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其恕乎的其是什么词及意思

其恕乎的恕是宽恕的意思.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翻译过来就是——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这样一个字,它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信条?”孔子回答:“大概‘恕’字可以吧?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就别强加给别人.

二、论语中其恕乎的恕是什么意思 论语中其恕乎的恕的意思

1、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2、【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解释】: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己:自己的意思。

4、【出处】《论语·卫灵公》

三、其恕乎是什么意思 怎么理解其恕乎的意思

1、其恕乎的恕是宽恕的意思。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翻译过来就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这样一个字,它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信条?”孔子回答:“大概‘恕’字可以吧?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就别强加给别人。”

四、其恕乎的其是什么意思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五、其恕乎的恕是什么意思?

恕是宽恕的意思。

出自《论语》,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这样一个字,它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信条?”孔子回答:“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就别强加给别人。”

《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十则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其恕乎,的其意思是?

其的意思是大概,也许。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卫灵公》。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