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共产党简史》第一章- 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926年七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北伐战争的直接打击目标是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主要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支势力。面对敌我兵力悬殊的形式,国民革命军在苏联顾问指导下,制定了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战略方针。在沿途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下,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在北伐军取得巨大胜利的同时,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在绥远五原誓师,挥军南下。北伐战争是共产党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北伐进军过程中,尤其是共产党员叶挺领导的独立团,率先攻入武昌城,成功赢得“铁军”称号的第四军装一支英勇善战的部队。北伐战争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功,是国共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

    湘鄂赣工农运动的高涨

随着北伐胜利进军工农群众运动,以空前规模迅速高涨。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表现得最为显著。在这些省份,农民运动首先高涨起来。毛泽东于1926年11月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以湖南,湖北,江西,河南农民运动为工作中心。农民有了组织,便开始行动,发动了一场空前的农村大革命。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吓坏了地主豪沈和国民党右派,他们纷纷攻击农民运动。毛泽东尖锐批驳党内外责难农民运动的种种谬论,论述了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举出一切革命的同志,都应该站在农民的前头领导他们,而不能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去批评他们,更不能站在他们的对面去反对他们。在城市工人运动也高涨起来。湖南,湖北两省总工会在1926年九十月间相继成立。在北伐胜利进军和工农运动高涨的推动下,党中央和上海区委从1926年十月开始组织上海工人进行武装起义。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是北伐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发展的最高峰。(内容选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二、北伐战争时期,农民运动中心在A江西B湖南C广东

B湖南

1926年12月1日至28日,湖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长沙举行,标志着湖南农民运动进入全盛时期。1927年1月,农会会员人数激增到200万人。到同年4月,全省已有63个县成立了县农民协会,农会会员猛增到200万人,参加革命斗争的农民达1000万以上,湖南农民运动成为北伐战争时期全国农民运动的中心。

三、20世纪20年代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

北洋军阀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都拥有强大的实力,窃据了北京中央政权和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十多个省份。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提出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主张。6月5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通过出师北伐案。7月1日发表《北伐宣言》,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国民革命军决定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首先歼灭吴佩孚军,然后消灭孙传芳军,最后消灭张作霖军。9月17日,冯玉祥率部在绥远五原(今属内蒙古)誓师参战。

北伐军首先以主力向湖南进军,两湖战场成了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1926年5月上旬,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的两个旅已入湘协同第八军唐生智部同吴佩孚作战。5月下旬,广州国民政府又派第四军第十师(师长陈铭枢)、第十二师(师长张发奎)和叶挺独立团入湘增援,打开北伐的前进道路。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部队,共有2000余人,连以上干部全部为共产党员。独立团是第四军的开路先锋,6月5日攻占攸县,取得了入湘作战的首次大捷。7月初,担任主攻任务的第四、七军先后抵达攸县地区,与第八军汇合。然后分三路进攻长沙。在工农群众支援下,北伐军11日进入长沙。

蒋介石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分三路攻取湖北。8月19日,中路军发起总攻,先后攻占平江、岳阳,切断粤汉路。接着进入湖北境内作战。25日开始攻打武长铁路线上的军事要隘汀泗桥、贺胜桥。27日晨,独立团在当地农民引导下,从东面大山的小路迂回到汀泗桥东北面敌人背后发起猛攻,敌因受前后夹击,慌乱溃退,吴佩孚下令用大刀砍杀败退官兵也不能稳住阵脚。当天北伐军占领汀泗桥。第四军英勇善战,获得了“铁军”称号。8月29日,北伐军第四、七军向贺胜桥发起总攻。30日下午叶挺独立团首先突破吴军防线,当日占领贺胜桥。9月1日第四、七军到达武昌城下。在北伐军猛烈进攻下,汉阳守军刘佐龙部倒戈。汉口工人举行罢工支援北伐。7日北伐军占领了汉阳、汉口,吴佩孚逃往郑州。10月9日,在北伐军严密包围和策动下,武昌守军吴俊卿部起义,接应北伐军。10日,陈铭枢师、张发奎师、叶挺独立团、

第八军第一师等联合发起总进攻,负隅抵抗的守敌被迫投降。北伐军此役共俘守敌司令以下官兵1.2万余人,缴获大量战利品。至此,吴佩孚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北伐军取得了两湖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北伐军攻克武昌后,广州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武汉。1927年1月成立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政府委员联席会议,代行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职权。3月召开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抵制了蒋介石迁都南昌的主张,正式成立武汉国民政府,坚持了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促进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发展。

北伐军在两湖的胜利进军,使孙传芳感到威胁,便向北伐军提出最后通牒,限令退回广东,并分两路袭击北伐军。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集中力量消灭孙传芳。蒋介石也因唐生智的势力在两湖迅速发展,急于开辟江西战场,夺取江西地盘,扩张自己的势力。江西战场,主要以三次攻打南昌为中心。9月19日第三、六军各一部冒险攻入南昌城,21日被迫退出。南昌撤退时,北伐军损失惨重。10月上旬,蒋介石由武昌转赴江西,亲自指挥南昌会战,北伐军付出重大伤亡,被迫撤除南昌之围。北伐军在两湖战事胜利结束后,主力迅速转入江西,准备第三次攻打南昌。这时孙传芳后方极不稳定,一度准备同蒋介石和谈,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顾问一致反对下,和谈未能实现。11月初,北伐军在加伦将军参加指挥下对江西孙传芳部各据点发动总攻。北伐军先攻占德安、马回岭,控制了南浔铁路,使九江和南昌陷于孤立。孙传芳见势不妙,逃回南京。11月5日北伐军攻克九江,同时包围南昌。8日占领南昌。至此,江西的北洋军全线溃退。

江西战事紧急时,福建周荫人部企图进攻广东,扰乱北伐军的后方。北伐军出兵福建,孙传芳无力顾及,敌人内部加剧分化,张毅等部归附北伐军。1926年12月间北伐军占领福建全省并乘胜追击,向浙江挺进。这时北伐军已发展到二十个军,拥有兵力二十五万人。

1927年1月,北伐军决定分三路追歼敌军。东路军由何应钦、白崇禧率第一、三军等六个纵队向浙江进攻。中路军由蒋介石任总指挥,以二、六、七军为主力,自江西沿长江两岸东进,其中李宗仁率第七军等三个纵队为江左军,程潜率二、六军等三个纵队为江右军。西路军由唐生智率四、八军等四个纵队为主力,沿京汉铁路对付来自河南之敌。三路总目标是夺取南京和上海。

东路军于1月中旬由闽入浙,2月下旬占领浙东,2月底占领了杭州及浙江全省。然后,自嘉兴向淞沪前进。3月21日白崇禧率东路军右翼占领松江,薛岳部抵达龙华。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罗亦农、赵世炎等参加的中共中央特别委员会领导下,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22日取得胜利,解放上海。中路军的江左军和江右军,于2月下旬同时东进。3月6日江右军占领芜湖。3月22日东路军攻占镇江,截断沪宁路。中路军的江右军和东路军分别逼近南京。24日第六军和第二军攻占南京,至此,长江下游全由北伐军占领。

在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同时,退守绥远一带的国民军,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6年9月中旬在五原誓师。冯玉祥刚从苏联回国,与国民军集体加入了国民党,担任了国民联军总司令。11月国民军占领甘肃、陕西两省,在北方策应北伐军的进军。不久,又从潼关、紫荆关入豫作战。刘伯坚、邓小平等共产党员,先后到国民军中帮助进行军事和政治工作,有力地配合了南方北伐军的作战。

北伐军所到之处,都得到广大工农群众极大的欢迎和支援。1927年初,汉口、九江民众进行了勇敢的斗争,收回了两地的英租界,取得了维护国家主权的重大胜利。以湖南为中心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革命势力迅速发展到长江、黄河流域,使北洋军阀的统治趋于崩溃。

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的迅猛发展,严重威胁着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民族资产阶级也因惧怕工农运动而动摇起来。他们极力支持和纵容拥有军事实力并蓄谋反共的蒋介石发动政变,建立反动统治。在中国共产党内,由于陈独秀的右倾麻痹,对国民党右派采取妥协退让政策,无力阻止局势的逆转。蒋介石集团经过一系列精心策划与周密部署,1927年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实行清党反共,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4月18日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峙,并与帝国主义协同对武汉实行经济封锁。

汪精卫在4月初从法国回上海,随即赴武汉。他把自己装扮成“左”派领袖,取得了武汉国民党中央和政府的大权。武汉政府为了打开局面,决定第二次北伐,任唐生智为总指挥。4月19日在武昌南湖誓师,21日沿京汉路向河南进发。这时冯玉祥也由陕西向开封进攻。5月下旬,北伐军三个师在临颍十里头战役中击溃奉军主力。北伐军与冯部国民军合作,占领了郑州、开封等地。但武汉政府面临外交孤立,经济困难,反共军人夏斗寅、许克祥相继叛乱。汪清卫6月19日到徐州与蒋介石达成“清党反共”协议,7月15日在武汉实行“分共”。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国共两党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夭折。

北伐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虽然中途夭折,但这次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开始了创建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的新时期。

四、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1926年7月9日,国民政府成立国民革命军从广东起兵,在连克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以后,国民政府内部因对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态度而一度分裂,汪精卫和蒋介石决裂,北伐陷于停顿。宁汉合流后,国民革命军继续北伐,并在西北的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加入下,于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张作霖撤往东北并被日本刺杀于皇姑屯,其子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至此北伐完成,中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image.png

北伐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正式统治全中国,成为中国在国际上唯一代表政权。但实际上,国民政府内外仍有不同势力割据,造成日后发生中原大战等连串内斗冲突。北伐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政府决裂,第一次国共内战爆发。

历史背景

内部因素

主词条: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广州国民政府自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先生及其领导的革命党人,继续从事民主革命活动,为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共和、富强统一而奋斗不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孙中山先生深受启发,从而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民主革命任务。1919年,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和苏联代表的帮助下,中国国民党和当时崛起于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合作,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帷幕。

image.png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联俄容共政策,与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合作。在苏联帮助下,国民党组建了以蒋介石为校长的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打败陈炯明后,1925年,孙中山在广州改组大元帅府为国民政府,以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

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正式成立,由汪精卫任政府主席,胡汉民任外交部长,许崇智任军事部长,廖仲恺任财政部长,聘任鲍罗廷为高等顾问。除此以外,并设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汪精卫兼任主席,蒋介石等8人为委员,并取消各地方部队名称,统一称作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10月1日,国民革命军举行东征,击败陈炯明残部,广东革命根据地基本上统一。

外部因素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奉系军阀和其他地方军阀也相继形成。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连年混战,民不聊生。打倒北洋军阀,结束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曹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决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召开。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image.png

1925年10月,吴佩孚、孙传芳指挥直系军阀于长江流域争夺北洋政府领导权,向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发动反奉战争。北洋各军阀在长江流域实力削弱,无力顾及国民政府,为国民革命军北伐创造契机。

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的时候,段祺瑞已经下台。当时,北洋政府控制在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手中。直系军阀吴佩孚沦为附庸,占据两湖、河南三省和河北、陕西,控制京汉铁路。直系军阀后起之秀孙传芳占据长江中下游。

交战双方

北洋军

吴佩孚部盘踞两湖、河南京汉路沿线,兵力号称二十万。孙传芳部由闽、浙、苏、皖、赣军阀组成,号称“五省联军”,兵力亦约二十万。奉系军阀张作霖窃据北京政府,盘踞京、津、直隶、热河及东北三省,兵力约四十万。盘踞山东的张宗昌也有十余万兵力。北伐开始时,张作霖希望借北伐军的力量打击吴佩孚的势力,对战争采取观望态度;孙传芳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暂时保持中立。吴佩孚的主力部队正在北方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而在湖南、湖北的兵力包括战斗力很弱的各种杂牌军在内只有10万人,用以攻击唐生智并企图进窥广东的兵力只有四五万人。

国民革命军

国民革命军8个军10万余人(战争过程中发展到40多个军近百万人),蒋中正任总司令,李济深任总司令部参谋长,白崇禧任参谋次长代理参谋长,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

何应钦、谭延闿、朱培德、李济深、李福林、程潜、李宗仁、唐生智分任第1军至第8军军长;缪斌、李富春(共产党员)、朱克靖(共产党员)、廖乾吾(共产党员)、李朗如、林伯渠(共产党员)、黄绍竑、刘文岛分任第1军至第8军党代表或副党代表。除第8军驻湖南衡山、安仁地区,第7军驻广西外,其余6个军均驻广东。

五、北伐战争期间农民的运动发展最猛烈的省份

湖南的农民发展最为迅猛

与其他省份相比,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民在农会的领导下,纷纷起来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