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桂英是哪里人呢?

没有具体公布。评书里说穆桂英的穆柯寨是山东穆柯寨,另外还有个河北穆柯寨。

有网友认为穆桂英所在的穆柯寨在河南的可信度较大,穆桂英与杨宗保是在打仗时相识只是戏文里说的,可信度不大。

穆桂英出身的穆柯寨应当是在宋辽边界上,这样杨宗保打仗才能遇见她的。所以说,到底穆桂英是哪里人,山西、陕西、河北特别是燕山一带最有可能。

穆桂英历史

留守在崖下的其他几名女将见穆桂英中了埋伏,便赶紧一起上来救援,但是悬崖实在太陡峭,只有九名杨门功夫最好的女将爬了上去。由于寡不敌众,女将们最后全部牺牲在崖顶。穆桂英死后她和其他几位女将的首级被西夏人割去号令,无头尸体则抛到滴泪崖下。

后来杨家从另一路进攻的女将杨满堂率领援兵赶来将穆桂英等人的无头尸体收殓安葬,这就是杨家将坟。佘太君闻讯赶来祭奠,追悼亡灵,悲恸而哭,声震山岳,感动了鹰嘴山崖,山神流泪不止,泪滴化作山崖石子沿崖滚下。后来,此崖就被人们叫做“滴泪崖”。现在当地还有滴泪崖、杨家将坟等等古迹。

穆桂英在哪个朝代?

穆桂英是中国古代四大巾帼英雄之一,也是个“杨门女将”。她是杨宗保的妻子,也就是杨继业的孙媳妇。虽然历史上无证据证明穆桂英战场上的功劳,民间却流传了许多故事。(注:北宋由于金朝的侵略而灭亡,杨门女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当,与南宋,合称“宋朝”,也就是大宋)。

穆桂英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吗?

在一般人们的印象中,穆桂英并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只是一个传说、曲赋、戏曲、小说中的人物,认识穆桂英也大都是从“杨门女将”、“穆桂英挂帅”等戏曲中而来的。而千百年来为中国人民所传颂的杨家将群星中最为明丽动人的、让人津津乐道的倒不是杨家将的男人们,而是他们的眷属,包括折太君的七个儿媳妇——柴郡主以至七娘、女儿八姐九妹、孙媳妇穆桂英以及丫头杨排凤等等,即世俗所称的“杨门女将”,威武中夹有三分妩媚,其核心人物除折太君外,最为光彩照人的当属穆桂英。当杨家将死的死、伤的伤,隐居河东二十多年,大宋王朝无人挂帅的危难之际,穆桂英毅然接过帅印,全副武装,率领三军,以当年大破天门阵的英雄气概,浩浩荡荡奔赴前线时,人们怎能不为她那种忧国忘家、忍辱负重、勇于任事的高尚精神所感动,这其中固然与历代艺术家对这个人物的不断加工塑造有关,但也确是她自己一生行事的真实写照。

穆桂英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人?穆桂英究竟是哪里人?史无定论,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说明这个人物就肯定不存在,这里大概梳理一下杨家将的世系情况,对穆桂英这个人物作一点深入的考察。据《宋史》记载,杨家将的始祖是杨信,生活在唐末五代时期,杨信作为“火山王”,即今河曲旧县附近一带,依靠当地农民组成家兵,结堡筑城,进行反对契丹侵略中原的战争。杨信有两个儿子,长子杨业,次子杨重勋,而以他的长子杨业一支最负盛名。史书上记载杨业和折太君所生的七个儿子之中,老大杨延昭名气最大,但并不是民间传说中的“六郎”,而杨延昭的儿子是杨文广也并不是民间传说中间插上的杨宗保一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才是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祖孙三代父子。

这样杨文广的妻子便自然就是穆桂英了,前辈知名学者关于穆桂英这个名字的来源演变均有所考证过。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与杨家将生活的年代并不远,欧阳修在《杨琪墓志》中有“杨琪初娶慕容氏,又娶李氏”的记载。杨琪是杨文广的堂兄,曾因杨延昭的关系而补三班奉职,他们两家关系是很密切的,也因此当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也认为杨琪既娶于慕容氏,杨文广与慕容氏联姻,自当也属可能。按所谓慕容氏,本是古代鲜卑族的大姓,两晋时期曾在黄河流域、滦河流域建立过前燕、西燕、南燕、后燕等国家,后来这些国家灭亡后,慕容氏鲜卑人不少留在当地,逐渐汉化,便多以慕容为姓氏。杨文广族出山西,以后又长期生活战斗在北方,与鲜卑后裔的慕容氏结婚并非不可能——他的祖母折太君不正是一个汉化鲜卑的女人吗?

最早的宋徽宗朝学士毛友曾撰有“折恭武公克行神道碑”叙折太君事,“考折太君,杨业妻,折德女也,墓在保德州南折窝村”;乾隆重修《保德州志》云:“折太君墓在州南四十里折窝村。《北宋纪》曰:杨业娶府州折氏,称太君”;《山西通志》又云:“保德州南四十里折窝村有折太君墓,即杨业妻,折德女也”。这里所说的保德州即今日保德县,隔黄河与陕西省府谷县相对,府州即今日府谷县,杨业之父杨信曾与“折家军”的折德同为朝臣,故得相婚姻。山西临县、离石居民至今尚盛传杨业迎娶折太君于县境之七星庙,这里有史实为证自然不虚。

北宋穆桂英挂帅皇帝是谁?国都是那个

北宋穆桂英挂帅时的皇帝是北宋的宋仁宗,当时的国都是东京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

历史上有没有穆桂英这个人呢?

没有。

穆桂英是历史演义人物,她是明代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府演义》中的人物,后来杨家将相关小说被改编成戏剧和电视剧,穆桂英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

穆桂英原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

扩展资料

“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曾写过一篇文章,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并且指出杨家将故事在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广泛流传。

到了南宋,民间艺人把杨家将故事编成了话本,在民间越传越盛。杨家将故事在流传过程中,被民间艺人进行了大胆想象和艺术加工,许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不断被融入。

到了元代,杨家将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现了杂剧,比如《昊天塔孟良盗骨》等等。到了明代,杨家将故事进一步丰富,出现了《杨家将演义》、《杨家将传》,杨家将故事以小说、评书的形式广泛流传。这些故事反映的时间跨度加大,从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一直写到宋神宗赵顼,约一百年的历史,编织了杨家祖孙世代抗敌的英勇故事。

清代以来,根据《杨家将演义》改编的还有《北宋金枪全传》、《两狼山》、《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平闵十八洞》(即《杨文广征南》)等中长篇小说。清末民初,许多说书艺人将杨家将的故事改编成评书、鼓书,代代说唱。

新时期以来,尤其是电视还未普及的时候,评书一度成为人们非常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上世纪八十年代,评书名家刘兰芳的《杨家将全传》(109回)说得铿锵悦耳,达到万人空巷的程度。上世纪九十年代,评书名家田连元应辽宁电视台之邀请,录制了《杨家将》(102回)。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影视剧盛行,各种版本的以杨家将为题材的影视剧就层出不穷了。

上述这些流传和演义,多半对人物和情节进行了艺术加工,并虚构了很多人物。比如潘仁美的原型潘美虽然指挥失误,但并没有迫害杨家父子。这些演义和加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忠烈与奸诈的对比更加明显,艺术感染力就更强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穆桂英

穆桂英简介

穆桂英,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说《北宋志传》和纪振伦小说《杨家将通俗演义》中人物。原为穆柯寨木羽之女,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因阵前与杨宗保交战,生擒宗保并招之成亲,归于杨家将之列,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与杨家将一起征战卫国,屡建战功。佘太君(佘赛花)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西征,她五十岁尤挂先锋印,深入险境,力战番将,大获全胜。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