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黑暗的西欧中世纪
欧洲自公元500年至公元1500年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这个时期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西欧的封建制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日尔曼、罗马和基督教三种因素互相融合,从罗马灭亡后的废墟上产生、发展起来的。骑士制度同样也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是欧洲在封建化的过程中逐步产生、确立起来的封建附庸制度。中世纪的欧洲国家是一种松懈的领土集合体。在一个国家里,以皇帝、国王、公爵等为最高领主,其他大贵族则以向其宣誓效忠来换取封地——“采邑”,从而成为最高领主的附庸。这些附庸各自又可以拥有从属于自己的附庸,直到拥有少量土地或无地的骑士们,如此便构成了西欧完整的封建等级体系。
西欧中世纪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文化衰落的时期,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基督教会.事实上,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11世纪),教会的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西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近代欧洲成为世界进步的火车头,从近代欧洲诞生的近代文明以其巨大的影响左右了世界近代历史的走向。人权、民主、法制、共和、科学等观念,今天已为世人广泛接受;地理大发现使得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东西方世界从此愈加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近代欧洲文明是从中世纪欧洲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欧洲中世纪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从罗马帝国的废墟中成长起来的日尔曼人诸王国逐渐把日尔曼与罗马因素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包含于西欧封建制度之下的一系列制度。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公元476年最后一位罗马皇帝被日尔曼人废除,西罗马帝国终于在蛮族的入侵下灭亡了,在原西罗马帝国的土地上相继建立起许多日尔曼人国家,西欧的封建制度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发展起来。
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地区后,就没收了罗马皇室和部分奴隶主的土地,用以分给法兰克人的马尔克公社。也有很多被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和他的亲兵们所占有,他们成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随着法兰克人不断征服新的地区,国王们便把新征服的土地及其上的人民赠送给他的部下、主教和修道院长,即所谓的“赠地”。这样无限制赠地的结果便是地方大贵族的实力不断增加,最终大大削弱了王权,使墨洛温王朝的继任国王们逐渐成为一个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共主”。到加洛林家族的查理"马特担任宫相时期,为了法兰克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为了巩固他自己的实力,他开始实行采邑制。查理"马特将没收的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作为采邑,分封给贵族和教会。采邑的领受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向其宣誓效忠;采邑的赐予者有义务保护领受者,使其不受他人的伤害。采邑分封,只限终身,不得世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欧封建制度是在这一时期由法兰克人发展起来的,“采邑”制更是起到了根本的决定意义。
“采邑”制到查理曼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在这一时期里,除国王旧有的教俗封臣外,过去属于国家官吏的伯爵、马克伯爵和公爵等也都变成国王的封臣,从国王处领受采邑。并且此时的采邑逐渐的变为世袭的了。国王的封臣们也可以吸收自己的封臣,并把部分土地作为采邑分赐给他们,从而又成为他们的封君。9世纪后,“封土”一词逐渐代替“采邑”;以后则全用封土称呼。国王是最高封建领主,其下有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至此形成西欧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
中世纪的国家是一个松弛的封土集合体,并没有明确的国界概念。“它的财产权和主权到处相互转化”[1]
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合一的制度。封建领主在其封土内首先明确拥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权,进而在王权衰落后,又逐步取得了王权在地方的权力并将其转化为同封土一并世袭的私人权力,其中包括行政、司法、税收、铸币等权力。追究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根源,则包括了三个主要的因素:罗马文明、日尔曼传统以及基督教的影响。
注解: 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对于罗马帝国带了,很大的痛苦,在迁徙,和定居的背景下,给帝国带了文明的毁灭。最后他们在古罗马的领土上建立起了很大小的国家。给西欧带了几个世纪的混乱。
二、为什么说欧洲中世纪是黑暗中世纪?
对中世纪冠以“黑暗”之名的首先来自于彼特拉克的“dark age”,在这之后也为许多人们所沿用,同时也有了各种新的理念的扩充。而之所以说欧洲的中世纪是黑暗的中世纪,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原因:其一是当时教会的黑暗统治;其二是各个国家之间连年的征战;其三是生活方式的落后。一、当时教会的黑暗统治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天主教会获得了空前的权力,凌驾于各个国家之上,甚至是法律之上,他们借由神的名义,滥施酷刑,以此来达到巩固自身的地位,维护自身的权力的目的。与此同时,教会将自身的教义进行了更多的制定,从而确保自身的统治能够遍布任何一个细微的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异端。
教会对于思想文化的控制,极大地限制了当时文化和科学的发展,让整个社会笼罩在阴霾之中。而教会却借用自身的权力,大行贪腐之事,用各种违反常规的手段,大肆牟利,中饱私囊。
二、各个国家之间连年的征战
罗马帝国解体、灭亡之后,许许多多的小国家出现在了欧洲的版图之上,国家与国家之间必然不可能相安无事,都想要扩展自身的领土,获取更为广阔的土地,和更多的财富,于是各个国家之间纷争不断,这也就导致了整个社会无法太平,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三、生活方式的落后
当时的欧洲社会没有完全脱离野蛮的行为方式,在生活方式中也有许多落后的表现,比如由于水资源的缺乏而很少洗澡,进食过程中往往餐具混用,对于寄生虫怪异的信仰等等,这些都导致了当时欧洲生活的卫生条件十分差劲,人们时常会受到疾病的困扰,无法逃脱死亡的恐惧。
三、为何欧洲中世纪被称为黑暗时期
术语“黑暗时代”“黑暗时期”一般限于中世纪早期。
因为在这个时期,欧洲无比混乱,各国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像法国、德国、英国每个国家的首领只管一些小平民,或者自已家里的那些事,对有钱有势的贵族根本束手无策。
不断地开战,都想扩大自已的地盘,不停的打仗掠夺、侵略、攻击。各国领主的扩张导致了当时的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如十字军时期就是最黑暗的时代。
中世纪的黑暗还表现在封建主的私心,十字军名将英格兰国王狮心王理查德来说,他为了自已好战心,为了获取军费不断剥削百姓的劳动力,其它国家的君主也是如此,百姓的生活根本没有保障,加之在那个年代还存在奴隶制度,而封建主为了自已的利益就会无缘无故把老百姓抓来当奴隶。
在当时还有很多盗窃作案,在战乱时或被攻打的时候,就有很多流窜盗窃团伙就会把受害人的财产洗劫一空。
黑暗的中世纪还导致了工业生产的缓慢发展,另外一个是宗教(天主教)的腐败。中世纪黑暗的根本原因其实是针对当时的百姓来讲的,压迫、剥削、欺压,就凭这些中世纪就是非常黑暗的。
这一时期封建割据导致战争频繁,天主教对人思想的控制也间接造成了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停滞(很多思想家及科学家被教会迫害,如哥白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跟后面的文艺复兴时代相比,这段时期确实“黑暗”。
拓展资料:
中世纪(Middle Ages)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三大传统划分的一个中间时期。中世纪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最终融入文艺复兴和探索时代(地理大发现)中。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东罗马帝国灭亡。
参考资料:中世纪_百度百科
四、为何说中世纪是黑暗的,黑暗的中世纪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中世纪之所以黑暗,有好几个方面的原因,权力的过度集中,神权大于王权。人民没有开智,愚昧落后的文化与传统笼罩在大地之上,没有保护环境的概念,导致了疾病,尤其是黑死病极高的病死率。统治制度的落后,让各个国家战乱不断。
欧洲的中世纪所有人从平民到君王,都是天主教的信徒,信奉为唯一神耶稣。神权的高度集中,造成了神权无法制衡,但在教廷的内部,阶级固化,教士贪婪,不停从人民手中索取,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没有人站出来,反对教皇。
神权的高高在上,不问世事。造成了下面的乱象,各方诸侯雄居一方大打出手,平民在此乱世性命不保,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
当时大肆实施奴隶制,领主剥削平民,而在领地之外的地方,野外都有强盗和马贼出没,在那个时期你一个农民既不敢犯罪也不敢反对领主和奴隶主的剥削所以只能任人宰割了,如果是不幸运的,那么很可能会无缘无故的被人抓去当奴隶,别人在随便给你个罪名.那你这一辈子就彻底完蛋了。
当时的科技和农业非常落后,而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落后的科技与农业生产,不断的天灾人祸,教廷的压榨,导致了人口的急剧缩减。
瘟疫盛行:宗教的干涉,科技的落后,医学的不发达,导致瘟疫的盛行。540年~590年查士丁尼瘟疫导致东地中海约2500万人死亡;1346年到1350的鼠疫导致欧洲约2500万人死亡,灾难极大地打击的了欧洲的经济、政治甚至人口的发展.
这些都是黑暗的中世纪的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自十字军东征以来,直到文艺复兴的兴起,这也加快了西欧文化文明和农业科技的提高!
五、中世纪欧洲真的很黑暗吗?揭秘真实的欧洲中世纪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当中,欧洲中世纪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期,人们愚昧,宗教迫害严重,到处充满着瘟疫和杀戮,被视为古典文明与文艺复兴之间的一段间歇期,人类文明在这一千年的时间里仿佛陷入了停滞。所谓“黑暗的中世纪”这一印象,主要是启蒙运动的知识分子给我们留下的。文艺复兴弘扬理性,贬抑宗教,主张向希腊罗马学习。而由基督教主导的中世纪,自然成了讨伐的对象。另外,中世纪还遭遇了类似黑死病这样的世纪大灾难,导致欧洲人口锐减了三分之一。这些可怕的天灾,进一步巩固了人们对中世纪“黑暗”的认知。那么,中世纪真有我们想的那么糟糕吗?我们先来看中世纪时期的几个重大发明。
1、中世纪的伟大发明
首先是眼镜,这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一个人的视力在40岁左右便开始退化,在眼镜出现以前,那些需要好视力的精细工作,比如抄书,机械工匠、纺织工人等等,不得不早早地结束他们的职业生涯,这对劳动力而言是巨大的浪费。眼镜的发明,延长了匠人的职业寿命,也延长了人们一生的阅读时间,为知识传播与技术进步提供了帮助。
中世纪的另一项重要发明是机械钟。的确,人类自古就有计时的传统,但古人计时主要依赖自然现象,比如中国的日晷,就是依靠太阳的移动。但这种计时器的缺点显而易见,它只能在晴天使用。到了阴天或者晚上,就丧失了计时功能。
但机械钟却不同,机械钟对时间进行了均匀划分,而且不受天气的影响。从此以后,人们掌握了统一的计时规律,不必再依赖于大自然的帮忙。机械钟的出现,让每个人都有了时间意识。在过去,人们了解时间主要是通过教堂的报时,从某种意义上,机械钟打破了教会对时间的垄断。更重要的是,机械钟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对时间的管理,也是劳动迈向效率化的开端。“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概念,也是从机械钟诞生后才有的。
中国人把这些发明皆视为雕虫小技。眼镜和机械钟自明代传入中国后,并未引起中国人太大的兴趣,它们一直是王功权贵才配有的玩意儿,机械钟被当成奢侈品,作为有钱人家的摆设。直到20世纪,机械钟才在普通人家获得普及。
当然,中世纪对西方最大的影响,不在于这些发明,而是它特有的社会形态。
2、国王与教会
罗马帝国的灭亡,被视为中世纪的开端。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绝对不敢相信,欧洲会在一千年后引领世界的发展。
战争把罗马文明的遗产几乎全部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遭到破坏,文学艺术从此衰落。如果你观察那个时代的艺术作品,除了建筑以外,其余的一切都笼罩着阴郁的色彩。相比于希腊与罗马,中世纪艺术几乎毫无生气。基督教宰制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创造的火花从此被熄灭。
罗马帝国之后,西欧陷入蛮族的统治。当然,新的统治者并未放弃回归大一统的梦想,他们也为此付出了努力。比方说查理曼大帝,他有着二米一的巨人身材,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能听得懂日耳曼语、拉丁语和希腊语,他敬佩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了庇护。
公元800年,查理被教皇授予皇帝的称号,成了欧洲名义上的统治者。不过请注意,查理能登上皇帝宝座,是经过教会授权的。这和古罗马与中国的皇帝不同,后者在统治集团内部完成权力交接,不需要第三方同意。但查理的帝位却需要教皇的承认。这就意味着,在中世纪,世俗权力受到了另一方力量的制约,那就是宗教。
尽管查理曼大帝的文治武功都很卓越,但他的统治仍旧是昙花一现。在他死后,庞大的领土就被子孙瓜分。几百年后,东西方教会分裂,西欧成了天主教的世界,而作为“正统”的东正教,则移师到了东方。
天主教与东正教最大的区别,体现在他们和世俗权力的关系上。东方的拜占庭帝国作为古罗马的延续,保留了罗马时代的制度与文化。在古罗马帝国,基督教是作为统治国家的工具而存在的。君士坦丁把基督教奉为国教,但他本人算不上虔诚的基督徒,只是希望通过基督教凝聚人心,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因此,教会虽然获得了正名,却必须依附于权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合法性。
到了拜占庭时期,这种依附关系被保留了下来,君权凌驾于教权之上,教会只能对君权构成有限的制约。
但西欧的天主教就不同,天主教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世界,而且这里的统治者大多是蛮族。他们没有能力建立像古罗马那样的超级帝国,只能借助于宗教。所以,天主教在西欧反而有更大的话语权,因为没有世俗国家能一统欧洲,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信仰。所以,天主教会能够居中调停,谁不听话,就拉拢一方,打压另一方。
不过这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教会的权力并不是绝对的。教皇虽然享有权威,但他手里没有兵,军队掌握在世俗国王的手中。所以,国王们也不总是听话的,如果教会把他们惹毛了,他们就会翻脸不认人。
国王与教会,形成了微妙的制衡关系。前者要获得权力,必须得到后者的承认。但教会没有兵权,要想打压国王,只能通过与别的国家结盟,这就不得不向世俗权力让步。就这样,教权与王权相互利用,相互博弈,上演了无数分分合合的悲喜剧。
3、欧洲的封建制
你可能会说,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有点相似。教皇就像周天子,而各地的国王们如同分封的诸侯。周天子拥有法统,诸侯们掌握军队,诸侯利用周天子约束其他诸侯。
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最大的不同在于,教会的权威是精神上的,而非世俗上的。教会与国王之间,不存在分封与被分封的关系。在周天子的时代,人们相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就是说,即便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拥有管辖权,但它们名义上仍旧属于周天子。
但欧洲人不信这一套,上帝的国在天上,而尘世的产权则由本事与运气决定。就这样,欧洲独特的封建制应运而生。
封建制不是人为设计的结果,它是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封建制的产生,源于罗马帝国霸权的衰落。事实上,任何大一统专制国家都不会推行封建制。秦朝灭亡后,项羽一度想恢复封建制,但刘邦却敏锐地意识到,大一统国家是历史大势所趋,封建制不利于长治久安,此后,中国一直朝着中央集权的方向不断发展。
只有当一个地区的制度或法律不完善时,封建制才会成形。封建制本质上是群体对个人的依附。比如农民依附于地主,士兵依附于将军。在中世纪,则主要体现为佃农与领主之间的关系。
领主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有大有小,最大的领主就是国王。领主有自己的军队和家臣,后者被称为“封臣”。封臣也有土地,但这些土地不是世袭的,而是领主赐予的。封臣拥有的土地,被称作“采邑”。
只有能把土地继承给下一代的贵族,才称得上“领主”。一旦封臣与领主的关系确立,就不得更改。封臣得到领主面前下跪立誓,永远效忠于他。作为回报,领主必须赏赐给封臣一块土地。
然而,封臣与领主之间,并非中国人所谓的“君臣关系”,在“君臣关系”中,臣对君必须绝对服从,而君对臣几乎没有任何义务。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是封臣与领主却不是这样,双方要签订契约,各自都有义务。封臣得为领主服务,主要包括服兵役、服劳役,还得定期向领主提供经济支持。领主则必须为封臣提供庇护,抵御外敌,还要充当封臣之间的劳动仲裁人。
从这个意义上,封臣对领主的义务,有点像现代国家民众向政府交税,以获取必要的公共服务。双方除了从属关系,还有交易关系。
4、 相互制约
为什么欧洲要实行封建制?前面已经说过,并非统治者想这样,而是他们不得不如此。欧洲没有任何国家拥有罗马帝国那样的实力,能让西方重归统一。然而,欧洲又时刻面临蛮族入侵的威胁,出于安全的需要,欧洲人只能选择“抱团”,在各自的领土上形成一个个紧密的小单元。而每一级领主之间的实力,又是彼此相当的。
封建制的发展,首先催生了“产权”这个概念。土地属于谁,得有明确的规定,在这一层层的契约关系中,产权明晰是根本的前提。其次,封建制是教会权力之外,对世俗权力的第二重制衡。因为在封建制中,权力是高度分散的,无法形成大一统的力量。国王不能随便剥夺领主的土地,因为他的钱财与兵源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领主,万一把领主逼急了,他们造起反来可不是闹着玩的。
当然,封建制也引发了战争,如同中国的春秋战国一样。领主之间时常兵戎相见。因为他们可以利用封臣提供的兵源,不断扩充军队,从而使战争不断升级。
尽管我们对封建制做了简要的介绍,但它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就拿中世纪的城市来说,它可能是某位领主的领地,也可能是某位封臣的采邑。采邑的持有者包括国王或各种享受爵位的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宗主,这些宗主也许是国王、主教、贵族或他们的封臣。甚至一座城市还会成为其他城市的宗主。
正因为这层复杂的封建关系,使得中世纪城市获得了难得的自由空气。中世纪的欧洲城市高度自治,简直堪比独立王国。
5、封建制孕育了现代制度
为何欧洲的城市会与众不同?因为它打破了农村地区平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城市以商人和手工业者居多,他们对土地或领主没有依赖。而城市由于商业发达,又会成为宗主重要的税收来源。所以,宗主要想征更多的税,不得不与他们讨价还价,赋予他们政治上的参与权。后来被启蒙思想家津津乐道的“市民阶层”,就是从这个时候崛起的。
领主与领主之间存在竞争,如果领主想要壮大实力,就必须征更多的税,给市民更大的政治参与权,这为后来的民主制开创了先河。
就此而言,封建制其实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系统,从国王、贵族到平民,他们通过契约和交换,建立了一种合作关系。当然,这样的关系不能确保一劳永逸,它并非像童话故事那般美好。因为无论是领主与领主之间,封臣与封臣之间,还是贵族与平民之间,他们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所以不断地引发矛盾与冲突。基督教在其中起到了调和的作用,从而避免了欧洲陷入中国魏晋南北朝那样的血腥混战。
中世纪孕育了不少现代制度。比如市场经济,就建立在产权保护的前提上。所以,中世纪的商业精神较古罗马有了长足的进步,商人的地位大大提升,他们甚至成了城市的守护者。而不必像中国的商人那样,永远对权力卑躬屈膝。
另外,封建制也是自由主义精神的摇篮。因为它是基于契约的合作关系,这要求合作者之间享有相对平等的权利和义务。而城市间的相互竞争,也培育了多元化的土壤。宗教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6、总结
最后想说的是,尽管我们能从封建制看到后世资本主义制度的雏形。但它本质上仍只是一种过渡。由封建制导致的四分五裂,并非人为追求的结果。正如在市场经济中,每个参与竞争的企业,都不希望竞争对手存活一样。封建制是由竞争和妥协产生的,它不是任何一方的主动选择。
虽然中世纪实现了权力分散,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权力只有重新整合起来,欧洲才会重新变得强大,而这也正是近代国家的任务。
现代西方国家的建立,是在中世纪支离破碎的格局基础上,将一盘散沙的社会重新组织,形成一个由政府和民间相互协作,并有着强大动员力量的社会。这不是让欧洲陷入东方世界那样的集权统治,而是对贵族或教会手中的权力进行有限的剥夺。并通过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游戏规则(比如民主投票,议会协商等等)让双方在共同的制度框架下展开博弈。国家从此不再陷入频繁的内部纷争,而是成为一个整体。
由此可见,伟大的变革不可能通过一次性设计产生,它只能是一点点,一步步,在修修补补,讨价还价中完成。看似琐碎昏暗的中世纪,恰恰为西方现代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地基,它并不完美,但也恰恰是这种不完美,才孕育了新的可能。
六、欧洲的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应怎样理解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天主教对人民思想的禁锢,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
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关于其名称,也叫做Medieval Ages或Middle Times,也称之为Dark Ages)。
中世纪时期经常被描绘成一个“无知和迷信的时代”,“宗教的言论置于个人经验和理性活动之上”。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留下来的遗产,在那个时候,学者们将他们的知识文化与中世纪时期的文化相对照。
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把中世纪看作是文明衰落的时期;启蒙学者认为理性优于信仰,因此将中世纪视为无知和迷信的时代。
事实上,关于中世纪的争论很多,曾经“黑暗时代”等同于“中世纪”,1904年后,这个术语更多的限于“中世纪早期“。
扩展资料: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
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
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发生的事件,认为不值得研究。
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
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
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