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揠苗助长出自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作者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课文讲的是古时候有个种田人用拔苗的办法帮禾苗长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告诉人们做事情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受到惩罚。

孟子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提出了争取民心、尊贤任能的主张。在天下纷争,干戈扰攘、诸侯改立的时代,民心的向背,已成为国家兴亡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教训了。孟子看到了这一点,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孟子

二、叶公好龙亡羊补牢揠苗助长坐井观天愚公移山画蛇添足这些成语都是出自什么?

叶公好龙-出自《新序·杂事五》

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坐井观天-最早出自《庄子·秋水》。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

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三、揠苗助长的作者是谁

揠苗助长

揠(yà)

这个成语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揠苗助长”用来比喻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揠苗助长”也可写作“拔苗助长”。

四、揠苗助长出自哪里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

揠苗助长图片(2张)

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1.揠苗助长,苦心极力,卒无所得也。(宋代吕本中《紫微杂说》)

2.揠苗助长式的教育,是对学生个性的一种摧残。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民主思想的先驱。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五、揠苗助长的故事出自于哪儿?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

原文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六、坐井观天,运斤成风,相濡以沫,揠苗助长都是庄子的成语吗?

坐井观天出自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运斤成风出自《庄子·徐无鬼》。

相濡以沫出自《庄子·大宗师》。

揠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