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南菜属于哪种菜系

1、苏菜:

江苏菜系是宫廷第二大菜系。国宴仍以苏菜为主。慈禧年间被称为八大菜系之首。

徐海风味:以徐州菜为代表。流行于徐海和河南地区,和山东菜系的孔府风味较近。代表菜霸王别姬、沛公狗肉、彭城鱼丸。

淮扬风味:以扬州、淮安为代表,主要流行于以大运河为主,南至镇江,北至洪泽湖、淮河一带,东至沿海地区。和山东菜系的孔府风味并称为“国菜”。代表菜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等。

金陵风味:以南京菜为代表,主要流行于南京和安徽地区。代表菜盐水鸭、小笼包子、牛肉锅贴等。

苏南风味:以苏州菜为代表,主要流行于苏锡常和上海地区。代表菜香菇炖鸡、咕咾肉、糖醋排骨、藏书羊肉、奥灶面等等。

2、浙菜:

浙江菜有悠久的历史,它的风味包括杭州、宁波和绍兴三个地方的菜点特色。主要流行于浙江地区。龙井虾仁、西湖莼菜汤、虾爆鳝背、西湖醋鱼、炸响铃、抢蟹、新风鳗鲞、嘉兴粽子、宁波汤团、湖州千张包子等。

3、徽菜:

皖南风味:以徽州菜为代表。主要流行于黄山、歙县(古徽州)、屯溪等地和浙江西部。代表菜清炖马蹄、黄山炖鸽、腌鲜鳜鱼。

沿江风味:以芜湖、安庆地区为代表。主要流行于沿江以后也传到合肥地区。代表菜清香炒悟鸡、生熏仔鸡、八大锤、毛峰熏鲥鱼、火烘鱼、蟹黄虾盅。

沿淮风味,以蚌埠、宿县、阜阳等地为代表,主要流行于安徽中北部。代表菜奶汁肥王鱼、香炸琵琶虾、鱼咬羊、老蚌怀珠、朱洪武豆腐、焦炸羊肉。

二、江南菜有哪些,回答就采纳哦!

江南菜有很多。主要有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四个流派所组成,各自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杭州——是全国著名风景区,宋室南渡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游览杭州风景者日益增多,饮食业应运而生。其制作精细,变化多样,并喜欢以风景名胜来命名菜肴,烹调方法以爆、炒、烩、炸为主,清鲜爽脆。

宁波——地处沿海,特点是“咸鲜合一”,口味“咸、鲜、臭”,以蒸、红烧、炖制海鲜见长,讲求鲜嫩软滑,注重大汤大水,保持原汁原味。

温州——古称“瓯”,地处浙南沿海,当地的语言、风俗和饮食方面,都自成一体,别具一格,素以“东瓯名镇”著称。温州菜也称“瓯菜”,匝菜则以海鲜人馔为主,口味清鲜,淡而不薄,烹调讲究“二轻一重”,即轻油、轻芡、重刀工。

金华——素有粮仓的美誉,土地肥沃,山丘连绵,物产丰饶,饮食历史悠久,浙菜是全国8大菜系之一,而金华菜则是浙菜的重要组成部分。烹调方法,以烧、蒸、炖、煨、炸为主。金华菜以火腿菜为核心,在外地颇有名气。仅火腿菜品种就达300多道。火腿菜烹饪不宜红烧、干烧、卤烩,在调配料中忌用酱油、醋、茴香,桂皮等;也不宜挂糊、上浆,讲究保持火腿独特色香味。

江南名菜

"西湖醋鱼"、"赛蟹羹"、"干炸响铃"、"荷叶粉蒸肉"、"西湖莼菜汤"、"龙井虾仁"、"杭州煨鸡"、火踵蹄膀、冰糖甲鱼、锅烧河鳗、腐皮包黄鱼、苔菜小方烤、火臆金鸡、荷叶粉蒸肉、彩熘全黄鱼、网油包鹅肝、黄鱼鱼肚、苔菜拖黄鱼等数千种。

三、江南四大名菜是什么

1、西湖醋鱼

2、一般到杭州旅游的游客,都会品尝西湖醋鱼,这道菜是杭州的一道名菜,在大小餐馆里都能够吃到,西湖醋鱼是用草鱼做成的,出锅后,在上面浇上一层用糖醋做成的料汁,吃一口,酸酸的、甜甜的,超级好吃,让人的味蕾瞬间打开。

3、东坡肉

4、相传,苏东坡在杭州当官时,带领百姓修建河堤,疏浚西湖,办了很多实事,当地百姓为感谢他,就纷纷给他送猪肉,因为苏东坡爱吃猪肉,家里这么多猪肉,怎么办呢,苏东坡就让家人把猪肉切成小块儿,红烧了来吃,并且把烧好的猪肉送给修建河堤的民工,民工们都特别高兴,就给这道菜起名叫“东坡肉”。

5、油炸响铃

6、油炸响铃是用豆腐皮做的,是江南的一道名菜,就是用豆腐皮卷着肉末儿,然后切成段,下锅里炸熟即可,吃的时候特别酥脆,其形状像马玲一样,所以就起名字叫油炸响铃。

7、荷叶粉蒸肉

8、荷叶粉蒸肉是江南的名菜,跟西湖美景有关,据说用的是西湖的荷叶,把炒熟的米粉和肉末掺在一起,用荷叶包起来,上锅蒸即可。一般需要蒸2个小时左右,肉香米粉糯,吃起来特别过瘾,而且不腻,是江南人喜欢的一道菜。

更多关于江南四大名菜是什么,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四、江南饮食的特点是什么?

观察江南饮食,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的特征:

一是家禽家畜肉类基本是鸡鸭猪。牛肉比例较低,羊肉冬天吃的多,有时吃鹅,偶吃狗,兔等,也很少吃野味禽兽。这是典型小农之家自养自吃的画风,院子养鸭养鸡,猪圈圈着几头猪,有时也会圈养几只羊,黄狗用来看门,大鹅用来看鸡鸭,老牛用来耕田,一般不轻易宰杀。

由于猪肉几乎是唯一家畜肉类,所以几乎物尽其用,每个部位,脏器都可吃。如江南名菜糖醋排骨,红烧蹄髈,都是猪身上的部位。内脏方面,面条也有以猪内脏为浇头的,如猪肝面,腰花面,猪大肠面等,另外也有肺叶粉丝汤这样的小吃。

其中红烧蹄髈常用于过年,结婚等酒水宴席头牌主菜,胖瘦混杂,酱色调配,外观非常肥美,集中体现了那种农耕文化中丰衣足食的向往。

平原地区已经开发完毕,本身也无山林,当然就也比较少野生禽兽,捕捉的少,吃的当然就不多。

江南平原开发成熟很早,因为人口密集,耕地其实是很紧张的,旧时种满作物,不可能有太多地方放牧吃草,牛羊自然养的少了。这都是农耕性的体现。其中牛肉一般买熟食酱牛肉(如今物流发达以后,超市亦有生肉可买)。

二是食用水产较多,包括荤素两种。适合农耕的土地必然肥沃湿润,水网密布,所谓鱼米之乡是也,土地长出米,河流游着鱼。这里的鱼也不仅是鱼类,包括一切河鲜,如黄鳝,甲鱼,河虾,螃蟹(还会制作成蟹黄汤包等小吃),泥鳅,田鸡等。江南地区虽然少吃野生禽兽,但野生水产却吃的多,野生大黄鳝,大甲鱼就是典型。

最常见的鱼类菜是红烧鲫鱼,除此以外,鳙鱼,鲈鱼,黑鱼,草鱼,汪刺,白条等也较常见。鱼类除了日常做法,也有炸鱼(餐条鱼),熏鱼(一般是草鱼),鱼干(一般是青鱼),鱼圆,鱼羹等。与许多地方不同,江南地区不吃鲤鱼。

长江,太湖边地区还有江鲜,湖鲜,最著名有长江三鲜(河豚,鲥鱼,刀鱼),太湖三白(白鱼,银鱼,白虾)等。杭州湾北岸的海盐,平湖,金山一带还有海鲜,当然更多的海鲜必须去越地的甬台温一带了。日常海产主要是小黄鱼,带鱼,墨鱼,章鱼,梭子蟹等,还有海蜇皮,开洋。

除了荤类河鲜,素类的水产蔬菜也吃的较多。比较常见的有茭白,莲藕(还会制作成藕粉小吃),慈姑,菱角,水芹,荸荠等,有所谓“水八鲜”之说。

二是广泛使用豆制品。大豆乃蔬菜中极其重要的品种,属于五谷之一,江南也是主要产区之一。江南一带使用豆制品,一是拓展出了如素鸡,千张,油豆腐,豆腐干,豆腐皮,响铃,素烧鹅等多种做法,二是广泛使用大豆制作成的酱油作为重口调味品,并且形成了庶民菜浓油赤酱的特色,基于松江府乡下庶民菜的上海本帮菜,即最为典型,这有别于基于府城士绅菜的苏,杭帮菜,后者相对更上层,更清淡。

与别地不同,江南一带对其他重口调味品使用很谨慎,只比较多用小葱,其他还有生姜,黄酒等,而大蒜,韭菜等辛物,茴香,桂皮等香料使用则比较谨慎。孜然,花椒,大葱,豆豉不使用。受近代西化影响,有时会用咖喱,洋葱。

江南传统上也不用辣椒调味,红绿椒都是甜椒类,作为食材使用而非调味。但近年来受到西南饮食冲击较大,也开始使用辣椒。

对于大豆本身,也使用较多,另外还有蚕豆(还做成五香豆小吃),豌豆(立夏吃豌豆春笋糯米饭),四季豆等。除此之外,红豆做成的豆沙使用也较广,甜口的豆沙包是常见早点,清明则吃豆沙青团。红豆粥(即糖粥),绿豆汤,绿豆糕亦是常见食物。绿豆芽(豆芽菜)则也是常见蔬菜。

最能体现江南好用豆制品的食物中,咸豆浆应该可以算一种。这是吴越两地特有的豆浆种类,加入酱油调味,并加葱花,油条,有时也加虾皮,紫菜,榨菜等。

三是广泛使用稻麦也就是米面做早点,糕点等小吃。江南地区是稻麦轮作区,水稻小麦都有种植。这一带早点要么是糯米做成,例如饭团,粽子,要么就是面食,如最著名的小笼,以及大小馄饨,烧卖,大饼油条等,当然还有各地风味各异的面条,尤以葱油拌面最为特色。糕点则是偏于糯米,例如旅游古镇的网红糕点定胜糕。小吃则以面食类居多,如梅花糕,萝卜丝饼(油炖子)等。

其中面条还可以做正餐主食,除了上文提到的猪肉类面,还有水产类面,如咸菜黑鱼面,爆鱼面,三鲜面,鳝丝面,蟹黄面等。江南面条重视浇头,不重面条本身质地,这可能和近代较早出现面粉工业,机轧面传统较久有关。

除此之外,米食方面,稻类发酵制品也不少,如甜酒酿,以及吴越两地特有的酒类黄酒等;除大米,糯米外,有时也吃黑米粥,黑米饭;偶尔也用年糕做主食,或者食材,如年糕肉丝白菜汤。面食方面,除面条外,油面筋,烤麸也是常用的正餐食材

五、江南具体指的是哪些地方?

江南,意为长江以南地区。狭义上即现在长江流域下游南岸的浙江、苏南及上海地区。广义上还包括江西北部地区、安徽南部长江以南的地区。又号吴越、江东、江左。江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有杭州、南京等古都,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如苏州、绍兴、宁波、无锡、徽州等,历史上长期是东亚乃至世界最庞大的城市群以及经济中心,数次庇佑中华文明正朔。江南作为地理概念与关中和河洛呼应,对中国和东亚的历史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先秦时期,史书中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属于扬州之地。扩展资料:一、历史上的江南《尔雅·释地篇第九》写道:“江南曰扬州。”“江南”在成书于秦、汉以前的古籍之中即特指淮南之地,即开始泛指大约今江苏、上海、安徽淮河以南部分、浙江、福建全部,江西、广东的一部分。在先秦时期也有其他关于江南的说法。《史记·秦本纪》中亦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指的是现今湖南全境和湖北南部部分地区。钱大昕以为《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那时的“江东”是现在江南的一部分。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为江南县,是今日湖北宜都。《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设立江南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后来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又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成为定义现代江南含义的开端,往后江南成为江东地区的专称。历史上以“江南”命名的行政区的演化:唐代以后,江南一词所指区域囊括长江以南以及长江沿岸广大地区,包括荆州(鄂东南、湖南)、扬州(江西、皖南、福建、苏南、上海、浙江,非今日扬州市)。唐代时设立江南西道(鄂东南、湖南、江西、皖南)、江南东道(福建、苏南、上海、浙江)。宋代时设立江南西路(江西大部、鄂东南)、江南东路(赣东北、皖南、苏南部分地区一带)。明朝设立南直隶,清初改称江南省,1667年分为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但江南省不仅包括部分江南地区,还包括了大片的苏皖的江北地区。清代设两江总督署,辖江苏省(含上海)、安徽省、江西省,两江即含江南省、江西省,东部的部分为江南省(今江苏,上海,安徽)。二、文化上的江南文化上的江南是江南的重要概念。在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常与吴越文化高度关联。泰伯所建之句吴古都梅里被认为是江南吴文化的源地(无锡)。最早的都城建立在今无锡市的梅村一带,于春秋时期迁都至姑苏城(今苏州),之后吴文化和越文化、楚文化存在颇多交融,汉末东吴都金陵(南京),囊括了吴、楚、越广大地区,南朝时期,中华文化繁盛,江南文化名扬海外,佛教文化大放异彩。东晋,南朝(宋,齐,梁,陈)首都建康(南京)语言(古代吴语)为基础的“金陵雅言”作为中华正朔,成为中国汉语的源头,更东传日本变作吴音。江南文化也在变迁,如姑苏(苏州)又称吴都,东吴首都建业(南京),金陵(南京)又称吴京,后来的扬吴政权仍建都南京。自东吴起的六朝时期以至隋唐,江东士族在文化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对江南地区的文化教育也有重要影响。江南文化对整个中华文化有重要贡献和影响。自南北朝以及隋唐以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江南常被视为古代中原的承替地区,南京常被视为华夏正朔的象征城市,江南地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贡献著中华文明的发展。在华语语音方面,晋代门阀播迁衣冠南渡,中原雅音南播,和建康中古吴音融合而成的金陵雅音,在南北朝分割结束后的隋唐时期,和洛阳邺下语音一起成为修复雅言、确立通语的两大依据。及至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又以南京音作为确立汉语官方标准音的基础,对汉语标准通语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孔子家族的大宗因宋廷南迁分为南北两宗,北宗位于曲阜,孔氏南宗迁至江南衢州;民国时期“衍圣公”改称“奉祀官”,中央政府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于曲阜,封“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于衢州,此亦可见江南地区在中国政治和文化上的作用。江南向以文化教育发达著称,不少地方有“邹鲁”之誉,如“江南邹鲁”、“东南邹鲁”、“海滨邹鲁”。江南有许多藏书家、藏书楼,也有许许多多的书香世家。江南以文学、绘画、音乐、戏曲等的繁盛闻名。江南地域特色的戏曲有昆曲、越剧、黄梅戏等。许多文人墨客和江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郭璞、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骆宾王、王昌龄、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李煜、柳永、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陆游、唐伯虎等人。江南地区有发达的学术、科学和技术,涌现出了许多思想家、哲学家,如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黄宗羲 、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以及许多杰出科技人物,如祖冲之、葛洪、陶弘景、沈括、毕升、杨辉、宋应星、徐霞客、方以智、黄履庄等人。江南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造就了许多闻名遐迩的江南景观,如南京的秦淮河、夫子庙、钟山、玄武湖、莫愁湖,苏州的拙政园、沧浪亭,杭州的西湖、雷峰塔,镇江的金山寺,扬州的瘦西湖,无锡的鼋头渚等。江南的物产,苏州的刺绣,扬州的玉器,南京的云锦,宜兴的陶,景德镇的瓷,宣州的宣纸,徽州的徽墨和歙砚,扬州漆器,杭州的西湖龙井,苏州的碧螺春,徽州的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等,享誉天下。江南的生活方式与饮食文化也名闻遐迩,崇尚“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文雅生活[3]。淮扬菜为中国四大菜系之一,为新中国第一餐国宴选用。苏帮菜、扬帮菜、杭帮菜、本帮菜等也是经典江南菜风格。著名菜式有: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蒸鲥鱼、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软兜长鱼、开洋蒲菜、文思豆腐、蟹黄汤包、蜜汁火方、松鼠鳜鱼、碧螺虾仁、白什盘、响油鳝糊、清蒸大闸蟹、姑苏卤鸭、樱桃肉、太湖三白、西湖醋鱼、宋嫂鱼羹、东坡肉、龙井虾仁等。三、江南经济江南经济在秦汉以及六朝时期取得很大发展,此后在全国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至中唐时,经济重心由中原南移,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指以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击扇平原所形成的江苏、上海和浙江一带,以此为中心的经济带,被称为“长三角经济圈”。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苏,浙,皖三省及上海已经占全国税收总和一半以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自改革开放以来,江南东部一带的十几个城市被人们称为“长三角”,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上与“珠三角”、“环渤海”等并列的一极。

六、江南美食 有谁去吃过啊 都有什么特色菜?

江南的美食以清爽、秀美著称,与淮扬菜颇为相似,却也还是有些须差别。我想,没有把江南的吃食列为著名菜式,大概是因为有了淮扬菜的缘故吧。一个地方的菜式应该符合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人文性格。江南的食物特点应该是来自江南人的生活。

江南的食物之好,大概是出于江南独有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江南美食之美尤以“长江三鲜”为最——刀鱼、鲥鱼、河豚。“三鲜”平时栖于海中,每逢春季溯长江而上洄游产卵,形成鱼汛。江阴民间曾有流传,说是“三鲜”结伴洄游到黄山鹅鼻嘴时撞到了网罟。刀鱼自以为聪明,碰到网罟就马上后缩。谁知它嘴边长着一对像锯齿样的胡子,往后一缩,刚好牢牢地粘在网丝上。鲥鱼看见刀鱼因后缩而被俘,凭着体重力大,拼命前冲相救。谁知鲥鱼头小身大,用力一冲,身子正好钻进网眼,被网丝紧紧卡住了。河豚在后面看见朋友落网,气得呼噜呼噜直喘气,把个雪白的肚皮鼓得像个皮球,结果,失去了游泳能力,也成了“网中囚”。就这样,它们成了人们桌上的佳肴。

“春潮迷雾出刀鱼”,刀鱼是春季长江最早的时令鲜鱼。每年2月底3月初从东海进入长江,成群溯江而上。刀鱼体狭侧扁,色白如银,状如篾刀,在江水中异常灵活,游速快如飞燕,状如抽刀断水,只用十几天的工夫就能穿越上千公里,最远可到达安庆宿松小孤山。当刀鱼游至长江的江阴段时,身上的盐分已基本淡化,同时在淡水里吸收了大量养分使身体长肥,肉质变得鲜嫩,因而这时的刀鱼口味最佳。然而,刀鱼虽鲜,却又使不少人望而生畏,因为它全身上下长长短短、粗粗细细的骨、刺、芒,近于千数。那尖刺锋利,稍一不慎吞入喉中,进退不得,痛苦不堪。一道精美的刀鱼菜肴,完全要靠制作者精湛的技艺和别具匠心的设计。制作过程申最基础又是最复杂的在于去净刀鱼刺骨。去刺的关键又在于揭刀鱼皮。刀鱼的皮薄嫩异常,而那些细如发丝的毫芒又大多连在这皮上,熟练的老手能将鱼皮完整地揭下,而同时将一大半的细芒一起带出。然后用猪肉皮垫底,以刀背轻捶刀鱼身子,那些骨刺便嵌入肉皮,再用刀口轻轻一抹,留在那刀口上的便是已经纯净的刀鱼肉了。只是随着人们的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现在长江刀鱼日趋稀少,其价格飞涨,早已不是寻常人家可以问津的了。

鱼之味美,美于膏汤。天目湖的鲢鱼远近闻名,用其烹制的沙锅鱼头汤已经足够鲜美,只是它却连鲥鱼的脚边都挨不到。鲥鱼是很难吃到的鱼,不光是价钱的问题,当然价钱也非常贵,一般人是舍不得花钱买上一斤鲥鱼来尝鲜的。鲥鱼紧俏的时候,花上一个月的工资才能吃上那么一点,更多的时候是有钱也买不到。鲥鱼之所以金贵,主要由于捕捞和食用的时间性,每年只有四五月间短短的几天,而且鲥鱼又很娇嫩,一离水面就会死,宜当天食用。隔了夜口味逊色不少,素有“鲥鱼宿了狗也不要吃”一说。因此,每年要吃到肥美的鲥鱼,就那么几天,就沿江那么几个地方,还要花费不菲的银子,能不金贵吗?鲥鱼有鱼的美味,亦有肉的质感,吃到嘴里滑溜细腻,肥腴醇厚,馨香扑鼻,为一般鱼类所不及。鲥鱼的吃法奇特,鲥鱼味美,吃时不用去鳞,并且宜蒸不宜煮。用一层薄薄的猪油将稍微腌过的鲥鱼裹起来,再撒上葱白、姜丝和黄酒用旺火清蒸。这样蒸出来的鲥鱼,鲜汁饱满,用筷子在鱼身上轻轻一戳,就能见鱼汁如泉涌。

苏东坡有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高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虽然外形较刀鱼、鲥鱼丑陋,但集二者之优于一身,其肉味美至极,而无刀鱼、鲥鱼之芒刺,被誉为“三鲜”之冠。河豚不仅鱼肉鲜嫩味美,带有肉刺的鱼皮胶质浓厚,食之粘口,味觉美感远胜于鱼翅、海参。古谚云:“不食河豚,焉知鱼味,食了河豚百无味”。可是,河豚的血液、内脏、生殖腺有剧毒,非经行家精心拣洗、烧制,不得食用。但终因河豚味美诱人,人们往往不惜豁出性命争相食之,故有“拼死吃河豚”之说。我自幼胆小,每吃河豚都迟迟不敢动筷,等大家吃得差不多时,没出异状,才敢出手。彼时多半盘内空空,吃不到什么了。我的习惯做法是拿河豚汤拌饭,味道一样很鲜美。

回味至此,吃已然是一种文化。很多文豪作家皆为食客,当然他们对于吃食很是讲究,比如说陆文夫、汪曾祺、邓云乡。

陆文夫说:“讲究吃食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二是要吃得起。要吃我所说的野生的长江三鲜就很难同时满足上述两种条件,因此很难得。”

汪曾祺对于食物的讲究程度很高。与陆文夫一样,他也算是基本与江南挨边,因此吃食自然讲究。汪曾祺吃苏北家乡的醉螃蟹、上海的黄田螺、天津的烩海鲜、北京天桥的豆汁、昆明的过桥米线,他甚至于吃油炸蝗虫这些稀奇的食物。

邓云乡的《云乡食话》是一本谈食文化的书,从南北大菜到各路小吃一道写尽,真是一本精彩的书。江南食物之好,绝不完全在于它的好看,就是很普通的原料都能做得很到家。《云乡食话》中内收“小葱拌豆腐”,说豆腐的色与香:“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这是江南人家很普遍的家常菜。

江南一带食物之丰也是一般地域难以相比的。自古江南就有“天下粮仓”之说,明清年间,天下粮赋一半出于江南。富足的江南人有了物质条件,自然要讲究吃喝,因此对于食物的考究程度也就越高。那精雕细琢的菜肴如同江南园林,令食客味觉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又如泛舟碧波西湖,令食客视觉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江南有不少外乡人耳熟能详美食,杭州东坡肉、湖州周生记馄饨、无锡糖醋排骨、苏州太湖莼菜、镇江水晶肴肉、常熟叫化鸡、昆山奥灶牛肉、南京盐水鸭、绍兴臭豆腐、上海生煎包,当然还有“长江三鲜”,种类繁多,件件口味俱佳。

当你品味过江南美食,酒足饭饱之后,端坐在某处水乡院落,沐浴天井中垂漏下来的温暖的阳光,呷口宜兴紫砂壶沏泡的苏州碧螺春或者西湖龙井,定会感觉到生活的典藏之外真正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