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中“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

“贤贤易色”:含义是指看到比自己贤能的人,心里充满了恭敬.第一贤是动词,表示尊敬、恭敬;第二个贤是名词,表示有才德的人.

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

二、贤贤易色、第一个贤为动词、那么、它代表什么意思?第二个贤又代表什么意思?

一贤:尊重。

二贤:贤德。

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出自:先秦·孔子及门生《论语·学而》

原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翻译: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

扩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节选的章节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

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联系起来阅读分析,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三、贤贤易色

        学习《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七天。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关注内在的好的东西,用对内在的关注替换对外在的执着;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不遗余力;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是动词,指尊敬;第二个“贤”是名词,指德行;“易”是动词,指替换;“色”是名词,指外在。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你要去关注内在的美,而不要过于看重外在的东西。

        子夏的这一整句话就是劝诫年轻人要清醒,学会看内在,而不仅仅是看外在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内在修身,保持永远向上成长的动力。即使“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就算一个人没有文凭、没有学历,但他学了东西,在对待家人、国家和亲族朋友各方面都表现得很好,那么这种人一样会被大家认可和尊敬。

     

四、贤贤易色是什么意思

《论语·学而》第七句,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除了第一句”贤贤易色“,其余句子容易理解,事奉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为君主办事,能够全身心投入;与朋友交往,能够信守承诺。做到了以上几点,即使没有学习,我也认为他学习过了。

“贤贤易色”说的是什么呢?普遍的说法,第一个“贤”是“以……为贤”的意思,第二个“贤”就是“贤德”的意思,“易”是轻视,“色”是“美色”。整句话的意思是说,重视贤德,轻视美色。

这样的解释有两个疑问。

第一,孔子曾经说过,“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说从没有见过喜欢德行像喜欢美色一样。那么,有谁能做到敬重贤德的人,而轻视美色呢?

据说有一次,一位友人问革命家孙中山,你最喜欢什么?孙中山回答,喜欢革命。友人又问,除了革命还喜欢什么?孙中山直言不讳的回答:喜欢女人。

如果我们把干革命,拯救处于危难中的中华民族视为大德行的话,那么,这样大的德行也不影响革命家喜欢女色。如果大家有心的话,会发现,凡大革命家必好色。就比如孙中山,在老家有老婆,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还搞了个日本女人,据说还生了个私生女。他的好朋友、大资本家宋查礼不仅资助他革命,还安排他的女儿宋庆龄帮孙中山整理文字资料,孙中山老眼识“色”,纳了宋庆龄做二房……

这样的故事很多。道理很简单,搞革命的人,大多精力充沛,干革命还不能完全消耗他们的精力,留下一点精气谈情说爱,与干革命相得益彰。

可见,好德不影响好色。而孔子既然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说明至少在孔子看来,就常理而言,色的需求显然高过德的需求。

如果把“贤贤易色”解成敬重贤德的人,而轻视美色,实在与常理不符,也不符合孔老夫子对人性的看法。

第二,如果“敬重贤德的人,而轻视美色”是正解,那么,整句话出现的人物依次是:贤人、父母、君主、朋友。这种排序显然是匪夷所思。就血缘关系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父母之前?就重要性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君主之前?就亲近程度而言,贤人怎么能排在朋友之前?

可能有人会说,就道德修养而言,贤人不可以排在父母、君主、朋友之前吗?当然可以,但有一个问题,贤人一定比父母、君主、朋友修养高吗?

我们再看《论语·学而》第六句,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告诫弟子的话,这句话与子夏的话有相同的重点。孝悌排在前,守信排在中,泛爱众排在后,亲近仁(者)排在最后。也就是重视德行的培养甚过知识的教育之意。

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孝的是父母,悌的是兄长,信的是朋友,爱的是众人,之后才是亲近仁(者)。仁者与贤者意思相同,仁者排在最后。但如果把子夏说的“贤贤易色”解做尊重贤者,贤者反而排在最前了。这不是与孔子的排位法完全相反了吗?

如果以上两点疑问成立,“贤贤易色”就不能解做尊重贤者。那么,这句话应该怎样解释才合理呢?

《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

在《周易》的这段话中,人伦关系最初的是夫妇关系,因为有了夫妇关系,才有了父子关系,才依次出现了君臣关系、上下关系、礼仪制度。

“贤贤易色”这一句,可能最合理的解释是,重视妻子的贤德而轻视其容貌。这么解释全句就非常顺畅了,先谈夫妇关系,再谈父子关系,再谈君臣关系,再谈朋友关系。

不管怎么说,子夏这句话,道出了儒家的特色,就是重视人的品德教育甚过知识的教育。

人这一辈子过得怎么样,与德行有很大的关系。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普遍重视知识的学习,甚过人品的教育。这可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压力巨大,活都很难活,还谈什么礼义廉耻?活着才是王道。二是传统的人品教育的内涵可能不大适合今天的社会,而适合今天社会的道德内容可能与传统存在着抵牾。为什么这么说?传统的道德是一种为了集体而放弃个性与自由的道德观,但在今天,这样的一种道德观念很难被年轻人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