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秋天的雅称

秋天的别称:金天、金秋、金素、素秋、素律、素节、商秋、素商、泰秋、西陆、白藏、金商、爽节、西旻、凄辰、萧辰、清秋、高秋、霜天、霜日、秋序、秋绪

关于秋天的绝美诗词:

01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李白《秋登宣城谢跳北楼》

02

巴陵无限酒,

醉杀洞庭秋。

——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最后三首》(其三)

03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脊基颤杜甫《登高》

04

秋风生渭水,

落叶满长安。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锋滑》

05

一曲高歌一樽酒,

一人独钓一江秋。

——王世祯《题秋江独钓图》

06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樱败

07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08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湘夫人》

09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刘翰《立秋》

10

满载一船秋色,

平铺十里湖光。

——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11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12

多少天涯未归客,

尽借篱落看秋风。

———唐寅《菊花》

13

最是秋风管闲事,

红他枫叶白人头。

———赵翼《野步》

14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吴文英《唐多令·惜别》

15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二、秋天的别称和雅称

秋天的别称和雅称: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正秋、中秋、桂秋、秋高、晚秋、凉秋、暮秋、秋末、残秋、素秋、穷秋、金天、商秋、西陆、白藏、爽节、请求、高秋、霜天等。

秋日、秋节:汉刘桢《赠五宫中郎将》诗:“秋日多悲怀,感慨以长叹。”汉班捷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三秋:古时七月为孟秋,八月为仲秋,九月为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唐王勃《滕王阁序》就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清代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天清气朗,时值三秋。”

九秋:整个秋季为90天,共分九旬,故秋天有九秋之称。晋张协《七命》诗:“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唐陆畅《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野晌台前。”

九和:古代以九为金的成数(成数,泛指比率),秋属金且气和,所以称秋季为“九和”。《管子·幼官》:“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音。”尹知章注:“金成数九,金气和,君则顺时节而布政。”

金天、金秋、金素:古代五行之说,秋属金,故称金天、金秋或“金素”。唐王维有诗:“金天净兮丽三光,彤庭曙兮延八荒。”唐陈子昂有诗:“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诗云“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李善注解说:“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素秋、素律、素节:秋属金而色白,秋天又称素秋、素律、。晋朝潘正修有诗:“予登素秋,子登青春。”杜甫《秋兴》:“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欧阳修《清商怨》:“关河愁思望处满,渐素秋向晚。”前蜀韦庄《三用韵》“素律初回驭,商飙暗触襟。”欧阳修局裂《水谷夜行寄苏子美》诗:“我来夏云初,素节今已届。”

商秋、素商:古以五音(宫商角徵羽)配合四时,商为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秋故名商秋。晋潘尼《安石榴赋》:“商秋授气,收毕敛实。”晋陆机《行思赋》:“商秋肃其发节,玄云霈而垂阴。”杜甫《七月三日戏呈元二十一曹长》诗:“今兹商用事,余热亦已末。”何晏《景福殿赋》中有“结实商秋,敷华青春。”意为秋天结实,春天开花。马祖常《秋夜》:“素商凄清扬微风,草根知秋有鸣蛩。”

泰秋:秋时安泰吉祥,谓之泰秋。《管子.山至桐脊闭数》:“泰秋,田谷之存予者若干,今上敛谷以币。”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骆宾王《在狱咏蝉》诗曰:“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白藏:按五色学,秋色为白,秋又是收获储藏季节,故秋称之为白藏。梁元帝《篡要》:“秋曰白藏,亦曰收成。”有“白藏”注解曰:“气白而收藏万物。”《尔雅.释天》:“秋为白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