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花源记是鬼故事吗

不是的《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

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

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陶渊明虽远在江湖,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棉被闷死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

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

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二、桃花源记是鬼故事?到底是真是假,背后有何蹊跷?

《桃花源记》肯定不是真的,是鬼故事的可能性也不高,不过更有可能的只是作者编出来的理想社会而已。

《桃花源记》讲述的是东晋的时候,有个渔夫打鱼的时候不小心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里面的人竟然是秦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带着妻子孩子找到了这一片天地,并且传宗接代一直存在着。

这里的环境太美好,确实不太像真实存在的,即便只是寥寥几笔,就让人流连忘返。桃花源里有整整齐齐的房屋,肥沃无比的土地,甚至还有桑树、槐树等绿植,有鸡鸣狗叫的安逸,还有鹤发童颜的怡然自得。

这是经历万千疾苦的东晋百姓心目中的美好世界,有房屋意味着居有定所,有土地意味着食有定田,有桑槐意味着生活富足,有鸡狗意味着家庭和睦,尤其是鹤发童颜,老人和孩子能幼有所养,老有所依。

这样的生活环境,差不多就算是太平盛世时期的景象了。有人说是鬼故事,大概是因为太不可思议,觉得桃花源大约是人死后才能到达的安详世界。

不过我觉得这应该是陶渊明对于理想生活的一种向往,他在《桃花源记》里说武陵人看到了这个地方,但是等他再去找的时候已经不复存在。或许那只是武陵人的一场梦而已,之后南阳的刘子骥,他想要寻找却寻而不得,大概是因为他自己是读书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并不是武陵打鱼人所期待的那般只求平和稳定吧。

三、《桃花源记》是鬼故事吗?

《桃花源记》不是鬼故事。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全文描绘了一个人人平等、自食其力、和平自由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课文。

创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四、为什么总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鬼故事?

因为其中有许多东西是细思极恐,桃花源记大概讲了武陵人意外遇到了世外桃源,但是在受到村民热情的招待之后,离去之时,村民特意叮嘱他不要向外界透露他们的事情,结果渔人欺骗他们不会告诉别人,出去之后又告诉了世人,然后带着世人回去找之后却再也找不到世外桃源了,这便暗示着人心不可信,人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不会存在的。

但是现代总有人喜欢过度解读,比如:主人公是渔夫,开篇描述了渔夫以捕鱼为生,一时间迷了路,才误入桃花源记。

这里有一个值得怀疑的点,渔夫工作十数年,肯定对于河道了如指掌了,怎么会迷路,而且为什么这么长的时间都没有发现桃花源。

接着,文中描述了渔夫走近桃花源入口,发现入口处两旁栽种了大量的桃树。

种桃树可有个讲究,一般来说人住的地方不会栽种这些阴性的植物。

桃树,槐树这些都是阴性的树木,往往具有神秘色彩,有人拿桃树专门用来辟邪,如桃木剑在传闻中就可辟邪驱鬼。

众人皆知,陶渊明独爱菊花,既然描绘的是自己所崇尚向往的世界那应该写成菊花林才对。

渔夫从入口处进入,刚开始勉强够一个人通过,后来走了几步豁然开朗,俨然是一片新的天地。

单纯这么看可能没有什么怪处,但其实这种前窄后宽的结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为墓地所采用,是用来防贼的,防盗墓贼。

为何入口处构造设计的如坟墓一般,桃花源究竟是世外仙境还是一片大墓地?这值得人深思。

人生活的地方讲究风水,不可能设计成这搬,还有,要知道,桃树栽种在坟墓附近是可以聚阴辟邪的。

有人怀疑这些树是被人可以栽种在此处,为了镇压邪物死人。

渔夫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一片极其美好的景象,土地平旷,房屋平整排列有序,人们安居乐业,桃花源中的居民生活的极为幸福,除了与世隔绝外,其他都和外界没有区别。

穿着打扮和源外的人没有差别。

而细思恐极之处就在这里,渔夫上前询问,方才得知,这里的居民都以为自己生活在秦朝,要知道秦朝离东晋已过去了几百年。

秦朝服饰生活习惯和东晋截然不同,渔夫刚开始还以为自己误入了什么地方,到此刻他才发现这是一处与世隔绝的地方。

为什么说此处细思恐极呢?

关键就在于他们的穿着和生活习惯。渔夫和众人询问,期间没有困难,他们交流地极为顺畅,但是几百年间语言早已不同了,村民们穿着的服饰与外界相同,可是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桃花源啊?

怎么解释?唯一的说法就是他们是死人,他们所穿的衣物都是后人烧给他们的。

渔夫最后接受了村民的款待后便离开了,离开时他还留了个记号,可是后来再来寻事时却怎么也找不到。

这里有可能是渔夫遇到了鬼打墙,又或者是上一次的场景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

墓道里常常设下机关,这里不光有物理机关,也有精神上的,渔夫有可能是在墓道里遭受到了迷药,所以才幻想出了一方天地。

故事的最后,是南阳刘子骥去找了一次便重病而亡了。

刘子骥身体本就虚弱,可能是在墓道里遭遇了毒气被毒死了,这也是一种好的解释。

五、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什么后人说这是一个鬼故事?

因为《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并不确定是否真实存在。比如在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如果不是人为种植的这个桃花林,那就是幻化出来的,怎么可能在几百步之内都没有其他的树木呢,而且还打理的如此之规律,像桃花阵一样。

尤其是后来有人去寻桃花源却凭空消失了。而且根据桃花源记中的描述,有些细节方面却是细极思恐。而且陶渊明在描述发现桃花源的整个过程也十分的诡异,特别是在进入桃花源的整个路线,也令人觉得恐惧。

按照原文当中的诉说是讲到,邻近水源的时候发现了一座山,而在山体上有一个山洞。从洞中仿佛看起来对面有着光亮。因此武陵人便丢弃了船,从这一个入口进入。一开始的时候道路非常的狭窄,等到几十步以后突然就宽松了起来。

一般来说这种与世隔绝的地方大多都会处于深山之中,四周不但是有着高山环绕,而且交通肯定也是隔绝的。但是桃花源记似乎有些不同,不但是没有位于群山围绕之中,反而是由一个洞口直接引入了山体之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