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是指物候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二、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学
研究物候现象与环境条件(主要是气候)年周期变化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和生态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物候现象包括:
①各种植物的发芽、展叶、开花、结实、叶变色、落叶等;
②候鸟、昆虫的飞来、初鸣、终鸣、离去、冬眠等;
③一些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
3000年前中国已出现物候历《夏小正》。《诗经》中“豳风•七月”篇,即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六月莎鸡振羽”、“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等各月物候描述。其后《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礼记•月令》等书中,都有大量的物候内容。《逸周书•时训解》所载七十二候,是物候历编制的一个进步,至北魏,被载入国家历法。元代王桢制成“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太平天国天历中还有“萌芽月令”。中国古农书、古医书中也有丰富的物候知识。竺可桢为中国现代物候学的开创者和推动者。在他的倡导下,于1934~1940年和1962年至今两次组织全国性物候观测网。
《物候学》及《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为其在物候学方面的代表作。
中国的物候学研究已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①建立全国物候观测网。现有的观测网于1962年建立,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领导,约有60个观测点,并规定全国共同观测46种动植物(木本植物33种、草本植物2种、动物11种),资料以年报形式出版。近年国家气象局系统也进行自然物候和作物物候观测,以农业物候观测较有特色;
②出版物候学著作,推动了物候学的研究和物候知识的普及;
③将物候学应用于农业和气候学研究。在农业方面:编制自然历;指示和预报季节的早晚;作为指示播种和除草的指标;掌握放蜂放牧的季节;预报虫害的发生期;进行作物品种的生态分类;估计植物品种的种植季节和推广范围。在气候方面:用物候方法作小区域和山区的气候调查;研究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用物候划分季节。在林业方面:据其掌握采种和造林季节。在地理学方面:用物候和植物作为自然区划或农业气候区划的指标或辅助指标。联邦德国、美、苏、日等国也很重视物候的观测和研究,如联邦德国现有2700个观测点,60年代初建立了“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网”。
近年发展趋势和特点是:
①由偏重于农业气象研究发展为偏重于生态研究;
②观测精度有所提高,观测植物的物种都选用相同的无性系;
③把新技术,如计算机制图、遥感技术等用于观测和研究
三、什么叫“物候学”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它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中国最早的物候记载,见于公元前一千年以前的《诗经•幽风•七月》,其后的《夏小正》、《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时则训》和《札记•月令》等,则已经按月记载全年的物候历了。而《逸周书•时训解》更把全年分为七十二候,记有每候五天的物候,成为更加完善的物候历,北魏时曾附属于历书。在西汉,著名的农学著作《汜胜之书》有以物候为指标来确定耕种时期的记载,如“杏始华荣,辄耕轻土弱土;望杏花落,复耕。”至南末,浙江金华(婺州)人吕祖谦记载了南宋淳熙七年和八年(1180、1181)金华的物候,有腊梅、桃、李、梅、杏、紫荆、海棠、兰、竹、豆蓼、芙蓉、莲、菊、蜀葵和萱草等2
4种植物开花结果的日期,春莺初到和秋虫初鸣的时间,是世界上最早的实际观测的物候记录。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所载的近2000种药物中,有着极为丰富的植物物候资料,此书的第四十八、四十九两卷记述了候鸟布谷鸟和杜鹃的地域分布、鸣声、音节和出现时间等,是鸟类物候的翔实记载。
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四、大自然的语言中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1.答: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这些自然现象,称它为物候学.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就是物候学.
2.答: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业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3.答:1.纬度 2.经度的差异 3.高下的差异 4.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学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这是文章里的最后一段.)
这道题我们刚做的!
五、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是指生物的生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现象(植物的发芽,动物的换毛等),也包括非生物的的现象(结冰,除霜等),物候是物候学的基础,与物候学关系紧密。
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现象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比如秋天果实成熟,冬天北雁南飞这些都是物候学研究的内容。
物候学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人们通过观察草木枯荣等现象,总结出了一套规律---24节气。24节气自古今来就为我国劳动人民安排农业生产提供了指导。因此我们形象地把物候学称作“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学是一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的学科。研究物候学对于安排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六、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
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实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物候期。
物候学: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拓展资料
关于物候诗词: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