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四大姓氏

畲族四大姓氏分别是盘姓、蓝姓、雷姓、钟姓盘姓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等地,蓝姓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贵州、福建、四川等地,雷姓属于中国知名姓氏之一,中国各省均有分布,钟姓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西、四川等地。

畲族四大姓氏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河南、湖南等省市县内,其中,90%以上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广大山区中。畲族人自称为山哈,在畲族的语言中,山哈表示的意思是山里的客人。

畲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与汉语的客家方言比较接近,不过在广东一些地区,极少数的畲族人使用的语言接近瑶族布努语。畲族人没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一般通用汉字,在日常生活中,各地区的畲族人通常都能通晓当地的汉语方言。

畲族为什么会有四个姓氏何姓为首

畲族谱牒图籍记载,畲族的主姓有盘、兰、雷、钟四大姓。现今畲家主姓仅存兰、雷、钟。盘姓的消失原因说法不一。此外在一些地区如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些畲族姓金。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正果镇有畲族村,住着雷、来、盘三姓居民,盘姓就有几十人,来姓是不是就是蓝姓,还有待考证。

江西省吉安市东固畲族乡,老辈们的版本,蓝姓有盘、兰、雷、钟、谷五姓,是否可信,仍有待考证。

蓝姓为首姓。

畲族四大姓,畲族姓氏文化

畲族文化 是一种游耕文化,具有上千年历史的畲族,是经过历史的不断变迁,迁徙到南方的,不畏艰难的畲族人民在奔波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畲族姓氏文化,下面,大家就随我一起了解一下畲族四大姓吧。

畲族自称“山哈”,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迁徙历史有关。“山哈”是指山里客人的意思。先来为主,后来为客,先来的汉人就把这些后来的畲民当为客人。畲族原分布在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元、明、清时期,从原住地陆续迁徙到闽东、浙南、赣东、皖东南等地山区半山区。

畲族谱牒图籍记载,畲族的主姓有盘、兰、雷、钟四大姓。现今畲家主姓仅存兰、雷、钟。但盘姓并未消失。在福建闽东仍有盘姓。此外在一些地区如福建省福鼎市的一些畲族姓金。畲族,或称为畲客、山客。

中国东南少数民族,中国大陆有畲族710.039人(2000年人口普查),列第19大少数民族。畲族汉化取汉姓后很多以四大姓氏钟姓、蓝姓、盘姓以及雷姓作为畲族汉姓。畲族为古代荆楚民族遗民的后代,在古代时被迁入华南,唐宋明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以及浙江山区等。

关于畲族姓氏的由来,据宗谱和有关志书所载及神话相传:畲族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驸马讨姓受封,帝赐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

次子“蓝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高辛帝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颖州郡“国勇侯”。畲族人民世代相传,这一传说家喻户晓。

畲族的文化和来历

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传说发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脉,但畲族传说之中其实有三大圣山:

高辛帝诞生于“石揭山”、在“铜鼓嶂”上奏响铜鼓使畲族第一次统一为一个民族、高辛帝在凤凰山堕崖而死

这三座山后来到了河婆人那里,还演变为汉族客家人的“三山国王”的信仰,其实“三山国王”的信仰也是源于畲族传说

畲族传说中的三大圣山,一座在汤西镇、一座在砂田镇、一座在留隍镇

第二章:畲族的来源地

其实,畲族不是粤东潮嘉地区的原住民,他们是瑶族的分支,他们原来的祖地与瑶族一样在“南荆地区”,也就是湖南省湘西。他们的祖先历史上记载为“五溪蛮”。经广西东部入广东西部的形成瑶族。瑶族的祖先据说是盘古王,畲族的传说中也有盘古王的传说,甚至把盘古王的传说与高辛帝的传说汇合为“狗王的传说”。

所以畲族是崇拜狗的。但他们也崇拜蛇、龙、凤,被合称为四大祥物。

虽然现在在外地的畲族通常会认为他们发源自潮州县凤凰山脉,但是其实他们只是形成于此地,换句话说畲族是在丰顺才从瑶族里面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

第三章:畲族与客家争地然后外迁

畲族(瑶族)从广东中西部迁来和客家人从福建、江西迁到广东几乎是在同时,所以两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争,然后这场战争促成了从瑶族分化出畲族,确立了客家在粤东一带的地位。形成现在粤东几乎没有畲族的局面。

畲族战败后,畲族也形成了,形成单一民族后的畲族,主要外迁到福建、浙江,现在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在浙江省,畲族应该是人口很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而且据说即使在这个县,畲族比例也不是很高,而且年轻一代逐渐不会畲语了,只会讲“景宁话”。

在我们广东省,只有一个“乡级”畲族乡(比“村”建制范围大),那就是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丰顺只有一个畲族村,而且全村6000多人口中只有2000多人是畲族,而这个村已经是梅州地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

第四章:梅州今日与凤凰文化

就梅州地区来说,只有丰顺一个县有少数民族,丰顺县又有梅州地区最多的讲潮州语的人,丰顺还有讲半畲语半客家语的潘田人。

大埔县的光德镇九社村也有人讲潮语的。

凤凰山脉横亘在梅州地区的大埔、丰顺与潮州地区的饶平、潮安之间,主峰也叫“凤凰山”,是潮汕四市第一高峰(1496米),粤东地区第二高峰,仅次与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嶂”(1559米),但是粤东最高峰在广东省内排前十位都排不上,广东省的高山主要集中在清远地区。

大埔县和丰顺县是原属潮州的两个客家语为主流的县,早在清末,就已经以“潮州的客家县”而为京人所知。在清末出了很多名人,如争取收复中国东海海域外群岛链国“流虬”(Loochoo)的首任驻日本大使何如璋,还有福建省(台湾)巡抚、洋务派南洋水师人物丁日昌等。国学大师章太炎(炳麟)著有《岭外三州语》一书专门论述客家人,其中的三州是指惠州、潮州、嘉应州,其中的潮州现在大家都只有潮语的印象,其实原来所谓潮州客家人就是指大埔、丰顺两县。

在近代,上海的潮州会馆,又细分为:潮阳惠来分馆、海澄饶分馆、揭普丰分馆,其中的揭普丰分馆,就包含丰顺县。共计“潮郡八邑”。

在惠州府海丰县的潮州九邑会馆,则包括了大埔县。

mzchen123 网友回复:据最新考证:畲族的发源地就是现在的畲江.畲族四周有条河环绕故后来就叫畲江.

畲族现在很少,在广东的丰顺、潮安、增城、东源等县域都有,但是总数很少。

畲族传说中的高辛皇,其实汉族古代传说之中的“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ku)”,也叫高辛。畲族把自己民族的远古始祖盘古与汉族的传说“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和畲人迁到粤东潮嘉一带后的民族英雄“高皇(狗皇)”混为一谈。让人怀疑畲族与汉族也许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民族,因为从他们的文化很多都可以看到这些特点。

其实畲族的狗皇,谐音为“高皇”,是在潮嘉境内发生的从瑶族分化出来,与客家人斗争过程中的民族英雄,是畲族在丰顺形成过程中的真正领导者。而盘古则标示着畲族与瑶族的渊源关系。盘古应该是粤西北一带,瑶族人的远古始祖,当然因为畲族本来就是从瑶族里分化出来的民族,所以盘古肯定也是畲人的远古始祖。而帝喾,似乎与畲族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畲人的一种附和。帝喾似乎应该是中原一带的人物,理论上未必来过岭南广东。

潮嘉地区的畲族,居住在远离珠三角的凤凰山脉地区,但是他们的许多语言听来却像是粤语(广州话),虽然其间隔了丰顺、紫金、博罗等县才到广州,但是如:客家话说的“看(kuon)”字,在畲族语中是说“睇(taei)”的。畲族语说“睡”,一般讲“睡目(hsoei-muk)”,而畲族语则讲“奋(混) / 奋觉(fun/ hun-go)”。用畲族语说“梅州”,发音是 Mui-Dziu,也有读成Mue-Jiu。

畲语:

这“锅”

那“铌”

的“其”

我(发音与客家话的书面语读法基本一致,也是读阴平调,即第一声)

你(发音与客家话的书面语读法基本一致)

他(发音与客家话的“企”字基本一致,又音ke,与普通话“科”音近。)

我们=我难

你们=你难

他们=企难(等号后字均为客家话音,又音ke,与普通话“科”音近。)

大家=齐侪

这里=锅地

那里=铌地

哪里=逮地

谁=时人

有=呵

没有=茅

还有很多语言都可以看到畲族语与粤语的渊源,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待诸位如果有心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以证实。

也许客家人过去有称广府人为“蛇佬”,也跟畲族有关系吧,因为一些学者认为,此词中,客家话的“蛇”字,本来就应该是指“畲”字,此二字在客家话里,发音比较相近。

畲族四大姓氏是什么?

畲族四大姓氏是盘、蓝、雷、钟。

畲族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

他们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畲族风俗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