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何时才有柏油马路的?

1935年王府井大街改修为柏油路,是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

全长约1600米

二、什么年代中国开始出现柏油马路的

中国上海在1920年代开始铺设沥青路面。1949年以后随着中国自产路用沥青材料工业的发展,沥青路面已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和公路干线,成为目前中国铺筑面积最多的一种高级路面。

据考古资料,印加帝国在15世纪已采用天然沥青修筑沥青碎石路。英国在1832~1838年之间,用煤沥青在格洛斯特郡修筑了第一段煤沥青碎石路;法国于1858年在巴黎用天然岩沥青修筑了第一条地沥青碎石路;到20世纪,使用量最大的铺路材料为石油沥青。

扩展资料

沥青路面通常用于铺筑路面的面层,它直接受车辆荷载作用和大气因素的影响,同时沥青混合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受气候因素与时间因素影响较大,因此为了能使路面给车辆提供稳定、耐久的服务。必须要求沥青路面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征:

1、沥青路面具有高温稳定性。

2、沥青路面具有低温抗裂性。

3、沥青路面具有水稳定性。

4、沥青路面要具有耐疲劳性。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沥青路面

三、中国最早什么时候有的柏油路?

中国最早的公路--台柳路zhuantie(洋灰路即水泥路)

台柳路建于德占时期的1903年,由青岛台东镇起,经市区东吴家村及崂山区的保儿、河西、李村、汉河等村,止于柳树台村(今属沙子口镇),是最早的一条公路。1928年版《胶澳志》有“台柳路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的记载。之后,仍沿用此称。解放后,在李村养路工班房山墙上仍标有“台柳路”字样的路牌。

1898年德帝国主义侵占青岛后,为了其军事、政治及经济掠夺的需要,在青岛区(今青岛市区)兴办工厂,修建码头;在李村区则先后在柳树台附近的山上修建了疗养院、德国总督别墅及德国大饭店等,供住在青岛区的欧州人疗养和玩乐。在此背景下,台柳路的修筑便应运而生。有关该路的修筑年度及状况,《胶澳志•交通志》有如下记述:“德人来青市道与村道同时并进,……其村道首先修筑者为青岛沧口一路,次则为青岛李村一路,其后渐次兴修,计有十四路,即(一)由青岛经台东镇东吴家村、保儿、河西以达李村;(二)由李村经东李村、下河、南龙口、九水以达柳树台……”,“盖自德人修理村道就地征役,仅有桥梁、沟渠由工程局派工包修。运搬材料照给工资。此外人工则由各村摊派,故创始之二、三年(李村道开筑二年,仅修至杨家村,沧口路开筑三年,仅修至小村庄 )进行甚为迟钝,其后多由警察署压迫施行,一千九百零三年以后,乃获次第进行……”这段记述,明确指出台东至李村及李村至柳树台的村道,即台柳路。台柳路正式开筑于1903年,但青岛至李村的公路,已于1901年始修,到1903年已修至杨家村(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杨家村在今青岛市区小鲍岛与台东镇之间)。是年开始再从杨家村修往台柳路的起点——台东镇。

台柳路的修建与柳树台疗养院等的营造同步进行。柳树台疗养院(当时叫麦克伦堡,系由捐款最多之贵族名氏命名的)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9月建成后,当时的道路状况已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1906年德国工程师史克耐尔编制《一条公路的改造和移动的预算》(见青岛市档案馆德文档案《自来水厂存资》),内称:“其中一部分已经有路基中自然存在的石块已露出地面,有的部分是满投乱石后加以覆盖的,有的路段车道很窄狭,已不符合要求,它仅3.3公尺宽,而且是沿河床在一4公尺高的墙壁上,车辆是无法躲让的,该段作为走廊也非无危险,只能骑马安全通过。”陈述多种理由,要求德政府批准进行改造。尔后虽未发现该路之施工区及竣工的有关资料,但在1907年6月27日德胶澳总督府日令第三条中有麦克伦堡房交通的规定:“自即日起弗•理查德商行于每星期三、六下午一点自中央饭店及于每星期四、六下午五点自麦克伦登车出发”。每星期内有两次车往返于青岛市及麦克伦堡房,其费用属于政府及所辖单位,乘车者每人每次2元(墨西哥币)。这说明1907年6月台柳路的改造和移动已完成,并投入营业性使用,在此之前已初步建成并有非营业性车辆行驶。

台柳路全长为29 847.92米,面积约150 661.40平方米,其规模之大、路线之长在当时居青岛及山东省之冠。《胶澳志•建置志》对其规模有如下描绘:“台柳路为由台东镇经李村至柳树台赴崂山要道,德人所建各式桥梁、涵洞计有二百十七座,内洋灰(即水泥,以下同——编者注)拱桥五座,以在保儿、河西之间者为最大,长十九公尺,宽四公尺。石柱栏、铁筋洋灰平桥七座,王子涧、九水庵间者最大长二十余公尺,宽四公尺半余,位四山之中,架山河之上,怪石峭立,涧泉溶溶,林木青翠,风景绝佳。九水庵西石造拱桥一座,全长三十公尺,宽四公尺,高七公尺,建筑材料俱系六、七十公寸之方石,中间一孔长二十五公尺,砌成弹月形,故以弹月名。横架两山之麓,空悬大溪之中,岩石嶙嶙,山水潺潺,林壑幽美,佳妙绝俗。惜德日之战役,德人自行炸毁,虽经日人修复,而德建工式扫地无余矣。十四年秋,山洪暴发,旧桥复圮,当时竭力经营,始得恢复故观。石造平形河底桥八座,河崖、河东间横贯张村河者最大,长一百六十余公尺,宽四公尺,侯家庄南与苏家下河西者,均长六十八、九公尺,东李村西与北龙口南、南龙口北者一长十七公尺六余,一长五十公尺,一长四十四公尺余,均宽三公尺余。其余土管造圆形涵洞十一座,洋灰管造圆形涵洞三座,洋灰管方形涵洞十一座,洋灰造平行涵洞三座,石造平行涵洞一百六十二座,形式虽尚依旧,接收以来各种涵洞之修缮,亦不知几次矣。”按分类统计桥21座,涵洞180座,共计桥涵201座,比总数217座少16座。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水库的增建,致使较小的河流无水逐渐干涸变为农田,又加全线历次整修,有些沟水引入较大的桥涵,所以小桥涵洞日益减少。

德人修筑台柳路及柳树台疗养院、德国大饭店等建筑所占用的农田、山岚、河道等均无偿征用,且无偿调用台柳路沿线农民,在德国警察的奴役下,“压迫施行”。当台柳路筑成通车后,专供德国侵略者及其侨民游山玩水、休疗憩养、侵略军调动演习之用,根本不让华人行走。有时中国人推车在路上行走,看到德国人的车来了,必须立即将车推到路边沟里;而德国女人骑自行车在路上行进时,中国人也要赶快躲开,由此可见德国殖民统治之暴虐。

台柳路于1903年建成至1906年经过整修,使路基与路石有了改善。日本帝国主义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期,只是维护通车,并未修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青岛时期,也只于1932年翻修了由保儿村至河南庄的路基路石,计长3 200米,线路由柳树台延长至北九水,桥梁也只改建了弹月桥及板房桥等少数几座。该路的养护,1933年《青岛市政府行政纪要》中明确记载:“该路分两段,由两个乡区负责修养,李村区分管西南段,16,314公尺,由东、西吴家村、唐家口(双山)、保儿、夹岭沟、河西、河崖、河南、河东、曲哥庄、杨哥庄、毛公地、刘家下河、王家下河、于家下河等二十一个村,共分十段养护。东北段由九水区分管,计13,534公尺。由南、北龙口、汉河、九水、大石、王子涧、柳树台、观崂石屋、双石屋、河东村等十村分十段养护。”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初由城建局负责养护,1962年青岛公路管理站成立,全市道路的修建与养护有了分工,市区道路由城建局负责,郊区公路由公路管理站负责。台柳路也分段由两单位养护,全线仍沿旧称台柳路,但公路部门所辖路段则划归青(岛)王(哥庄)、沧(口)沙(子口)、五(里岗)汉(河)3条路线内,不但改造和加宽了数座桥梁,对于路基也加宽到7.5米至12米,并先后全部铺成柏油路面,达到晴、雨天皆通车,成为一条为四化服务的重要公路。

(牛津搜集整理)

四、用柏油铺路面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改善陆路交通运输状况,为此,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发明设计了“柏油路”,就用沥青混合碎石铺涂在路面。使得英国陆路很便利,为迅速发展英国工业提供了方便条件。

五、请问,柏油路是谁发明的?哪个国家啊?

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John . MarkDan)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是现在柏油路的雏形。

沥青混凝土铺面道路,或又俗称为柏油路、沥青路,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道路路面。

虽然有时仍被称为柏油路,但是因为柏油对健康的危害,现在铺设柏油道路已经弃用柏油改用沥青。铺设柏油道路所需材料有级配粒料、碎石级配、沥青胶泥、骨材、石粉等。所需工具有平路机、挖土机、震动碾压机、卡车、刮路机、沥青洒播机、铺装机、压力泼油车等。

扩展资料

柏油路其基层构造与水泥路(也叫钢筋混凝土路)一致,沥青路的不同在于面层加一层细石混合沥青。

沥青路面层比较软,所以汽车走在上面会觉得很舒服,具有一定程度的弹性。但混凝土硬度大,汽车走在上面会觉得硬邦邦的,一些路面比较细小的缺陷都会给人以比较强烈的震动感觉。

景观性。沥青路面一般为黑色,给人为深沉稳重的感觉,开车时人会觉得比较塌实。但混凝土路却是颜色的灰白色,给人以浮气不足的感觉,无景观性可言。所以在进行小区或市政的主干道、次干道设计时,想上点档次的话,就选择沥青路面。

六、北京第一条沥青马路是什么时候修筑的?

民国时期,一些通往市区的马路和通往外省市的公路在北京城内开通。

1917年修建了京通公路,这条路西起朝阳门外大黄庄,东至通县新城南门,道路宽6米,长10千米。

后来又陆续新建、改建了北京通往天津的公路,北京通往山海关的公路,北京通往承德、保定、张家口的公路。

这是一些低质量、低标准的公路,不但路面狭窄,凹凸不平,而且遇上下雨,常会翻浆。

从民国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北京的公路总长还不到215千米。

从1913年起,由市政公所主持,逐步拆除了皇城,开辟了多条贯通南北、东西的大道,填筑了明壕,改修了暗沟,到1918年已修筑道路120余段,大多是土路,1915年修筑了第一条沥青马路。

自1949年起,北京的街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街道两旁堆积多年的垃圾被清理的干干净净,全城的街道都铺上沥青,新铺的柏油路还扩宽了路面,如东、西长安街就扩至80米宽,从而彻底改变了老北京交通状况落后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