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内容是什么??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是基于雨水综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旨在通过人工手段恢复城市生态水循环系统,以期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引发的畸旱畸涝问题,还可以达到美化城市、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的效果。
在海绵城市中,雨水可通过透水性地面下渗、绿地滞滀等途径补充地下水、城市、湖泊等。除此之外,大量的雨水通过雨水收集装置、弃流装置、过滤装置、传输通道以及储存装置被回收。
海绵城市建设规范
城市建筑与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项目,应以相关职能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作为责任主体,落实有关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
城市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应在城市规划、施工图设计审查、建设项目施工、监理、竣工验收备案等管理环节,加强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情况的审查。
适宜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载体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园林、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各专业设计方案中明确体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内容,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二、如何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015年4月2日晚间,根据财政部网站消息,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国家住建部6月10日下发文件把三亚列入城市“双修”、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
三、关于“海绵城市”理念对市政道路设计的影响?
1、路面结构层设计
传统的路面结构设计,一般会尽量阻止雨水的下渗,防止雨水入渗对路面结构层造成不利影响,降低路面强度,影响道路安全。
而现代“海绵城市”的理念,是想通过各种渠道来暂时储蓄雨水,起到雨洪削峰的效果,然后再通过各种措施来充分利用储蓄的雨水。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对传统的路面结构设计进行了调整,主要有全透水路面结构和半透水路面结构两种形式。全透水路面结构即为路面结构各层均为透水性材料,雨水通过路面结构层下渗可以渗入路基范围。半透水路面结构即为路面上部结构层为透水性材料,下部结构层为隔水性材料,雨水不能下渗进入路基范围。
全透水路面结构和半透水路面结构适用条件各不相同。当雨水渗透进入路基范围后,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有较大不利影响时,不适于采用全透水路面结构,可以采用半透水路面结构。当路基土的渗透性较差时,不适于让雨水渗透进入路基范围,即不适于采用全透水路面结构,可以采用半透水路面结构。当地基土渗透性较好且地下水位较低时,雨水渗透进入路基范围后,可以很快渗流到以下土层,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会造成不利影响时,可以考虑采用全透水路面结构。总之,路面结构采用全透水型式还是半透水型式,主要取决于路基土的渗透性、地下水位的高低以及雨水渗透进入路基范围后对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影响。透水结构层材料主要包括透水沥青混凝土、透水水泥混凝土和透水面砖,隔水性材料主要包括防渗膜和水泥砂浆等。在实际工程运用中,要根据路基土的渗透性合理选择采用全透水路面结构还是半透水路面结构。无论采用哪一种路面结构形式都要保证路基路面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透水路面结构层的设计,实现了“海绵城市”理念中的“渗、滞、蓄”。
2、路基路面排水设计
通过路面透水结构层的设计,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下渗率,暂时储存雨水,削减雨洪峰值。待到雨洪之后,暂时储存的雨水需要排出路面结构范围,这就需要通过特殊的路基路面排水设计来完成。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排水设计主要包括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植草沟是指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以收集、输送、排放地表径流雨水和路面结构层储蓄的雨水,并具有一定的净化雨水作用。植草沟有转输型植草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常有水湿式植草沟。转输型植草沟主要用于衔接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渗透型干式植草沟即为可以渗透雨水到土壤中的植草沟,通过雨水的渗透使得植草沟内经常是无水状态,故为干式植草沟。常有水湿式植草沟即为长期处于有水状态的植草沟。植草沟一方面具备一般排水沟和边沟的功能,另一方面由于植草可以增加绿化面积,增加下渗率,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雨水,降低污染。这样也就实现了“海绵城市”理念中的“净”和“排”。
下沉式绿地即是将车行道或者人行道两侧的绿化带做成比车行道或者人行道低10~15cm的下凹型式。下沉式绿地中的植物一般选择耐淹性较好的植物,这与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有关。为了防止下沉式绿地中的水漫出来使路面积水,在下沉式绿地中要设置溢流式雨水口,保证暴雨时,能有效地将多余雨水通过雨水口排出。溢流式雨水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10cm。下沉式绿地通过收集路面水和路面结构层渗透水,然后通过溢流式雨水口接入市政雨水系统。下沉式绿地在市政道路中的运用,延长了雨水流动途径,减轻了暴雨时市政管网系统的排水压力,绿地植物也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净化雨水的作用。另外,下沉式绿地中的植物可以充分利用天然雨水进行自我浇灌,真正实现了“海绵城市”理念中的“蓄、净、用、排”。
生物滞留设施主要包括生态树池、高位花坛、生物滞留带等。生物滞留设施选址应综合考虑周边建筑、地下设施、坡度、底层土壤的渗透性和地下水位深度等因素,并确保场地标高和坡向能够满足周边场地的雨水汇入要求。生物滞留设施一般应布置在行人和车流较少的区域以减轻构造介质承受过多荷载而被压密。市政道路周围绿化带设计时适合应用生物滞留设施。通过生物滞留设施的应用,可以很好地实现“海绵城市”理念中的“滞、净。
四、海绵城市的理念是什么?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1]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2][3]
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
五、海绵城市是什么意思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城市化带来一系列水文效应,包括“雨岛效应”、“热岛效应”、“干/湿岛效应”等。特别是“雨岛效应”导致城市极端降水事件概率增加,叠加城市下垫面硬化带来的产流激增效应,使得城市内涝频发。
海绵城市建设改变了过去的传统理念,强调城市开发和建设要尽可能维持区域天然状态下的水文机制,通过一系列的分布式措施创造与天然状态下功能相当的水文和地表景观,减轻城市化地区水文过程畸变带来的社会及生态环境负效应。
扩展资料
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什么是海绵城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绵城市
六、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内容是什么?
1、概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2、内容: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既避免了洪涝,又有效收集了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