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达是应用了电磁波还是超声波?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雷达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各种雷达的具体用途和结构不尽相同,但基本形式是一致的,包括:发射机、发射天线、接收机、接收天线,处理部分以及显示器。还有电源设备、数据录取设备、抗干扰设备等辅助设备。
扩展资料:
随着电磁环境逐渐复杂,各种干扰技术层出不穷,具有灵活对抗干扰能力、更强的目标检测性能、适应多变环境的新体制雷达成为各大应用领域的迫切需求。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雷达就是把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个输入和多个输出技术引入到雷达领域,并和数字阵列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体制雷达,简称“MIMO雷达”。
MIMO雷达改良了传统雷达的相关缺陷,具有良好的应用发展前景。早期的扫描雷达只发射一种频率的信号波形,配合单一的接收机接收,可以看做单输入单输出雷达。
单脉冲雷达只发射一种信号波形, 一般有两路(和波束与差波束或者左波束和右波束)接收机输出,,其属于单输入双输出雷达。MIMO雷达综合了上述雷达的优缺点,在输入输出端都采用了多路收发技术,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中国——雷达的奥秘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中国——雷达的发展历史
二、雷达是超声波还是电磁波?
人们都说雷达的发明是根据蝙蝠回声定位的原理,是指它们都通过发射一个波,然后接收它的反射波,计算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差,乘以波速,再除以2就得到发射源到物体的距离了。在测量距离的原理上他们是相同的。只要是波都有可能这么利用,电磁波和超声波都是波。至于实际上能不能这么用,要看波的性质。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损失很大,只能测量较短的距离,远了波的能量就损失光了,所以不能用超声波做雷达。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的损耗要小得多,所以雷达用电磁波。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因素。 对补充: 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超声波也是声波的一种,所以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雷达是超声波还是电磁波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
雷达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雷达,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因此,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
扩展资料:
雷达的主要分类:
1.按照雷达信号形式分类,有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脉部压缩雷达和频率捷变雷达等。
2.按照角跟踪方式分类,有单脉冲雷达、圆锥扫描雷达和隐蔽圆锥扫描雷达等。
3.按照目标测量的参数分类,有测高雷达、二坐标雷达、三坐标雷达和敌我识对雷达、多站雷达等。
4.按照雷达采用的技术和信号处理的方式有相参积累和非相参积累、动目标显示、动目标检测、脉冲多普勒雷达、合成孔径雷达、边扫描边跟踪雷达。
5.按照天线扫描方式分类,分为机械扫描雷达、相控阵雷达等。
6.按雷达频段分,可分为超视距雷达、微波雷达、毫米波雷达以及激光雷达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达
四、雷达是超声波还是电磁波?
是电磁波。
雷达发出的是电磁波,电磁波经反射后显示在屏幕上,判断目标大小及距离以及形状。
雷达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雷达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
雷达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因此,雷达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
雷达的分类:
雷达的种类繁多,分类的方法也非常复杂。
按照雷达的用途分类,如预警雷达、搜索警戒雷达、引导指挥雷达、炮瞄雷达、测高雷达、战场监视雷达、机载雷达、无线电测高雷达、雷达引信、气象雷达、航行管制雷达、导航雷达以及防撞和敌我识别雷达等。
按照雷达信号形式分类,有脉冲雷达、连续波雷达、脉部压缩雷达和频率捷变雷达等。
按照角跟踪方式分类,有单脉冲雷达、圆锥扫描雷达和隐蔽圆锥扫描雷达等。
按照目标测量的参数分类,有测高雷达、二坐标雷达、三坐标雷达和敌我识对雷达、多站雷达等。
五、雷达是利用了超声波还是电磁波?
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装备,它发射电磁波照射目标并接收其回波,由此来发现目标并测定位置、运动方向和速度及其它特性。
很难说涉及究竟谁是第一部雷达发明人。但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最早投入实用的军用雷达是由英国研制的。其中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沃森-瓦特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沃森-瓦特当时任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无线电研究室主任,20世纪30年代初曾领导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电离层的研究,他使用阴极射线管接收和显示无线电回波,并计测电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从而确定电离层的高度。1935年1月,当他受英军委托研究利用电波探测空中飞机的装置时,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迅速研制出对空警戒雷达的试验装置。2月26日,沃森-瓦特为军事部门领导人进行雷达表演,雷达探测到了16公里外的飞机。后来经过改进,到1936年1月,沃森-瓦特雷达探测距离已达120公里。 鉴于雷达所具有的受天候的影响小、观测距离较远等优点,为了对付夜间上浮的德国潜艇,英国人决定将雷达搬上飞机。1937年7月,世界上第一部机载雷达由英国科学家爱德华·鲍恩领导的研究小组研制成功。鲍恩等人从1935年开始研制机载雷达。在1937年年中研制出一部小型雷达,并把它安装在一架双发动机的安桑式飞机上――这架安桑式飞机便成为最早载有雷达的飞机。7月至9月,机载雷达进行了多次试验,证明它可探测到16公里以外的水面舰艇。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面对纳粹潜艇战和对巩固空袭的威胁临近,鲍恩博士主持研制的ASV Mk1/ Mk2型机载对海搜索雷达和A1型机载夜间载击雷达正式装备英国,成为世界上首批实用机载雷达。它们采用的是米波波段。后来又对这两种雷达进行了多次改进,在打击德国潜艇和夜间轰炸机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能够对付德国空军夜袭的飞机,英国人发明成功截击雷达后不久,就开始研制一种专门的夜间战斗机。英国人对一种双发轰炸机进行改型设计,加装了当时英国最机密的夜间截击雷达,开发出世界上第一种夜间截击机――“英俊战士”夜间战斗机。该机于1939年7月首飞成功,1940年11月19日第一次在夜间击落了德国空军的轰炸机,首开用机载雷达拦截并击落敌机的先河。
随后,德国空军以牙还牙,1943年10月,德国人开始在飞机上试验“利喜顿斯泰恩”机载雷达。装有这种新型机载设备的德国战斗机开始给空袭德国的盟军飞机带来很大麻烦,不少飞机被击落。
1940年2月,英国人研制成功多腔磁控管,为机载雷达跨入微波波段创造了重要的条件。英、美的国际合作使雷达技术与生产迅速取得成效,并在1942年开始批生产。
尽管早期的机载雷达体积和重量均很大,探测距离较短,且可靠性也很差,但它们总算是使飞机具备了全天候能力,可以在夜间和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因此,主要航空大国装备机载雷达的飞机越来越多,它们击落的敌机数量也节节攀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比较著名的夜间战斗机型号有英国的哈维兰“蚊”式Mk,德国的He.219a-2/R1、容克斯Ju.88g-7、道尼尔Do.217N-2,美国的P-61、P-70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向日本本土逐步推进时,遭受了日军“神风”特攻队自杀式的疯狂攻击,舰船损失很大。
为了改善舰队的对空警戒能力,扩大其对海上目标的监视范围,尽可能远地发现和拦截日军的自杀性飞机,1944年美国海军开始了用空中预警机取代雷达警戒舰的研究,一部AN/APS-20型雷达被安装在一架TBM“复仇者”式舰载鱼雷攻击机上,将其改装成TBM-3W型预警机。试验获得成功后,1945年3月,TBM-3W型预警机正式配备到航母上。该型机也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空中预警机。
六、雷达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
雷达用的不是声波(包括超声波、声波、次声波),而是电磁波。雷达,是英文Radar的音译,源于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意思为"无线电探测和测距"。根据这个原理,现在也有用声波进行探测的“雷达”,大多采用超声波,因为探测的分辨精度与波长有关,次声波波长太长了,分辨率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