天的中国东北了,即黑吉辽三省以及内蒙古东部的一些地区。

而旗人指的是被编入八旗制度中的人。自努尔哈赤开始,女真人便以旗来组织人口、生产和战争,共分八旗,共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所以又称八旗制度。但八旗不仅仅只有满洲人,还有由蒙古人组成的蒙八旗和由汉人组成的汉八旗。

所以,旗人不一定是满洲,也有可能是蒙古人和汉人。

旗族,这个说法没听过。

现代的满族,是随着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提出五族共和,才慢慢形成了今天的满族。今天的满族,基本上都是前清的旗人及其后人,所以从民族上来看,不少满族人其实并不一定就是所谓的满洲人,也有可能是清朝时入了旗的汉人、蒙古人等。而有些旗人呢,他们在辛亥革命时为避免遭到民族复仇和杀戮,不惜隐姓埋名,并隐瞒和改变了自己的民族。

今天,满族已经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之中的一份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五、为什么叫满族人为旗人?

有的人说旗人是满人的代称,这不完全正确。满人一般指的是满族人,旗人则是所谓的“八旗” 也就是满族军队编制成员,当然在八旗入关之后因为统治者都是旗人,对汉族来说满与旗也没有太大差别,就混为一谈了。 做为一种军事编制的八旗制,是一六一五年由奴尔哈赤确立的。以旗的颜色组成兵团,有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是为八旗。奴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他以子侄为代,分别统率各旗,称为八和硕贝勒。八旗制把满族的男人都编入兵团终生服役,平时生产,战时出征。这种军制把满人严密地组织起来,使他们在生产和战斗中能够发挥更大的力量,这对于满族军事力量的发展,在当初是有重要意义的。这种军制在满族大军攻入关内,灭了明朝,建立清朝以后,并未取消。清朝统治者在北京建立了政权以后,即将其圈占的一部分旗地分配给满族兵丁,同时又规定八旗官兵粮饷制度,按月发给饷银,每年发给饷米,是为“钱粮”。如同任何事物无不包含有两重性一样,八旗制到后来也逐渐地走向了它的反面。清政府为保持八旗兵的战斗力,规定八旗人丁必须聚居京城和其它驻防地,不得擅自远离,更不许参与工商业活动。这些规定,束缚了旗人的手脚,使他们逐渐丧失了自谋生计的能力,养成了游手好闲的习惯。加之,旗人分得的份地是固定的,“增丁不加,减丁不退”,八旗兵的编制又不能无限扩大,这样一来,新增加的人丁不能全部当兵领饷,也不可能再度分到土地,清政府又限制他们自由营生,结果迫使大批八旗“余丁”陷入无以为生的绝境。八旗制发展到后来,成为满族人民的一种桎梏,它使一部分满族走向腐化、衰朽,它使大部分满族人丁落入贫困的深渊。 八旗的形成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诸部,伴随统一战争的进行,归服的人口日众,先前那种只凭血缘关系的军事与生产组织,已不能适应统一战争的需要了。于是在这种特殊的政治历史环境下,八旗制度便应运产生了。《满文老档》中记载如下:“聪睿恭敬汗将收集众多之国人,尽行清点,均匀排列,每三百丁编一牛录,牛录设额真一人、牛录额真下设代子二人、章京四人、村拨什库四人。将三百男丁以四章京之分编塔坦,无论做何事,往何地,四塔坦的人按班轮值,其同工、同差、同行走。”(额真来自蒙语,是主人的意思。) 随着统一战争的不断扩大,牛录编设的增多,为适应多兵力、大规模作战统一指挥的需要,努尔哈赤将五牛录(实际大多不止五个)组成一个甲喇,在由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即旗。并以八种不同形式的旗帜作为标志,行军战斗;生产劳动;行政管理均为一个固定单位。旗是八旗制度中的最高组织形式,也是最大的军事编制。 起初,努尔哈赤一人直接指挥各牛录兵作战,没有旗一级的组织。随着军队的扩大,出于战争包抄战术的需要,遂分成两、四路,各以不同旗帜导引,逐渐固定化。便形成了开始的四旗。清《高皇帝实录》中记载:“初设有四旗,旗以纯色为别,曰黄曰红曰蓝曰白,至是添设四旗,参用其色镶之,共为八旗。” 清代档案中所记载的八旗创建时间并不完全一致,给后人留下了不少疑点。实际上,八旗制度的创制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长达五十余年的过程,可以分为初制、建制和定制三个阶段。即从牛录到四旗,从四旗到八旗,再从八旗到二十四旗。可以说,万历十一年(关于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不久,满族的军队就有了牛录组织。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式整编牛录,建立四旗。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正式整编八旗,建立八旗制度。满洲八旗建立后,又建立蒙古八旗,再建立汉军八旗,从而使八旗制度完善。努尔哈赤创建的八旗制度,将国家的中枢机构与基层的牛录组织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把星散于深山密林间的满洲臣民组成一个社会军事化、军事社会化的新型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把生产力低下、文化落后的满族人高度有效地组织起来,使建州女真从原始部落迈入了国家社会。这是满洲社会崛起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