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踏飞燕”是什么意思?
马踏飞燕(历史文物)一般指东汉铜奔马
东汉铜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铜奔马微微地偏向一侧的头高昂着,前面头顶的鬃毛和后面的马尾一致向后方飘飞,浑圆的躯体呈流线型,四肢动感强烈,三蹄腾空,右后蹄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
扩展资料
关于此马的名称,历来众多专家从不同角度为之命名,最后将其定名为东汉铜奔马,这也是被认可的名称,除此以外还有马踏龙雀、飞燕骝、紫燕骝、天马、马神天驷、马踏飞燕等说法。对于一件艺术品的命名有这么多的说法,这在艺术史中绝无仅有,可见其在艺术史上的巨大影响力。
这些不同说法的分歧点在于马足所踏之鸟的种类。此外还有一种折中的说法——铜奔马,这种定名很平实,不会有任何失误,但也避开了对于鸟形底座本身属性的认定。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在马足下加鸟形底座的做法是此雕塑的一种创新。
东汉铜奔马在动态飞扬下站立的实际问题。在壁画、画像石等同类马匹造型中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做法。因为壁画、画像石是在二维或近于二维上实现,没必要节外生枝。
而在雕塑中则是出于现实需要,东汉铜奔马是一件在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有体积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动感强烈,呈三足腾空之势,如果与壁画采用同样的方法,则不可能使奔马保持平衡。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鸟形底座以固定,解决了这一现实问题。
它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既合平力学原理,又使奔马的轻盈和物体的稳定双双得到完美的解决,这正是它的高超之处。具体而言,鸟形底座平,与地面接触面积大,鸟的头、双翅、尾呈现伸展状,增大了稳定性,这道理正如三角支架。所有这些,使马的重心通过足踏于飞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稳,构思之精巧无出其右。
其次,东汉铜奔马用鸟形底座,在艺术上也是一种创造。制作者在固定奔马的同时,将底座的实用功能与艺术创造结合起来,这一大胆而又巧妙的做法,增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借助部件来实现实用与审美目的的做法在汉代是常见的,比如著名的长信官灯就是将雕塑与灯结合,以宫女的袖管作为排烟道的方法也是如此。
塑造一匹马的逼真形象这并不太难,然而要将一件静止的物件表现出动感,特别是要表现匹日行千里的良马风驰电掣的神速,这就不那么容易了。但制作者却匠心独运,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奔马和飞鸟绝妙地结合在一起,大胆地让马的右后蹄踏在一只凌空飞翔的鸟身上。
这样就衬托出马的迅疾,使一匹静止的铜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东汉铜奔马身躯粗壮圆浑,但其动作轻盈,用一足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飞鸟身上,这显然是经过了周密的计算。小鸟似乎正吃惊地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简直就是“扬鞭只共鸟争飞”的真实再现。
东汉铜奔马是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东汉铜奔马的造型方式,实际上沿用了通行于当时的奔马的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上了飞鸟,既起到了实际中的固定作用,又增加了马飞奔的气势。
但它不同于近现代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而是一种程式化的创作模式,在形态上沿用了当时通行的奔马的造型,并且在马足下加上鸟形物以支撑稳定,这是一种创造。整体上看,东汉铜奔马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底。
二、马踏飞燕是什么意思
马踏飞燕,又名“铜奔马”、“马超龙雀”等,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马踏飞燕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显示了一种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是中华民族伟大气质的象征。
马踏飞燕的争议
1、奔“马”的争议
中国旅游标志的文物原型是什么马,主要有四种说法。一说是“天马”。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体型高大,腾空飞驰,与汉武帝时从西北引进的“天马”很像;二说是“神马”。神马又叫“天驷”,骑行神速。“天驷”本指天上二十八星宿之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第四位星,名“房”,亦称“马祖神”;三说“紫燕骝”。
骝指黑鬣、黑尾巴的紫红色骏马,骑行速度快,如飞燕般。汉文帝有被称为“九逸”的良马九匹,其中有一匹便是“紫燕骝”;还有一说是“特勒骠”。特勒骠本是唐太宗所拥有的“六骏”之一,其奔跑时一侧前后腿同时凌空腾踔,名“对侧步”,能跑“对侧步”的马是特种良马,非常稀少。
2、踏“鸟”的争议
铜奔马争议最多的是所踏的“鸟”。第一种观点是郭沫若所称的燕子;第二种观点是“龙雀”。东汉张衡《东京赋》中有“龙雀蟠蜿,天马半汉”之语,龙雀乃秦汉神话传说的风神“飞廉”,能把风神踏在蹄下;第三种观点是“燕隼”。
燕隼体型大小如鸽,形似雨燕,飞行迅速;第四种观点是“乌鸦”。此说从浙江龙游石窟中的“天马行空”图中找到灵感:“天马”前蹄在“乌”背上方,好像在追赶着乌鸦。
三、马踏飞燕是什么意思?
马踏飞燕是是一件东汉青铜器的别称。
东汉铜奔马,别称马超龙雀、马踏飞燕、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其中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重7.15千克。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扩展资料:
文物价值:
“马踏飞燕”不仅因为它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还因其形象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而蜚声内外。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东汉铜奔马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名字的争议:
而那只被飞马踩着的飞鸟,在最初即被郭沫若认定是“飞燕”。其实郭沫若并没有经过特别认真的考证,只是以一个诗人的思维,在当时联想到了李白诗词《天马歌》中的一句“回头笑紫燕”。
后经过鸟类专家的考证,这只飞鸟其实并不是燕子。首先它的长相就不符合燕子的形态特征,而且燕子在鸟类家族中飞行速度也不是特别杰出。
而考核形态标准和速度标准,最后推论出这只飞鸟其实最大的可能应该是“游隼”,它的长相也同铜奔马中的飞鸟更加接近。马踏飞燕似乎应该改名为“马踏游隼”更为合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汉铜奔马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马踏飞燕”踏的不是燕子是游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