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皇帝朱祁镇的亲生母亲到底是宫女还是静慈太师
明朝皇帝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宫女
明史中记载。长子 明英宗朱祁镇,《明史》记载为宫人子。
二、明英宗朱祁镇生母是孙皇后?朱瞻基悔恨之语暗藏玄机
话说明宣宗朱瞻基为了生儿子,在宫里精心装修了一间“镜室”,装饰着各种助兴房事的玩意儿。功夫不负有心人,不久一个宫女被临幸了一次,就怀孕了。宣德二年(1427),孩子出生才四个月,就被朱瞻基迫不及待地册立为皇太子,他就是后来的明英宗朱祁镇。
不是说孙皇后是朱祁镇的生母吗,怎么成了一个没有任何记载的宫女?关于明英宗的身世,历来存在争议。《明史》记载,孙皇后无子,她把宫女生的孩子强夺过来,认作自己的儿子,上演了一出明朝版的《狸猫换太子》戏码。最终,当时还是贵妃的孙氏母以子贵,顺利地登上皇后宝座,而胡皇后则无故被废,退居长安宫,挂了一个“静慈仙师”的名号,每天吃斋念佛,度日如年。
有人认为这是清朝编明史恶意诋毁,孙皇后并非不能生,早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就生下皇三女,后封常德公主者,后来诞下龙子不足为奇。这种说法看起来很正常合理,其实不然,此时的孙贵妃能生女,并不代表后来一定就能生子。再者,人是贪得无厌的,尤其是一个深居宫中的女人,受冷落时她想得宠,得了宠,又想要拼了命生儿子固宠。孙贵妃当时虽然得宠,但若不赶紧生出一个皇嗣,说不准就被哪位妃子抢了先,地位还是没有保障的。比如,吴贤妃就在朱祁镇诞生几个月后生下了朱祁钰。
孙贵妃生不出儿子,也并不代表朱瞻基不能播种,其他后宫女子不能生,她也没法禁止明宣宗跟其他女子生孩子。不少人以为明宣宗很懦弱,实际上,朱瞻基是个很强势的皇帝,在近30岁还无子的情况下,他更着急,一刻也没闲着,忙着在“镜室”造人呢,要不然,哪来的朱祁镇和朱祁钰两兄弟。
至于拿孙皇后当时只是贵妃,狸猫换太子一事,不可能做到一手遮天,在当时几乎不可能的说法来断然否定,也未免太过于牵强。该说法无非就是,从没法瞒着皇帝朱瞻基、张太后这两个关键人物展开来论述,乃至瞒着宫中所有人。这其中恰恰忽略了朱瞻基、张太后的态度,若两人是默认支持呢?
时为皇太孙的朱瞻基大婚时,选胡氏为妃,就以年少的孙氏为嫔。孙氏虽然为妾,但最得朱瞻基宠爱。明初宫中定制,皇后授金宝(宝即印)、金册(册即用来书写册封文字的),贵妃以下,有册,无宝。朱瞻基继位后,册封孙氏为妃,生怕不符合她心意,特地制作金宝赏赐,自此以后,贵妃开始也有宝了。
可见,明英宗对孙贵妃的宠爱到了何等地步。孙贵妃敢于狸猫换太子,大概是得到了朱瞻基的默许和支持的,从明宣宗个人感情上来讲,他也希望自己的第一个儿子是嫡出,而不是某天随便那么一来,在野地里(指无名分的宫女)就长了出来。这也就注定了未来皇帝生母,那个无名分宫女的悲惨命运,史册无载那是铁定的,至于有没有安度晚年就无从得知了。
还有,孙贵妃与她的婆婆张太后,也就是朱瞻基生母,两人颇有渊源。这得益于张太后来自永城县,而孙贵妃的父亲,曾在那里当过主簿(县里三把手),可能张太后家在未发达前,受到过孙三老爷(主簿俗称三老爷)的关照,尔后两家来往密切。在张太后进宫后,张家老太太经常进宫走亲戚,时常提及孙氏,各种夸赞不绝于口,于是才十岁的孙氏就由这个路子进宫了,并由张太后亲自照顾。
在强势儿子的默许和支持下,张太后是不敢乱出声的,况且张太后本来就跟孙贵妃关系不错,在这件事上也就睁着眼闭只眼了。整个皇宫在两个关键人物的控制下,谁敢乱嚼舌根,嫌命长吗?可怜的胡皇后,原本就不受宠,还连生了两女,快要30岁了,迟迟等不来儿子,估计朱瞻基也是着急上火了,不再对胡氏抱有希望了。而此时,恰巧明宣宗宠爱的孙贵妃名下,有一被临幸宫女怀孕了,于是狸猫换太子的计划便秘密进行了。果然,不负所望,那名宫女诞下皇子,孙贵妃也在第二年,等来了朱瞻基废掉原配胡氏,改立贵妃为后的天大喜讯。
在明朝,人们最看重的就是名分。皇后岂是随便废立的?德不配位,也就是皇后无德无能,有大过错才能废黜。当然,鉴于明初皇后多有生子,无后,即生不出儿子也可能成为废黜的理由。而明宣宗废掉胡皇后的理由正是“皇后无子多病”。朱瞻基要废黜胡皇后,无疑是要顶住满朝文武大臣的犯颜直谏,强烈反对!但明宣宗还是说废就废了,可见朱瞻基确实是一个强势的皇帝,强大的文官集团难以与上抗衡,张太后自然也难以掣肘。
孙贵妃能够让明宣宗废掉胡皇后,由自己顶上这宝座,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切不可小瞧了此女子,能把正宫原配掀倒,那手段和能力,可非同小可。说不定,她应该是熟读宋史的,对宋朝仁宗之母刘皇后有着深刻认知和了解,要不然,这一出《狸猫换太子》如何耍得这样溜呢。
无论如何,在费尽千辛万苦后,明宣宗、孙贵妃总算得到了最想要的结果。然而,朱瞻基后来想起此事时,却对自己当初的决定感到后悔,史载:“宣宗后亦悔。尝自解曰:‘此朕少年事。’”
当初铁定废后的人是你,后来反悔的人也是你,朱瞻基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前后态度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原来是“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既然胡皇后没有过错,那之前废后说的无子作为过错又当何解?莫非朱瞻基话里有话,暗示孙皇后其实也无子?孙皇后之子并非己出,乃是强夺宫女之子。
胡皇后贤德,自不必多说,可要说大家都念及胡氏贤良,就让朱瞻基后悔,甚至认为是当初自己年少干下的糊涂事,这未免有点说不过去。若是朱祁镇真是孙皇后所亲生,皇太子之母扶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朱瞻基又何必如此悔恨,甚至耿耿于怀,直言是自己年少糊涂呢?除非孙皇后其实跟被废的胡皇后一样,都是无子,而且孙氏工于心计,还不如胡氏贤德,才会让强势的明宣宗如此感慨往事,这才合情合理嘛。
那个宫女生下的儿子最后继承大宝,就是明英宗朱祁镇。不知道他是否跟宋仁宗一样,知不知道自己的身世,虽然孙皇后待他如己出,两人相处融洽,也关系和睦,但令人哀婉的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生死都没有人知道了。
参考文献:《明史》、《明实录》。
三、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
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
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很多人对于历史上的知识都是很好奇的 ,而且有一些人对于皇帝的亲生母亲是不清楚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的相关资料。
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1
明宣宗朱瞻基一生总共册立过两位皇后,孙太后并非宣宗的原配皇后,但是,她却是明宣宗最宠爱的妃子。关于孙太后与朱祁镇的关系,《明史稿》中有这样的说法:“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根据这种说法,孙太后与明宣宗并没有子嗣,不过,她却通过某些手段霸占了其他宫女的儿子朱祁镇,至于这个宫女的身份则无从查证。《明史》等一些有权威性的正史均沿用了这一说法,虽然,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大体来说都是:孙太后玩了一出移花接木的手段,强行将朱祁镇过继为自己的儿子。
从时间上来看,当时的孙太后只是贵妃,想要晋升为皇后,则必须给英宗诞下子嗣。嫔妃自己不争气,便借着别人的儿子“母凭子贵”,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汉惠帝时期,张皇后因没有子嗣得不到皇上的垂青,于是,便从后宫中挑选了一个怀孕的美人,待其诞下龙子后强行据为己有,还派人将刚刚生产后的美人毒杀,毁尸灭迹。宋真宗的刘皇后也曾做过这种事,不过,刘皇后的做法比较“文明”,她只是过继了李宸妃的儿子,并未对孩子的生母痛下杀手。
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2
在《大明风华》中,胡善祥原本是靖难遗孤,后来被宫中女官收养。她一直有着一股“事业心”,故而想嫁给皇太孙朱瞻基,飞上枝头变凤凰。为了达成目的,她不惜与汉王勾结。而在汉王的帮助下,她也顺利当上皇太孙妃。
朱瞻基即位后,胡善祥被封为皇后,位居孙若微之上。最后,孙若微为朱瞻基生下长子,取名叫朱祁镇。胡善祥为其生下次子,名为朱祁钰。相信看过的朋友,都和笔者有同样的想法,那就是《大明风华》剧情越走越偏。
了解明史的朋友都知道,历史上的胡皇后,并非一个满腹心计,且和汉王勾结的女人,而是一个仁德,且守本分的贤后。
朱瞻基因为不喜欢胡皇后,所以一直想废了她,等到孙贵妃生下朱祁镇后,他便主动劝胡皇后逊位。最后,胡皇后是以“无子多疾”的理由,被朱瞻基废掉的。也就是说,历史上的胡皇后并没有儿子,只生下两个公主。
然而在《大明风华》中,胡皇后却和汉王私通,因为这一层关系,才得以成为皇太孙妃。当她和汉王的关系,被朱高燧揭穿时,朱瞻基还一度怀疑朱祁钰,是否自己亲生子。
这样的改编无疑是大胆的,当身边人都告诉我,胡皇后原来是这么坏的人时,我就知道,胡皇后在历史上的清名被毁了。不但如此,她还成为很多人印象中,明代宗朱祁钰的生母。笔者忍不住要替吴贤妃问一句:“那我是谁?”
很明显,剧中是将历史上的胡皇后,还有吴贤妃,综合成为一个角色。其实在历史上,胡皇后和朱祁钰的生母,完全是两个人。
如果朱祁钰真的是胡皇后所生,那皇位也轮不到朱祁镇了,毕竟这样他就是嫡子了。而历史上的朱瞻基,也找不到理由废后了。
朱祁钰真正的.生母是吴氏,她原本是汉王朱高煦府上的宫人。朱高煦因谋反被抓,府上的女眷按规矩,都要充入后宫为奴。就在这时,朱瞻基看中了吴氏,便赦免了她的罪,悄悄将她安排在一名宦官家中。
此后朱瞻基常常出宫探望吴氏,后来吴氏为其生下一子,就是朱祁钰。由于吴氏为罪臣女眷,朱瞻基不便将其接进宫,所以一直将母子俩养在宫外。不过为了弥补吴氏,朱瞻基便册封她为贤妃。
宣德十年,朱瞻基病重,他想到今后吴贤妃母子无人照料,心中很是不忍。于是请求母亲张太后,将母子俩接进宫好生照顾。张太后尊重儿子的遗愿,将母子俩接进宫,同时册封朱祁钰为郕王,还专门为其修建了王府。
然而世事难料,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结果被俘虏。由于皇子朱见深年纪太小,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群臣拥立朱祁钰登上皇位。
朱祁钰原本也不想当皇帝,他和母亲能被接进宫,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可情况十分危急,朱祁钰实在无法推脱,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没想到在他的带领下,明朝转危为安,瓦剌也被击退了,朝中一切恢复了正常。于是朱祁钰渐渐觉得,当皇帝也不是那么难,反而这种君临天下的感觉很好,比当王爷威风多了。
因此,当朱祁镇被放回来后,他便将其幽禁起来,长达七年之久。景泰八年,朱祁钰病重,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拥护朱祁镇复位。朱祁镇复位后,将朱祁钰降为郕王,没多久,朱祁钰就病逝了,年仅30岁。
吴贤妃万万没有想到,最后的结局会是这样。本来母子俩日子过得好好的,非要有人让儿子去当皇帝,皇帝当得好好的',却又被人赶下台。最为痛心的是,儿子竟然先自己而去,吴贤妃的心情可想而知。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虽然没有处置吴贤妃,但也并不十分照顾她。就这样,吴贤妃整日在后宫思念儿子,于四年之后去世了。朱祁镇仅辍朝一日,便草草将其埋葬了。
朱祁镇的亲生母亲是谁3
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生于宣德二年冬十一月己亥(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身世就很神秘。
宣德年间(1425年-1435年),宣宗朱瞻基的正宫胡皇后举止得体,贤良温淑,是一位不可多得好皇后,宣宗还有一位贵妃,姓孙,是永城县(今河南永城)人,主簿孙忠女。10岁时,经彭城伯夫人、张太后母亲向成祖推荐,选入内宫抚养。永乐十五年(1417年),册封为皇太孙嫔。宣宗即位后,被册立为贵妃。这位孙贵妃深得宣宗皇帝的喜爱,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得到皇后的宝座,于是孙贵妃绞尽脑汁总想挤掉胡皇后而自立。
机会终于来了,宣宗皇帝的子嗣一直不旺,胡皇后没能为宣宗生下一个皇子,孙贵妃虽然也没能生子,但她想出了一条偷梁换栋的计策,她派人在宫中四处打探看哪位宫女被皇帝临幸后怀有了身孕,于是将找到的宫女藏在秘室之中,与外界隔绝,派专人送饭、照看。
然后买通御医,对外号称怀孕,并伪装了许多怀孕的迹象。
由于当时孙贵妃深得皇帝的宠爱,因此无人敢透露半点风声,就这样十月怀胎,宫女顺利产下一子,孙贵妃马上派人将孩子抱到身边,秘密处死了宫女,然后派人立即通知宣宗,自己也装出一幅产后非常虚弱的样子。
就这样这个小男婴就成了孙皇后的亲生儿子,而这个小孩就是后来的大明英宗朱祁镇。
四、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真的是宫女吗?
应该是的,当时他的母亲被宠幸了,但是明英宗却不是一出生就得到了重视,在他幼年的时候还是比其他皇子过得辛苦的。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五、朱祁镇的母亲(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另有其人)
许多朋友受影视作品的影响,认为: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另有其人,并不是孙太后。还有些说法是:孙太后曾谋害了朱祁镇的生母,两人关系不睦,孙太后甚至有废帝改立朱祁钰的打算。那么,孙太后与朱祁镇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他们之间是否有仇隙呢?
明宣宗朱瞻基一生总共册立过两位皇后,孙太后并非宣宗的原配皇后,但是,她却是明宣宗最宠爱的妃子。关于孙太后与朱祁镇的关系,《明史稿》中有这样的说法:“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
根据这种说法,孙太后与明宣宗并没有子嗣,不过,她却通过某些手段霸占了其他宫女的儿子朱祁镇,至于这个宫女的身份则无从查证。《明史》等一些有权威性的正史均沿用了这一说法,虽然,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大体来说都是:孙太后玩了一出移花接木的手段,强行将朱祁镇过继为自己的儿子。
从时间上来看,当时的孙太后只是贵妃,想要晋升为皇后,则必须给英宗诞下子嗣。嫔妃自己不争气,便借着别人的儿子“母凭子贵”,这种现象在历史上不胜枚举。
汉惠帝时期,张皇后因没有子嗣得不到皇上的垂青,于是,便从后宫中挑选了一个怀孕的美人,待其诞下龙子后强行据为己有,还派人将刚刚生产后的美人毒杀,毁尸灭迹。宋真宗的刘皇后也曾做过这种事,不过,刘皇后的做法比较“文明”,她只是过继了李宸妃的儿子,并未对孩子的生母痛下杀手。
那么,明宣宗的孙皇后会不会如法炮制呢?
孙皇后十几岁入宫,入宫后与朱瞻基情投意合,两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孙氏并未没被册封为太子妃,反倒是入宫较晚的胡善祥后来居上,成了朱瞻基的原配夫人。明宣宗登朱瞻基基后,胡善祥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后,孙贵妃只能屈居其后。
毕竟,册封胡善祥为太子妃是明成祖的命令,朱瞻基最喜欢的还是孙贵妃。如今,朱瞻基已当家做主,自然要将爱人扶正,于是,他废掉了胡皇后,改立孙贵妃为后。明宣宗废后和改立孙贵妃的理由都是子嗣,“胡皇后未有子,又善病。”
明宣宗召见了大臣张辅、蹇义、夏原吉、杨士奇、杨荣商议,声称道:“朕年过三十了还未有儿子,现在孙贵妃有子,母从子贵,古亦有之。”于是,明宣宗列举了胡皇后多次过失。此时孙贵妃假装推辞:“皇后病愈之后肯定能生下皇子,我的儿子怎么能先于皇后的儿子呢?”
最终,胡皇后被降格为妃,让她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而孙贵妃则因“诞下”了朱祁镇而荣升皇后。
《明史稿》虽然有权威,但毕竟不是官史,我们不妨来看看官史《明实录》中是如何说的:英宗讳祁镇,母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八配圣章皇后,以宣德二年丁未十一月十一日生。虽说,官史有被当朝掌权者篡改的可能性,但是,笔者推敲后认为:这段历史没有必要作假。
此外,孙贵妃备受宣宗宠爱,两人相聚的频率很高,若孙贵妃假装怀孕,且一装就装十个月,或许能瞒得过别人,但怎可能瞒得过求子心切的明宣宗呢?况且,倘若孙皇后真的这样做,那么,关联此事之人肯定众多,她不可能将关联此事之人一一买通。
那么,既然官史这种“第一手资料”都说孙皇后就是朱祁镇的生母,为何后来的史学著作会出现另一种说法呢?
土木堡之变爆发后,孙太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孙子朱见深立为太子。倘若,她当初只是借着朱祁镇上位,那么,为何不在朱祁镇被俘后,站队更有权利的朱祁钰呢?若二人无母子关系,孙太后完全没必要维护朱祁镇的皇权。
明英宗被囚与也先,孙太后“尝寄御寒衣裘,手自缝织”;英宗被迎回京城后遭到软禁,孙太后“时时遣使问候,遗珍馔,且数自入视”;夺门之变时,石亨等大臣之所以敢救出朱祁镇,完全是因为“密白后,后许之”。
可以说,这些都足以证明两人是感情深厚的母子,且他们之间没有任何仇隙。
参考资料:
【《明史稿》、《明实录》、《明史·列传第一·后妃》】
六、解密: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到底是不是孙太后
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中,皇太后孙氏不是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因为杀母之仇,明英宗对孙太后很不客气,孙太后对明英宗也心存不满,甚至想废掉明英宗另立郕王朱祁钰。那么,在历史上,明英宗果真不是孙太后的亲生儿子吗?
孙太后,是明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初为贵妃,是明宣宗最宠爱的女人。关于孙氏与明英宗的关系,《明史·后妃传》称“妃亦无子,阴取宫人子为己子,即英宗也。……而英宗生母,人卒无知之者”;《明史稿》称孙贵妃“子宫人子”;查继佐《罪惟录》称孙贵妃“宠冠后宫,宫人有子,贵妃子之”;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记》称“宫人有身者,贵妃隐之为已有。二年十一月,宫中传言贵妃生皇第一子”,又称“及妃称有子,……子为皇太子,是为英宗”;王锜《寓圃杂记》称“宣宗胡皇后无子,宫中(一云纪氏)有子,孙贵妃攘为己子”。上述史料大同小异
,均称一个普通宫女生下明英宗后,孙贵妃移花接木,据为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