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隆精神具体含义是什么?
所谓“万隆精神”,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会议所缔造的“和平共处十项原则”。该原则是中国与缅甸、印度共同缔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化和延伸。它表明,二战结束10年后,最先获得民族独立的一批亚非国家,求和平,争和平、护和平的共同意愿。二是周恩来总理当时提出,并被与会国家普遍接受的“求同存异”的精神。当时与会的29国,是为了反帝、反殖、团结、合作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一起的,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超越分歧和冲突。可以说,“求同存异”从某种程度上也蕴育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国际关系民主化”等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准则。三是会议开启了南南合作的进程。印尼前总统苏加诺走为东道主,曾在万隆会议开幕式上发表了“让亚洲和新非洲诞生吧”的热情演说。他指出,“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的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世界历史的新起点”,“亚洲和非洲只有在团结起来以后才能得到繁荣”。豪言壮语,振聋发聩。用现在流行的阐释角度来形容,“会议召开的本身就意义非凡”。
中国是万隆会议的积极支持者和参加者。该会议对中国也有三大意义:一是突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1950年代中期,中国取得抗美援朝和抗法援越的胜利,并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取得辉煌的外交成就。美国加大了在亚洲地区对共产主义中国的遏制。周恩来总理在克服了美国阻挠中国与会,台湾当局阴谋制造“克什米尔公主号”暗杀事件之后,亲自率团来到万隆。中国代表团迎难而上,载誉而归。二是演绎了中国寻求外交突破的经典案例。对于社会主义中国参加亚非会议,多数与会国心怀疑虑,有些与会国还试图按美国的意思攻击中国。周总理回应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些句子之所以成为中国外交史上最经典的语言,原因就在于它们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主观上为中国拉到了最广泛的朋友。会议期间,中国还与印尼政府签署了有关解决印尼华人双重国籍问题的协定,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华人较多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疑虑。三是开启了中国与亚非等发展中国家长期合作的历程。发展中国家始终是中国和平发展的依托。在万隆会议上,周总理鼓励与会国超越共产主义和非共产主义国家的思维定式,从新兴民族解放国家求发展、求和平的共同目标出发,确定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长期起点和基础。
虽然国际格局在过去50年间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关系正经历着新的调整,但万隆会议所倡导的原则和精神,仍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会议提出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在国际关系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创造,也是当今世界普遍认可和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会议所倡导的亚非合作已发展和深化为“南南合作”。在万隆精神的鼓舞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促进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实现。
50年后的今天,亚非国家的领导人即将再度聚首万隆,重温万隆精神,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亚非团结与合作的道路。这无疑又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将给亚非国家今后的深入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给亚非两大洲的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福音。这个世界需要和平的声音,需要合作的诚意,需要各国的决策者像当年参加万隆会议的先哲们那样,在困难面前显示勇气,在分歧面前拿出智慧,用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理念大力推动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这既是万隆精神历久而弥新的根本原因,也是人们寄厚望于即将召开的亚非领导人会议暨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的原因所在。
万隆会议彪炳史册;万隆精神永放光芒!
二、万隆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使得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后来,人们把有关这次会议的内容及影响统称为“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的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鲜明特点,对后来世界形势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摘自百度百科
三、万隆精神有什么现实意义?
50年前,29个亚非国家首脑聚集印尼历史名城万隆,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会议确立了著名的万隆精神。万隆精神主要体现在会议公报所确定的十项原则中。十项原则是中印缅等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十项原则不仅肯定了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内容,而且还加进了尊重人权和联合国宪章、承认种族平等和大小国家平等、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通过谈判等和平方法来解决国际争端等主张。50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万隆会议倡导的“团结、平等、合作”的精神,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有两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观,即霸权主义的秩序观和发展中国家主张的秩序观。霸权主义意欲建立的世界秩序,与以十项原则和联合国宪章基本宗旨为基础建立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着根本的区别。这种区别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和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还是超级大国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侵犯别国的主权,干涉别国的内政?其二,是用和平方式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还是穷兵黩武,动辄“先发制人”,对别国进行军事打击?其三,在当今时代,世界大事究竟是谁说了算?是超级大国,还是联合国?是朝世界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还是超级大国一极主宰世界?其四,是各国人民都有选择自己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还是超级大国按自己的模式改造别的国家?是维护世界文明的多样化,还是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其五,是建立国际间的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安全观,维护所有主权国家的普遍安全,还是只追求自己的“绝对安全”,把自己国家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的基础之上?其六,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还是发达国家只顾自家私利,只从发展中国家谋取资源、市场和利润?今天重温万隆精神,正是由于它有着蓬勃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
四、什么是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指:一是提倡和平共处;二是号召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压迫,成为独立国家;三是号召全世界弱小国家、民族团结起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
1955年,由亚非国家自发举行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揭开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会议在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就是万隆精神。
扩展资料:
意义
万隆会议发布的公报强调加强经济、文化间的合作和经验分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万隆会议的十项原则为世界,特别是亚非发展中国家间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是对联合国宪章的继承,为不结盟运动接受,是亚非国家克服诸多挑战的力量源泉。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铭记万隆精神,在发展亚非关系的时候牢记这些重要原则。
五、什么是“万隆精神”?“万隆精神”在今天任然适用吗?(举例说明)
万隆会议精神是发展中国家试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摆脱西方主宰国际社会命运的精神。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 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 万隆会议精神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精神,是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的精神。虽然参加会议的都是亚非国家,但这些国家在其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采取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在这些国家中,既有中国、老挝、越南民主共和国等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印尼、印度这样的基本上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既有缅甸这样的佛教影响很深的国家,也有伊斯兰教影响很深的印尼等国。这些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的国家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当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矛盾。在会议中也有过争吵,有过斗争。 但是,会议的参加国却能本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精神,以寻找共同利益为主,以亚非国家的团结为重,顾全大局,最后达成了会议的10个基本共识。 多边主义 主权平等 万隆会议是通过多边主义、主权平等原则解决国际问题的一次尝试。当时的美苏两国试图通过华约、北约控制国际社会。在这个两极格局中,众多的国家都被排除于解决国际问题的制度之外。万隆会议实质上打破了这种两极格局,在美苏冷战体系之外,开辟了一个新的国际论坛。 在中国代表团的草案没有完全被会议接纳时,中国主动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修改,吸收各国方案中合理内容,使得会议最后通过了会议公报。中国接受了会议参加国的一些合理的建议,及时的表达了中国愿与美国改善关系的立场,以充分展现中国愿意缓和亚洲紧张局势的愿望,使更多的亚洲国家了解中国外交的和平原则。 顺应形势 焕发活力 在50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万隆会议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似乎比当年更适合今天的国际形势。因为在万隆会议之时,亚非国家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团结与合作的盛会,既缺乏经验,又受到当时两极格局的制约,不少国家实际上本身不仅参加万隆会议,赞成亚非会议,同时又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进行选择。当时许多亚非国家对苏联支持亚非国家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抱有期望,同时也受到苏联的压力,所以它们选择支持苏联参加亚非会议;而另一些国家则认为,苏联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亚洲国家,它的国家会减弱亚非国家团结的意义。 今天,苏联已经解体,国际社会都面临着一个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压力,许多亚非国家都面临着美国输出其价值观念的压力,因此,今天的亚非国家更应该发挥这种亚非团结的精神。同时,由于亚非国家内部也存在不少矛盾,所以,亚非国家的团结缺乏持续的动力。 今天的亚非国家之间,虽然也存在一些矛盾,但总体上具有比当年更好的关系,例如,当年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亚非会议的主要参与国,后来发生了边界冲突,这对后来的亚非会议的召开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今天,中国和印度正在重新携手并进。所以,今天对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而言,有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 当然,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在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的情况下,国际形势也比当年更加复杂,所面临的问题也比当年更加多层化多样化,亚非会议精神也有一部分内容被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所超越,这也需要亚非国家用更宽阔的视野来观察国际问题。 比如,如果说当年亚非国家可以构成与拉美国家不同的一个群体的话,那么,今天,亚非拉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共性可能已经大大超过彼此之间的不同,所以,今天不仅需要亚非团结,也需要亚非拉的团结;另外,当年参会的亚非国家不过29个,反映了当时亚非新兴独立国家的力量对比,而今,非洲50多个国家和亚洲40多个国家基本上都已经取得独立,这也非当年的亚非会议参与国所能相比的。 因此,在继承和发扬亚非会议精神的同时,也需要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努力,根据变化了的形势,提出新的问题,寻找新的团结合作的形式,
六、万隆精神指的是什么
万隆精神指的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在中国、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即万隆精神。
万隆精神揭开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争取国家独立和主权、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历史新篇章。万隆精神提倡和平共处;号召亚非人民摆脱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压迫,成为独立国家;号召全世界弱小国家、民族团结起来,建立新的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