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宵节有什么传统风俗

元宵节有什么传统风俗

元宵节有什么传统风俗?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元宵节就是我国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元宵节有什么传统风俗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元宵节有什么传统风俗1

元宵节的传统风俗

1、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我国很多庆典上都会出现的活动,也是我国重要的民俗之一,因为龙和狮都是吉祥的象征,所以在很多重大节日都会进行舞龙和舞狮子的表演来庆祝节日。

2、观灯: 在元宵节的时候,民间还会举行大型的灯会,家家户户都会出现看灯,还有猜灯谜等传统活动,非常的豪华壮观。

元宵节的传统美食

1、元宵: 元宵节的时候元宵是必不可少的美食,元宵皮是用糯米制成的,加上一些自己喜欢的馅料,然后在糯米粉中滚一下,放入开水中煮熟即可。

2、饺子: 大家都知道我国很多重大传统节日都会吃饺子,所以在元宵节的时候也有吃饺子的习俗,特别是河南地区的人民,因为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圆”的说法。

元宵节放假吗

不放假

大家都知道我国很多节日都是有假期的,比如劳动节、国庆节、新年等,而元宵节虽然是我国重大的传统节日,但是却不是法定的假期,一般的上班族在元宵节的时候都是不放假的,但是很多学生,一般寒假都会休息到元宵节后。

元宵节有什么传统风俗2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必不可少的当然是吃元宵坨坨,当然,在南方的话,就是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以前的话,大家家里会自己去做自己去包,自己去摇去滚,但是现在呢,大家没那么多时间了,会选择外出购买,所以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元宵的,有白糖的`、芝麻的、豆沙的、果仁的等等,但是这白糖芝麻的还是大家最为喜爱的。

2、逛花灯

不少地方的正月十五晚上出来逛花灯是不可少的,这天街上到处都挂满了灯笼,灯孔有很多种,什么宫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比比皆是,好不热闹。

3、猜灯谜

有花灯,当然少不了猜灯谜了,猜中灯谜有的还会有奖励哦,这时候小孩子们尤其感兴趣。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元宵、猜灯谜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外,不少地方还有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传统的习俗。

元宵节,这4点需要多注意!

1、不要借钱给别人,据说这样做的话,会把你的运气借走。

2、米缸也不要见底,这寓意不好,会让自己今年为温饱发愁。

3、不要讲脏话,打骂孩子,喜庆的日子,尽量不要发生口角、吵架等冲突,和乐相处,万事遂意。

4、不要洗头发,因为"发"同发财的发,而在此日洗发,就会流失财富,寓意不好。

二、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1

俗话说:“正月十五闹元宵”。作为春节过后的又一大民间传统节日,元宵节节日气氛的主旋律,就是一个“闹”字。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汉文帝时,官府就下令将正月十五正式定为元宵节。汉代的元宵节为一天,到唐代时就变成三天,到宋代则长达五天,到了明代,更是从初八点灯,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到了清代,节期又缩短到四五天。

元宵节期间,全国各地的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数不胜数。下面分享其中比较有名的10种:

一、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二、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者其他集会盛典,民间都会以舞狮子的形式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三、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源于汉明帝时期。永平年间,汉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供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习俗就又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逢元宵节,无论士族还是平民,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彩灯,大街小巷都会灯火辉煌。

四、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舞龙”,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在古代,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祷龙的保佑,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也得到了发扬和光大,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或重大庆典,他们都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浓浓的东方气象。

五、扭秧歌

在元宵节里,质朴的北方人喜欢用扭秧歌的形式来表示庆贺。秧歌的风格各地也不尽相同,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河北秧歌、山东秧歌等等。其中东北秧歌流传范围最广,艺术水平最高。

六、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来增加的一项活动。元宵节里张灯结彩,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

七、划旱船

民间传说,划旱船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划旱船也叫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的动作,表演者一般都是姑娘,把假船套在身上,做着划船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

八、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贫穷、善良的姑娘,相传她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妾,因为主妇妒忌,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九、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还有一些信仰性的活动,就是“走百病”,也叫“散百病”、“烤百病”、“除百病”。参与者主要是妇女,她们结伴而行,或过桥,或走墙边,或走郊外,目的都是驱病除灾。

十、吃元宵

“元宵”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汤圆”、“汤团”。按照我国民间传统习惯,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因为这些名字与“团圆”发音相近,所以就去团圆之意,借十五月圆之夜,希望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2

元宵节作为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之一,不放假表示一下,简直让人感觉不到她的存在感。于是我翻阅书籍史料,却再次受到暴击:在古代元宵节是放假的,而且古人还玩得非常欢乐。

汉朝:放假一天

官方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主持祭祀主宰一切的远古大神“东皇太一”,而且解除部分宵禁,准许百姓夜晚出来游玩。并且因为佛教的兴起,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于是元宵赏灯的习俗开始形成。

隋唐:放假三天

元宵节被正式列为法定假期,算是有了名分。君王们对元宵狂欢也非常重视,隋炀帝曾两次在长安主持元宵盛会,还邀请来朝贡的外国友人一起感受节日的气氛。在民间元宵节则逐渐演变成一场相亲大会,男男女女们穿梭在流光溢彩的花灯之间,感受着春宵一刻值千金的乐趣。

两宋:放假五到七天

会玩也爱玩的两宋除了进一步将假期延长外,还组织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到都城开封和临安搭建彩灯、灯棚、灯山,一时间好不热闹。《水浒传》中的李逵元宵闹东京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当然除了游玩,作为全民吃货的宋朝百姓还创造性的发明了新的吃食——浮圆子,即后来的元宵。

明朝:放假十天

农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对热闹的节日有着特殊的爱好,身为工作狂的他,竟下令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为元宵节,并放假十天。要知道在当时全年仅有冬至、元旦、元宵三个节日,元宵节居然是其中假期最长的,简直爽歪歪。

清朝:放假一个月

到了清朝,元宵节开始缩回理性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中间要放三次假,来来回回很是麻烦。于是清朝统治者们灵光一闪,把这三大节连起来,放了一个长达三十天的超级长假。(想到古人可以在暖和的被窝里躺上一个月,此刻站在寒风中的看鉴君泪流满面。)

新中国:不放假

新中国成立后,元宵节一直没有被列入法定节假日。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千百年来第一次当家作主的老百姓,积极火热的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中,忘我的工作状态下,“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元宵节放假自然没戏。

1979年后延长了春节假期,但也只有3天,其余传统节日依旧不放假。

2000年历史性地确定了春节、“五一”、“十一”三大黄金周。遗憾的是,与春节距离过近的元宵节,又被忽略了。

2008年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在一众节日中杀出重围,被确定为新的法定节日,而元宵节只能躲在墙角落寞。

究其原因,并非元宵节不重要,而是因为这个节日距离春节实在太近,频繁放假无疑会影响工作,毕竟不能光娱乐,还要工作和生活嘛。(写到这里看鉴君强忍着泪水没有哭出声来)

如果细心点我们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古人之所以元宵放假,是因为当时没有春节这个大节。民国以来,除夕、春节的地位大大提高,时间也大大延长,元宵节被抢了戏,自然放假的必要性就降低了。

但是不管放不放假,都不影响元宵节的热闹。不管制度怎么定,并不影响正月十五的欢快气氛,各个“单位”也都会人性化地早早下班,让人们在“花市灯如昼”中,尽情地享受正月里最后一次的狂欢。其实,这不就是最合适的元宵节打开方式吗?

元宵节有哪些风俗活动3

花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古人点灯还有祈求平安的意思。观灯是元宵节传统的民俗活动,是一项娱乐活动。

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起源于汉代,汉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敬佛的做法,汉文帝就规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国上下都点灯敬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中国花灯的制作非常讲究,而且种类繁多。

在隋朝时期,元宵节观灯的活动已经非常热闹了,唐朝更是将这个活动进一步扩大,当时国家富裕,人们的娱乐活动更多,元宵节点灯的活动被发展的十分兴盛。宋朝的元宵灯会除了花灯还有烟花、灯谜等娱乐活动。这时候的元宵观灯活动可以持续好几天。

古时候没有电,在到了夜晚的时候,灯是可以驱走黑暗,带给人们安全感的东西,所以点灯往往能衍生祈求光明,驱邪避祟的意思。在闽南地区灯与“丁”谐音,人们在元宵节提灯穿梭,有祈求添丁得子,人丁兴旺的意思。

现在元宵节观灯的习俗依然被继承保留下来,大家会在元宵节举行灯会,这是一件非常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节日习俗,花灯艺术也是民俗文化的瑰宝。

元宵节看花灯由来

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燃灯之俗始于汉代,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另一说元宵燃灯的习俗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成为灯节至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唐玄宗曾于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重开宵禁,命点千盏花灯,张灯三夜,成为一时之盛。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起于十四,止于十八。更为兴盛。故有“宋时汤圆隋时灯”之说。而且在宋代出现了灯谜,即将谜语系于灯上,使人们在赏灯之际伴以猜谜,更添情趣。“灯谜”一词即源于此。

明永乐七年,宫廷下诏“元宵节自十一日始,赐节假十日。”成为历代最长的灯节,也形成了全民性的节日。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热闹到“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三、元宵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张灯结彩、猜灯谜、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

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

四、元宵节习俗主要是有哪些?

元宵节习俗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1、吃元宵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2、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3、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4、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5、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五、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正月十五,也是元宵节。元宵节闹元宵,过完元宵这个年就算过完了。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为亲朋好友送祝福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有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每个地方都有赏花灯的地方。吃汤圆和元宵寓意团团圆圆。猜灯谜是自古以来的优良习俗。放烟花在近年来由于污染已经越来越少了。元宵节在各地风俗基本上差不多,在我们当地早上起来要放鞭炮,端上一碗汤圆来预祝全家万事顺心,团团圆圆。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小时侯正月十五非常热闹,看花灯,放鞭炮,看电影,看大戏,猜灯谜,舞龙狮。乡镇街道都能看到。

随着时间的流逝,形势的发展,网络进入千象万户,大都数在家看看电视,玩玩电脑手机。这样把正月十五元宵节也打发过去了。我的家乡湖北荆州,因《三国演义》刘备借荆州而闻名。每年正月十五这一天是春节前后最热闹的一天,从早上开始舞狮、摆龙,到晚上踩高跷、扮演各种角色演绎花灯、猜灯谜,热闹无比,记得小时候跟着行人看热闹,鞋都被踩丢。到了夜晚临近转钟时分,即使平时没有宵夜的习惯,也要吃几个各种馅料的手工汤圆。我觉得这是传统,印象里好像各地都差不多,只是元宵节一过完,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年彻底收尾,走亲访友以及各种庆祝活动就此结束,新的一年真正开始了!吃汤圆,过完年后的,最后一顿团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