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史之乱简介(背景、内容及影响)

安史之乱简介: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扩展资料:

背景:

唐代经历唐太宗“贞观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贞观遗风”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后,成为了一个国富民强的国家,经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达至鼎盛。安史之乱发生后,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内容:

1、藩镇崛起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疆域

随着唐太宗、唐高宗等在位期间屡次开疆拓土,先后平定辽东、东、西突厥、吐谷浑等地区,使唐朝成为一个国境极为辽阔的国家。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和统理异族,唐玄宗于开元十年便于边地设十个兵镇,由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此等每以数州为一镇的节度使不单管理军事,而且因兼领按察使、安抚使、支度使等职而兼管辖区内的行政、财政、人民户口、土地等大权,这就使得原来为一方之长的州刺史变为其部属。据《新唐书 志第四十兵》言:“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节度使因而雄踞一方,尾大不掉,成为唐皇室隐忧。

2、外重内轻

唐初,全国实行府兵制共置634个折冲府,其中有261个位于保卫京师长安的关中,故军力是外轻内重,保证唐室有足够的兵力保卫京师及其政权。唐玄宗开元十年设置节度使,许其率兵镇守边地,军力日渐强大,渐有凌驾中央之势。开元十四年时,京师守卫改由彍骑负责。

而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渐渐形成地方反过来威胁中央的危机。

从贞观年间开始,任用将领里的蕃将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都是因为忠诚效力而获得提拔,但是仍然不能当上将,皆由大臣控制,所以上面还有余权可以节制下属。先天、开元年间,大臣中如薛讷、郭元振、张嘉贞、王晙、张说、萧嵩、杜暹、李适之等人,都是从节度使而升为宰相的。

李林甫担心儒臣因筹划方略而得战功,又得高位,因而想杜绝这一条升官接近皇帝的路,好巩固自己的权势,于是劝说唐玄宗:“以陛下的雄才大略,国家富强,而夷狄还有没被剿灭的原因,都是因为文官为将,他们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

不如任用蕃将,他们生的雄健,哺养在马背上,成长在行阵中,天性骁勇。如果陛下能感化他们而任用之,他们定能效死,夷狄就不愁不能剿灭了。”唐玄宗同意他的说法,因而让安思顺代替李林甫统领节度,提拔安禄山、高仙芝、哥舒翰等专为大将。

林甫看中了这些人都不是汉人,没有入朝当宰相的资格,因此之故安禄山能专控三个道的精锐部队,十四年不迁动。唐玄宗信任李林甫的策略,不怀疑。

3、玄宗怠政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

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4、将相不和

安禄山兼三大兵镇独掌大军,其中精锐唐朝正规军已达到15万,拥兵边陲,其手下骁勇善战,甚获玄宗宠信,引来宰相杨国忠忌恨。两人因而交恶,而唐玄宗又对此不加干预。安禄山久怀异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图以讨之名举兵叛唐。

影响:

一、社会混乱;

二、藩镇割据;

三、剥削加重;

四、边疆不稳;

五、经济重心南移;

六、西域得失;

七、佛教复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二、"安史之乱"历史资料简介100字数

“安史之乱”历史资料简介:

安史之乱是唐玄宗、肃宗(756年-762年)时边镇守将安禄山、史思明掀起的反唐叛乱,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扩展资料

安史之乱战争影响:

一、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自盛而衰。此后安史余党在河朔形成藩镇割据。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

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

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

但是,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研究藩镇的专著《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时,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

二、剥削加重

由于战争,造成劳动力严重不足,统治阶级不得不增加税收,使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

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  唐宪宗元和年间,由于政令不及,税收只能征自东南八道(浙西、浙东、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

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叛乱,代宗一朝,全国各地叛乱四起。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之乱,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乱,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之乱,舒州杨昭之乱,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之乱等等。这些叛乱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史之乱

三、安史之乱简介

公元756年的盛夏,安禄山叛军在几乎未遇抵抗的状态下开进不设防的长安城,一个寄予后人无限想象的盛世在酷暑中骤然崩塌。也许是由于“盛唐”的光环太过耀眼,这使得一般人印象中的后期唐帝国几乎等同于孱弱与动荡的代名词。

1 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首先是唐玄宗后期施政昏暗导致社会危机。唐玄宗在统治前期,励精求治、改革政治、发展经济,开创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使唐出现了的“开元盛世”,但是玄宗并没有善始善终,曾经的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广开言路的唐玄宗到了开元中后期政治上安于现状,不图进取,任用奸佞之臣,生活上失去自检,追求安逸享乐,并对神仙符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史料记载:“玄宗御极多年,尚长生轻举之术,于大同殿立真仙之像,每中夜夙兴,焚香顶礼。天下名山,令道士、中官合练习礁祭,相继于路,投龙奠玉,造精舍、采药饵,真诀仙踪,滋于岁月”。这时的玄宗变得挥金如土,自开元二十八年杨贵妃入宫后,玄宗更是沉溺声色,赏赐无度。“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熔选,又数百人,贵妃姊三人岁给钱千贯,为脂粉之资,每构一堂,费千万计”。这些都是从民间百姓搜刮来的脂膏,引起的百姓的不满易导致农民起义,激起社会矛盾。

在军事上,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的终止,府兵制是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兵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贫富分化严重,同时,府兵制的地位大为降低,以致兵士执僮仆之役,备受将领厚待,人们不愿再充任府兵,所以它不能再担当起巩固中央集权的职责,于天宝八载折冲府无兵可交,李林甫遂请停上下鱼书,府兵制正式废除。《新唐书》卷五零《兵志》记载:“天宝八载(749),停止折充府上下鱼书,是法令正式承认‘无兵可交’,停止上番的事实,折充府的活动乃全部停止”。自此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所用胡人,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亦不过贪功生事之徒;故未有他患。东北去中枢较远,奚、契丹虽桀骜尚非突厥、吐蕃之比,故唐视之较轻,所用节将,惟张守硅出于精选,亦仅武夫,不知远虑,而安禄山遂乘机,盗窃兵权矣。”节度使权利不断扩大,官属机构完善和庞大,其出行巡查,八面威风,据史料记载:“受命之日,赐双族双节,得以专制军事。行则建节,树六在,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族幢居中,大将鸣坷,金征、鼓角居后,州县资印迎于道左。”玄宗后期节度使地位逐渐上升,这就使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出现,尤其是安禄山、史思明等有有野心的节度使使藩镇势力恶性膨胀最后引起叛乱。

在经济上,唐前期以均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封建小农经济日趋破坏和摧毁,以土地兼并为主要形式的大地主垄断经济畸形发展和恶化膨胀,王公百官放肆掠夺民田,扩展庄园,那些有权有势有钱的都会兼并土地,使农民生活困苦不堪。《通典》中说:“国家自真观中有户三百万,至天宝末百三十余年,才比隋氏。盛唐之迈于两汉,豹箭天下编户合跳元始之简,而名籍少三百余万。”并指出这是因为“所在隐诵之甚也”。生产力受到严重的破坏,导致政治的腐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安史之乱持久的原因分析

安史乱军是一个民族成份非常复杂的集团,它至少包括少数民族和汉族两种主要成份。在这个集团里,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如何?有的同志认为,河朔一带“少数族和汉族存在着矛盾,所以少数族将领就利用这种矛盾,起兵来夺取政权”。我认为,恰恰相反,不仅安史之乱爆发前的河朔地区民族矛盾较弱,而且直到安史之乱接近尾声时安史乱车中的民族关系仍相对缓和。汉族和少数民族将士积极配合。汉族与少数民族将士由于在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渐趋一致,所以,在许多方面他们能够积极配合。在关键时刻,汉人出谋划策,少数民族人具体执行。如安禄山被杀,由汉人严往出谋划策,契丹人李猪儿入帐行刺,史思明被杀,由汉人骆悦、许季常出谋划策,胡人曹将军具体执行,史朝清被杀,由汉人向贡出谋划策,实厥人阿史那玉,汉人高久仁、高如震具体执行。作战时,汉族将士和少数民族将士也密切配合。安庆绪率领中军在卫州之南与唐中央军交战,“孙孝哲、薛离佐之”。孙为契丹人,薛为汉族人。帮助史思明之子史朝清留守幽州的阿史那玉,向贡、张通擂,高如展、高久仁、王东武等少数民族将士和汉族将士也积极配合,密切协作。这些都增强了安史乱军的作战能力。

3 安史之乱对唐诗的影响

作为中国诗歌的顶峰,唐诗在安史之乱时,诗人以诗笔写时事,写动乱中的个人遭际与家庭不幸;安史之乱之后,诗人又以诗笔写历史,写人们对安史之乱的历史反思,安史之乱始终成为了一代唐诗的重大主题之一。特别是李隆基与杨贵妃的马嵬悲剧,作为李唐王朝历史转变的关键人物与历史事件一直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所关注与咏吟不止的内容。“国家不幸诗家幸”对李唐王朝而言,安史之乱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而对一代唐诗而言,安史之乱却成了唐诗走向艺术辉煌的历史契机,安史之乱拓展了唐代诗歌的写作_容,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艺术风格。没有安史之乱这场社会大动乱,所谓唐诗也许还只能在宫廷闺闹、花间樱前、竹林兰若、名山大川之间徘徊流连,没有安史之乱的唐代社会可以成就王维与李白之类诗路,却成就不了一个杜甫,也成就不了一个偌大而辉煌的诗歌王国,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也是唐诗发展的艺术辩证法。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四、“安史之乱”的简介

公元611年开始,隋末大乱,群雄逐鹿。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自晋阳起兵,于次年夺取长安,开国建唐,此后凭借关陇军事集团的支持,采取先固关中,东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战略,历时七年,先后平定陇右薛举、河西李轨、河东刘武周、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两湖萧铣、岭南冯盎、虔州林士弘、江淮辅公祏、河北刘黑闼、鲁南徐园朗、冀北高开道等割据政权。

至公元624年,除依附突厥的朔方梁师都政权外,基本统一全国。与历史上的中原王朝一样,唐朝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直面周边各族政权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