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制取氨气不能用硝酸铵,碳酸氢铵,硫酸铵???
硝酸铵加热时,温度较低时生成NH3和HNO3,随着温度升高,硝酸的强氧化性使生成的氨进一步被氧化生成氮气和氮的氧化物,且NH4NO3加热时易爆炸,碳酸氢铵加热会产生CO2,硫铵受热分解,在不同温度下,产物不同,当温度小于150摄氏度时,产物为氨气与硫酸,而当温度大于150摄氏度时,能发生自身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等多种产物
二、硝酸铵溶液会爆炸吗?
应该不会爆炸,硝酸铵在400度以上才易爆,300度以下都是没问题的,当然要注意酒精如果挥发形成蒸汽与空气混合还是易爆的
三、频频发生爆炸的化肥原料硝酸铵,到底有多危险?
硝酸铵(NH4NO3)是一种铵盐,呈无色无臭的透明晶体或呈白色的晶体,极易溶于水,易吸湿结块。1659年,德国科学家格劳贝尔首次制得了硝酸铵,含氮量比尿素略低,但更加稳定,所以主要被用作化肥,还能用来制造笑气。
硝酸铵是一种爆炸性物质,氧平衡为+19.99克/100克,按CHETAE氧平衡判定爆炸危险标准,属危险性大的一类。虽引爆作用敏感性差,对传爆作用极不敏感,对机械作用完全不敏感,(一支工业8#雷管(起爆c4只是用6#就可以了)都不足以起爆混合了敏化剂的硝酸铵。撞击感度是:50kg锤50cm落高,0%爆炸。相比起著名炸药硝化甘油的200g锤,20cm落高,100%爆炸的感度,可见硝酸铵的钝感。而且硝酸铵一旦溶于水,起爆感度更是大大下降,根本是人力不可能撞击引爆的)
但有一种危险特性——不耐高温:如不导出热分解产物,就可能发生爆炸,也可能因其它系统局部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作用而传爆。在生产、贮存、运输、使用过程中,如处理不当或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也有可能导致严重的爆炸事故。
除此之外,硝酸铵转化为气体时有膨胀作用,若膨胀的气体受到压力,压力愈大,反抗力也愈强,再配合适当成分的其他化学品,熔融的硝酸铵在铜、锌、锑、镍、镉、铅等金属粉末作用下,会转化成不稳定的亚硝酸铵而容易引起爆炸,所以可以配制成成极具威力的重型炸弹;在中和生成硝酸铵溶液时,甚至因氧化氮肥没有除尽,生成硝酸铵而发生爆炸的事例曾不止一次地发生过。
以30公斤装的肥料,可提炼出三至四倍的硝酸铵(Ammonium Nitrate),而一公斤的硝酸铵若放入压力制成炸弹,足以摧毁一个约60平方米的厨房,破坏力巨大。正是由于这个特性,这种化肥曾经引发过一次超级大灾难。差点把美国的德克萨斯城给平了
四、下列物质属于易燃易爆的是……
我觉得选项不太全面呀,1、2、4、5、7、9、10都属于易燃易爆。硫酸铵爆炸原理和硝酸铵类似,不过比硝酸铵相对稳定一些;油漆是典型的易燃品;乙醚本身还算稳定,但暴露在空气中容易生成爆炸性很强的过氧乙醚,不过按照题目的意思这个还有商榷,由于硫酸铵爆炸的条件较高,所以B选项比较合理。
其它的:
硝酸铵属于加热或猛烈撞击易分解,高温易爆炸的物质。纯硝酸铵在常温下是稳定的,对打击、碰撞或摩擦均不敏感。但在高温、高压和有可被氧化的物质存在下会发生爆炸,:
在110°C时:
NH4NO3 → NH3 + HNO3
在185~200°C时:
NH4NO3 → N2O + 2H2O
在230°C以上时,同时有弱光:
2NH4NO3 → 2N2 + O2 + 4H2O
在400°C以上时,发生爆炸:
4NH4NO3 → 3N2 + 2NO2 + 8H2O
硫酸铵要在较高的温度才分解成NH3和相应的硫酸、磷酸。强热时,还伴随有氨被硫酸氧化的副反应,所以产物就比较复杂。由于反应较难进行,所以这里应该可以排除
氯化钾、氧化铝都是稳定性很高的离子化合物,不可燃不爆炸。
氯酸钾属于对热和撞击不稳定的强氧化性盐,受热时分解为KCl、O2、KClO4等,和有机物及木炭、白磷等混合时受热或碰撞即发生爆炸式反应。
过磷酸钙较稳定,一般不分解。
白磷和硝化纤维(不是全部)都属于易燃易爆物品,白磷常温下受到摩擦就能剧烈燃烧,有些硝化纤维可以做炸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