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的一更是现在的多少时间?
古代“一更”是现今的两个小时。
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
一更天:戌时,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03:00 - 05:00
古代打更声律
打落更(即晚上七点十二)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声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点三十六),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二点整)时,要一慢两快,声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两点二十四)时,要一慢三快,声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四点四十八)时,一慢四快,声音台“咚——咚!咚!咚!咚!”。
二、古装电视剧里经常说些一更天,二更天,是指什么时间
1、 一更(初更)指戌时,即晚上七点到九点,称为黄昏。
2、 二更指亥时,即晚上九点到十一点,称为人定。
3、 三更指子时,即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一点,称为夜半。
4、 四更指丑时,即第二天一点到第二天三点,称为鸡鸣。
5、 五更指寅时,即第二天三点到第二天五点,称为平旦。
古代中国社会往往会使用“更”作为计时单位,相等于现代计时单位里的2小时。
“更”这个计时单位把晚上七点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平均分为五更(等于现代计时单位里的十个小时)(戌时到寅时)。
影响
尽管现今华族社会已经停用“更”这个计时单位,但现代中文里依然会使用从“更”衍生出来的计时单位。现今的中文经常会使用“黄昏”来代表一个地区的傍晚时份。
成语里代表夜深的“半夜三更”(或倒装成“三更半夜”)是从上述的“三更”演变出来的。“半夜三更”一词于元代作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和元代作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里首次出现。这句成语到现代依然被广泛使用。
扩展资料:
航海航程
中国古代的航海人士会使用“更”作为计算海程之单位。一更等于60里。这个计算海程之单位到明清时期依然被航海人士使用。
当时的航海人士使用“更”来计算海程时会以一块木片和正在航行的船齐行为准。船比木片先到为“不上更”,木片比船先到则为“过更。
三、古时代的一更天,二更天,三更天,四更天,五更天,是现代的晚上几点钟?
1、19:00-21:00为一更天,
2、21:00-23:00为二更天,
3、23:00-01:00为三更天,
4、01:00-03:00为四更天,
5、03:00-05:00为五更天。
古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四个班次,开班、三次交班、收班,叫“五更”,因此,一夜有五更,两更之间的时间为2.4小时。戌初一刻为一更,亥初三刻为二更,子时整为三更,丑正二刻为四更,寅正四刻为五更。
扩展资料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戊时、亥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时辰
四、一更天,二更天~五更天分别上几点?
1、19:00-21:00为一更天。
2、21:00-23:00为二更天。
3、23:00-01:00为三更天。
4、01:00-03:00为四更天。
5、03:00-05:00为五更天。
现有的仪器已经证实了这些相对论关于时间所做精确的预测,并且其成果已经应用于全球定位系统。另外,狭义相对论中有“时间膨胀”效应:在观察者看来,一个具有相对运动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自己参考系的(静止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慢。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中提出:不能把时间、空间、物质三者分开解释。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时间与空间在测量上都不是绝对的,观察者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所测量到时间的流逝是不同的。
广义相对论预测质量产生的重力场将造成扭曲的时空结构,并且在大质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时钟之时间流逝比在距离大质量较远的地方的时钟之时间流逝要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