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兴手法是什么呢?

起兴手法是借鉴古典诗歌中兴的表现手法

起兴,又叫兴。起,意为“开头”,“兴”,是《诗经》中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之一。朱熹在其《诗集传》中,对“兴”这样解释:“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借物言情,以此引彼。

起兴所托之物多为山水草木,鱼虫鸟兽,日月星辰,风霜雨雾之自然事物。它有起情,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协调韵律,拈连上下文关系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起兴手法例子

起兴是由兴句和本句两部分组成。先言他物的句子叫做兴句;而引出的要叙述的句子叫本句,兴句一般要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居在河中沙洲。纯洁美丽的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纯洁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

二、起兴手法是什么?

起兴又叫“兴”手法。 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

托物起兴,就是在文章中先不直接揭示题旨,而是从别的事物起笔,然后引出主要事物,借以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逐步领会全文主题。通常暗含比喻,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如古诗《孔雀东南飞》就是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从而引起全篇。

相关信息:

复杂的说托物起兴,意味隽永。如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更为别致。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倍觉亲切。

“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此句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三、起兴手法指的是什么?

起兴是古代诗歌中一种常见的创作手法。

起兴手法是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起兴手法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

起兴手法有起情,营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诗经》中大部分都运用了比兴手法。

按兴句与接句的关联性,起兴有两类:

一、兴句与接句有意义联系的。

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贺敬之《回延安》)

2、以树木各部分的关联派生关系,引出山水、人的亲缘关系。以羊妈妈哺育小羊羔成长的情景,引出延安人民对“我”的养育之恩。兴句与接句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

二、兴句与接句之间无意义上的联系,只是作为吟咏的引子,并确定韵脚。

1、百灵子雀儿百灵子蛋,谁不知道哥哥是好汉。百灵子雀儿百灵子窝,谁不知道哥哥没老婆。(《陕北民歌·信天游》)。

2、兴句与接句在意义上无甚关联,主要是制造吟咏的氛围,使上下句韵脚相谐。句末的“蛋”与“汉”押韵,“窝”与“婆”韵脚相谐,适于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