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斤等于多少克?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31.25(克),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两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37.2克。
二、一斤等于多少克
一斤等于500克一斤=0.5千克(公斤)=500克=10两古代一斤是16两,所以有半斤八两这个词,现在使用的是一斤10两的,一两50克要记住上面的一斤是500克的话,可以想一下以前在菜场买菜时在电子称上商户按的数字都是报价(多少一斤)数值的两倍,因为称上的单位是千克(也就是公斤),不过现在好像有些称上按的是报的数值,具体的没看过称,不知道是不是改了单位
三、一克等于多少两,最好有计算公式如题
1克=10/500=1/50=0.02两。
1公斤=1000克
1公斤=2斤
2斤=1000克, 1斤=500克
1斤=500克
1斤=10两
10两=500克
一克是18×14074481个C-12原子的质量。一克的重量大约相当于一立方厘米水在室温中的重量。
中国古代的银质钱币在使用时需要鉴定成色并称重以确定其价值,一般就以称重时的质量单位“两”为银质钱币的单位。
在战国时期只有两种重量单位,即斤和镒,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从当时文献中的记载看来,这两个单位是乱用的.。这两个单位同锊和匀似乎没有正式的联系,这是一件难以解释的事。
虽然后来的人用铢两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四个单位都成为铢或两的倍数。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间的金文中似乎并没有铢和两这两种单位。
扩展资料:
重量的古代度量衡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秦汉时期度量衡制度是:衡制:铢、两、斤、钧、石。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
西汉时期,一斤相当于258.24克,一两等于16.14克。
王莽及东汉、魏晋南北朝,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隋朝初年,一斤相当于668.19克,一两等于41.76克。
隋末,一斤相当于222.73克,一两等于13.92克。
唐至清代,一斤相当于596.82克,一两等于37.30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
四、在旧制中一斤是多少两?
旧制一斤是十六两。
中国自周代开始有重量单位:斤、两、钱、分。也称为「司马斤」、「司马两」等,计量的工具叫做「司马秤」,这一标准也叫「司马平制标识」。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就是这么来的。
秦统一度量衡后,反映在衡制方面为五权法:即铢、两、斤、钧、石,非十进位制。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汉承秦制,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权者,铢、两、斤、钶、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从有“斤”这个概念开始,一直到民国结束,历朝历代的“斤”统统是16两,而不是今天的10两。
扩展资料:
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1959年6月25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 “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79年1月1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斤 (东亚传统重量单位)
五、一斤等于多少克?
1公斤=1000克
1公斤=2斤
所以:一斤等于500克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__^*)
六、请问一斤多少克,一斤等于多少克
1、1斤等于500克
2、斤(拼音:jī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产生时间可能更早,其古字形像曲柄的斧头,斤的本义就是这一类的木工工具。斤字在现代多用于重量单位名称,一斤等于十两,旧制为十六两,合二分之一千克。
3、斤是汉字部首之一,用斤作意符的字多与斧有关,如斩、断、斫等。
更多关于一斤多少克,一斤等于多少克,进入: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