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自制的辣椒酱,亲戚朋友吃了都说很好吃,我想开实体店卖,可以吗?求大神支招

不行的,因为你单独做辣椒酱这一样,产品太单一了,就像老干妈,你见谁单独卖这一样的嘛,如果你想做,可以开淘宝卖,当然这要你的辣椒酱比较好,这要回头客才多

辣椒酱的制作工艺

辣椒酱的生产工艺 日期:2008-09-09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辣椒是一种常见的蔬菜,其制品深受消费者的青睐。但传统的辣椒制品较为单一,配料粗放,质量指标不稳定。笔者采用辣椒及天然香辛料等物质,经过精细加工做成的辣椒酱产品,在辣味、营养成分、浓稠度及色泽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其制作工艺技术和要求如下: 一、工艺流程 加热 加热 加热 加热 加热 水→香味料增稠剂----→辣椒酱----→香辛料---→脂香料---→甜味料---→着色剂 煮沸↑ 辣椒坯磨碎 加热 加热 冷却 ---→助鲜剂、酸味剂---→防腐剂---→包装→成品(辣椒酱) 检验 二、工艺技术 1.原料处理。①辣椒坯。选用新鲜红辣椒,加工腌制成熟后磨成酱状备用。若用干辣椒、咸辣椒片、辣椒粉等代替,应按新鲜辣椒的质量标准调节配比。②花生酱。应选用优质纯花生酱,也可用花生仁焙炒去皮后磨成的酱。③甜味料、助鲜剂。甜酱、砂糖或两者的混合物均可作为甜味料,助鲜剂常用味精、呈味核苷酸等。④油。最好用芝麻油,因芝麻油香气足,维生素C含量较高,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有利延长辣椒酱的保质期。⑤其它原料。鲜辣味粉、柠檬酸、高粱酒、红曲、山梨酸钾(有效浓度为0.07%~0.08%);新鲜的大蒜、生姜,若无鲜品可用酱制品或干粉代替。此外,在原料中加入1%左右的香葱,品质和风味将更佳。 表1.原料配方(%) 原料 配比 原料 配比 原料 配比 辣椒坯 70 助鲜剂 0.7 高果 2.2 花生酱 7 大蒜 2.5 芝麻油 7 甜味料 6 生姜 2.5 山梨酸钾 0.1 2.制酱操作。①加热煮沸。根据具体原料、设备、工艺技术的控制情况在升降夹层锅内加入原料总重20%左右的水,再开动搅拌机,加入香味料、增稠剂,充分混和均匀后,再将磨细的辣椒酱加入,继续搅拌,加热至80℃左右,保持5~10分钟后,再依次加入香辛料、甜味料、着色剂、助鲜剂和防腐剂,一般每锅操作时间为1~1.5个小时。②出锅冷却。将加工成熟的辣椒酱乘热出锅,一般盛放在清洁、消过毒的铝质或不锈钢容器内,及时运送至贮藏或包装车间,冷却备用。③取样检测。将冷却的制品按要求取样检测,质量指标只能高不能低;有指标不合要求时,必须检查原因,及时制定出改进措施,保证产品品质,直到检测合格才能包装。 三、质量标准及包装 本品尚无国家统一的质量标准,一般都以地方或企业自定标准,其标准参考如下: 1.感官鉴定。色泽:柠褐色、微红、有光泽。香气:辣椒酱香浓郁,且无其它不良气味。口味:鲜而带甜,酸辣适宜。形态:纯正稠腻,稍有籽粒(若经绞体磨细则更佳)。 2.理化鉴定。水分≥65%,氯化物≥7g/100ml,总酸≥1.2g/100ml,总固形物≥30%。 3.卫生标准。同酱类。 4.包装。辣椒酱一般有3种包装形式:5kg或10kg桶或坛装,230g或350g瓶装,100g或150g的塑料质膜及锡箔制成的袋或牙膏管装。 四、注意事项 1.加工生产时要强调原料质量,配比等工艺技术。在整个工艺操作中要严格控制好技术条件,若温度、时间掌握不好,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和风味。 2.在整个工艺操作中,采用分项投料可充分发挥各种辅料的作用,防止营养物质损失,达到安全保质的目的。 3.辣椒酱生产要有计划、有规模,严格规范采购、加工、包装及营销等管理工作,产品质量要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与规范。

记得采纳啊

如何在直播间介绍辣椒酱

可以直接在直播间中介绍这款产品的原厂地,容量以及配料等。

在直播介绍前需要先查清楚产品的基本信息以及是否符合卫生安全标准。

各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地方风味辣椒酱。一般在家里制作辣椒酱,把辣椒放锅里,炒香(不加油),碾成粉末(用刀切也可越碎越好,花椒末(也是用不沾油的锅弄熟,有香味,然后弄成末),蒜(根据辣椒的多少和个人喜好)。以上调料,蒜和醋最后放锅里放入油(油的多少根据辣椒多少决定,没过辣椒就可以),直接放香油也行,加热后好点,把油放凉后,兑入辣椒里。然后搅拌,放入蒜和醋,调好后,放入玻璃瓶随吃随取,凉拌菜,面条,炒菜的作料。

“仙女”李子柒开网店,辣椒酱月销6万瓶,粉丝收到:卖的是情怀,网红的店为什么生意那么好?

李子柒也赶时髦开网店了,可以说他的网店已经开放,那质量绝对是杠杠的,几天竟然销售了几千万的辣椒酱,李子柒就是卖的一个“古”字,白了就是一种原生态,发的视频我们从头看,貌似全部都是没有添加剂的,好像是一种天然的磁铁,可以说她做这类视频我们都非常喜欢看,也是关注了她很长的时间了。

相信很多的朋友都应该看过李子柒所拍摄的美食,可以说她做美食的样子给人一种小仙女的感觉,真的是太美了,完全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那犹如小龙女再世啊。李子柒怎么卖得这么好,其实她就是靠的流量,而她的流量也是在以前积累的,不过把流量给套现了,一点也足见她的精明,当然了说卖的是情怀也差不多吧!

有一点李子柒这个辣椒酱价格可是比一般的辣椒酱要贵很多的,但是买个一两瓶,大部分的消费者还是能够承担得起的。

辣 椒 往 事

昨天晚上,做了个肉丝萝卜丝西红柿汤,爱人觉得还挺好喝的。

要是放一点儿辣一点儿的尖椒丝更好喝了,因为爱人不吃辣椒,只是想想而已。

我喝着喝着,突然,想起来,如果放一小勺小时候的烧辣椒面儿,那就更香了!

反正也是想,多想点儿也不耽误吃饭,而且还能促进食欲呢。

小时候,东北的冬天也没有什么好饭菜,每家常备的佐餐调味料也就是那几种:咸菜、大酱、干辣椒、大葱、大蒜等。就是这几大类,就能让单调的饭菜吃起来津津有味,相当于中药里的国老——干草的功效。

辣椒都是自家小菜园子里种的,到秋天的时候,挑出来成熟的、大个儿的、直溜的红辣椒,用线绳串成串儿,挂在窗户旁边晒干。这种习俗,中国北方农村都有。

炖肉的时候一定要放干红辣椒的,尽管农村炖肉的时候很少。

很多的时候,就是自家做的炸辣椒酱。

把干红辣椒用剪刀剪成小块儿,锅里把豆油或荤油(主要是猪油)烧热了,将红辣椒块儿倒进锅里,翻炒几下,放入葱花、姜末,最后将一大碗酱全部倒入锅里,小火烧开后,又辣又咸又香的辣椒酱就出锅了。当然,也有的家放点儿瘦肉丁,那就更是瞎子害眼病——没治了。

我今天突然想起的是烧红辣椒面,吃起来有一种糊香味儿,更适合喝汤,或者放在汤多点的炖菜了,比如炖酸菜、炖豆腐、炖萝卜,以及酱炖菜,比如土豆酱、豆腐酱、蘑菇酱等。

这种红辣椒面做法非常简单,就是将干红辣椒放在没有明火的灶坑的热灰里,红辣椒晒干了以后,表面都是干瘪、凸凹不平、抽抽巴巴的,但是一放进灶坑的热灰里,马上就鼓起来了,又圆又鼓又光滑,然后稍微出溜几下,红辣椒表面就有些暗红了,就是烧熟了,马上拿出来,否则就糊巴了,吃不成了。

拿出来的红辣椒依然是又圆又鼓又光滑,散发着幽幽的糊香味儿,然后用剪子剪成丝,更多的时候,是用手轻轻地搓一搓,又干又脆的辣椒,就成了糊香糊香的烧辣椒面了。

放在汤里,多清汤寡水的汤菜都瞬间成为超级美味了。我在八九岁的时候就能喝三大碗这样的辣椒面汤。

有时候,多烧一些,搓成面,放在罐头瓶里,随吃随用。

但是多数时候,是现吃现烧,那味道格外糊香。

再后来,有的人家为了做的更多,把干红辣椒炒干锅,即把干红辣椒放在锅里慢慢加热、慢慢翻炒(也有放在炉盖子上烤的),不用放油盐等任何其他东西。待干红辣椒全部鼓胀起来、并且熟透了以后,盛出来,放在药碾子里碾碎成辣椒面。

这种做法一次能加工成好几斤,但是,还是没有现在灶坑里烧的好吃。

我不知道惠读这篇小文的读者中有没有和我一样经历的、即在东北地区长大的、吃过这种糊香的辣椒面的朋友?

几十年过去了,太久没有吃过这种辣椒面了,此时,心里像放入热灰里的辣椒一样在膨胀,是味蕾?是乡情?是岁月?

那糊香幽幽的辣椒面啊。

据说,很多喜欢吃辣椒,或者能吃辣椒的人,第一次吃辣椒都是充满悲剧色彩的苦情史。有逼上梁山、毅然决然、误打误撞或者中了奸计的。

也有人说第一次吃辣椒就像第一次游泳:站在岸(游泳池)边,正在犹豫是否下水的时候,被别人一脚踹进水里,惊恐之中拼命扑腾,然后就不怕水了,接着就会游泳了。

我第一次吃辣椒也差不多就是这个样子的。

我六岁那年的夏天,老舅来家里串门(做客),妈妈给做了几道菜,其中就有尖椒炒鸡蛋,我爹陪着老舅喝酒吃饭,那时候东北农村来了客人,只有男主人作陪,女人和孩子是不能做陪的,等客人吃完才开业吃的。

老舅比较疼我,也让我一起吃。

席间,老舅问我怕不怕吃辣椒,我爹说我从来没有吃过辣椒。老舅说,男子汉就要能吃辣椒,你看毛主席就能吃辣椒。说着,就给我夹了一大块鸡蛋,还有一大块尖椒,笑眯眯的、又似期许的眼光看着我,我有些犹豫,眼睛转向爹,我爹的表情也像是在鼓励我,老舅又说了一句:“炒熟的辣椒已经不辣了。”

我瞬间坚定起来,我端起饭碗,把鸡蛋、尖椒就着小米饭用筷子使劲儿划拉到嘴里。

刚一入嘴,鸡蛋还是松软香甜的,尖椒有些硬,有些脆,嚼了两下,突然觉得舌头火烧火燎、又像是针刺一样,然后是整个口腔里又热又麻又苦又疼,憋、呛的厉害,忍不住的要剧烈咳嗽,同时眼泪也一下子劈里啪啦地掉下来了,眼睛不由自主地闭上了,嘴却张开不动了,脖子也僵硬地梗着。

耳边听见老舅哈哈哈和爹的嘿嘿嘿的笑声,如果张嘴吐出来就可能马上舒服了,但是,不知道抽的什么筋儿,我竟然忍住咳嗽,使劲儿闭住嘴唇,又猛地嚼了几下,居然咽——下——去——啦!

刚咽下去,老舅边鼓掌边说:“大外甥好样的!我还等着看你辣的满地打滚、哭天喊地呢!没想到啊,将来一定有出息!”

我爹也说:“这小子可以啊!”

我妈从外屋地(厨房)跑进来,看我脸通红、眼泪吧擦的,瞪了我爹和老舅一眼,嗔怪道:“看把孩子辣的,哪有这样锻炼孩子的?你俩没正形,心可真大啊!”

从那天开始,我就不怕辣椒了,而且,喜欢上了吃辣椒,喜欢那种辣、香、痛、快的感受,辣椒成了我吃饭的好伴侣。是不是应该感谢我老舅和我爹呢?

多少年来,经常想起那个情景,隐约觉得那种鼓励与期许的眼神,也可能是给席间增添点儿乐趣儿,还有可能是想让我多吃点儿,也不排除那种看似略有些残酷实则恰恰相反的内心,是父辈们通过吃辣椒,希望我成为一个男子汉,成为他们心目中拿得起放得下的爷们,亦或可能弥补他们未竟的心愿,尽管不知道他们有什么具体的心愿,但是最起码不希望我是个唯唯诺诺、松松垮垮、一针扎不出血、一脚踢不出个屁的窝窝囊囊的男人吧,成为有些血性、刚性有些主见的人。

他们都已经故去多年了,今天的回忆,也是对他们的深深思念吧!

若再说第一次吃辣椒,对以后的感悟,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呢?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先走出第一步,后面的也就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了(我们还有反思与复盘)。

更多的时候,是被自己虚拟设置的障碍给挡住了前行的路,关闭了通往诗和远方的大门。

你是否也有同感吗?

先打个岔:是不是很多人认为不吃辣椒?,亦或印象里东北人吃辣椒不厉害?

我以前写过真实的回忆辣椒的故事,一位朋友给我留言:第一次听说东北人吃辣椒。友友是南方人,在能吃辣的四川,她的留言使我着实吃惊不小呢。

我周边的东北人多数喜欢吃辣椒(女士差一点),虽然照四川、重庆和湖南略差,但是不逊色于其他各省份,说明我们宣传不够。看来,还得再写辣椒,替北方数不清的吃辣椒的人澄清一下。

我爹也爱吃辣椒。

每顿晚饭多少都有点辣椒,或者尖椒蘸酱,或者辣椒酱,或者辣椒面,或者辣椒油...... 农村的老爷们(男人)都差不多吧。

那年冬天,生产队组织男劳力去50里外修水库,好像有个口号,叫什么“农业学大寨”“大干三九严寒、誓夺粮食大丰收”,家里的有线广播喇叭天天播。

后来听说,修水库的地方没有房子,现修的干打垒当房子住,湿潮阴冷,北方的冬天的冷不是冷,那是冻。所以,把家里的羊皮褥子、最厚的大棉被、棉大衣、大棉靰鞡都带上。

每个生产队有食堂,主要是包米馇子、高粱米饭,菜无非就是土豆、白菜、萝卜,几天吃一次豆腐,偶尔有炖肉,当然,这个偶尔的几率是极低的。

那饭菜太难吃了,没油水,还今天生明天熟的,难以下咽。吃不饱干活没劲儿,这是生产队长和大队、公社干部考虑的事儿。

对于干活的社员来讲,更闹心的是吃不饱肚子,身子骨不抗冻,身子发冷,容易感冒。

因此,没两天,生产队长派会计捎回来信儿,希望每家给修水库的男人多炸一些辣椒酱,再多带点咸菜,用会计的原话说就是:“老娘们要是稀罕、可怜、心疼自己的老爷们,就麻溜地好好炸香香的辣椒酱”。

一是辣椒酱下饭,不管饭菜如何难吃,拌上辣椒酱,就吃的津津有味。二是辣椒是发热驱寒的,吃的过程满头大汗,吃完也是浑身热乎乎的。三是没有什么好菜,只要有辣椒酱、大咸菜,晚上收工后,就能喝上几口散篓子(散装白酒,也叫小烧),好好睡一觉解解乏。

家家的妇女都一直惦记在天寒地冻的外地干苦力活的男人,听到信儿后,马上开始行动,每家、开始炸辣椒酱,那两天,整个屯子里的大街上都是又辣又香的味道。

我妈更是心疼我爹,把家里的辣椒都拿出来,让我们用剪子铰成大块儿,知道我爹喜欢大点儿的辣椒块儿。觉得辣椒不够,又去几里地外的亲戚家要了好几串儿红辣椒。

别人家用荤油,我妈说,荤油天冷了就冻凝固了,就不太舀出夹,冷荤油味道也不好吃,还容易闹肚子,于是我妈咬咬牙,买了一瓶豆油炸辣椒酱。

炸完的辣椒酱,足足装了三个罐头瓶子,多数人家炸了一罐头瓶子,个别人家是两罐头瓶子,三罐头瓶子的就是我们一家,我妈领着我们把三个罐头瓶子口封的紧紧的,瓶子外面用苞米叶子、破棉花和旧布包裹得里三层外三层,就是使劲摔在地上也不会碎的。

之后统一送到水库工地。

我妈认为怎么也够我爹吃一个月了,我妈和我们一起希望我爹吃好睡好,健康平安归来过大年。

不到十天,生产队的会计又回来了,说辣椒酱解决了大问题,大家吃得好,牢骚少,进度快,干劲高(我怀疑会计是写快板的),几十个生产队中,我们生产队总是比其他生产队提前完成任务。为此,我们的生产队长还受到公社的表扬。

会计专门来到我们家,代表生产队长和大队领导,表扬我妈用豆油炸辣椒酱,而且炸的非常香,油、辣椒、酱、水及调料的比例非常合适,咸淡可口,还一下子炸了三罐头瓶子的。

我妈问,这次我们家就不用再炸辣椒酱了吧,三罐头瓶子呢,够吃一阵子了。

会计不好意思地笑着告诉我们,我妈炸的最多,但是吃的最快,不仅我爹自己吃,我爹又是个大方人,再有,都是屯子里的老少爷们、称兄道弟的穷哥们,彼此都不见外,大家尝了我们家的,都说真好吃,有的人自己家的都不想吃了,队长,包括大队的领导都端着碗过来挖几羹匙,所以不到三天就给分光吃净了。

我妈听了,又心疼又高兴,心疼的是我爹没有好吃的了,高兴的是替我爹挣了面子,大队干部因此对我爹印象更好了。

会计接着说:“这次队长让我跟大嫂你商量个事儿,事先也跟你家我大哥说了,他也同意,就看你同意不?”

我妈说:“大兄弟有话直说呗,既然俺家那口子都同意了,还有什么为难的?”

会计就把队长的想法说了:“每家都炸辣椒酱,家家费事,但是,每家的口味不一样,干的稀的,咸的淡的,香的辣的,块大块小的,油多油少的,好吃的真好吃,比如你家的;不好吃的那是真难吃,放那里都长白毛了,也没有人想吃,就不说谁家了,一长串儿呢。”

“能不能生产队里出钱买豆油,辣椒,大葱和干姜,挑两家好吃的大酱,每家象征性地扣几个工分,让我妈领几个人给炸辣椒酱,大家就不费事儿了,辣椒酱也好吃了。”

我妈一听,挺好的,也觉得被高看一眼,主要是让我爹和家里人有了面子,不然自己家的辣椒酱再好吃,我爹也吃不了几口,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吃上了。于是就答应了,同时建议,可不可以再放点瘦肉,辣椒酱就更香了。

会计跑到大队,用摇把子电话使劲儿可嗓子喊了半天,请示了水库工地的队长,也同意了。

两天以后,会计用毛驴车拉着两个小缸的辣椒瘦肉酱回到了水库工地。

从此,我们屯子的辣椒酱就闻名全公社了。如果是现在,有可能就有人马上发视频、开直播,开始卖辣椒酱了,没准儿会带动一些相亲致富了。

多年以后,父母或者屯子里的人想起来修水库的事儿,首先想到的就是辣椒酱。

父母用辣椒酱传达的是隐约的、羞涩的、确是实实在在的过日子中的情感,物质贫乏的农民们用辣椒酱显露出对劳动、生活的一点点奢侈的渴望。

有时候,对简单的人而言,快乐是出其不意的简单。

跟周边的人相比,我吃辣椒还是很厉害的。

主要还是和饮食条件不好有很大的关系。

自从老舅的激将法使我第一次吃辣椒以后,加之我爹也喜欢吃辣椒,我妈又会做辣椒酱,我就开始喜欢吃辣椒了。

上初中起就住校,学校的伙食真不敢恭维,一个是吃的品种,和家里差不多,苞米茬子、高粱米、小米,苞米面大饼子,萝卜、土豆条子汤,没有细粮,就是没有白面,包括馒头和面条也没有,也没有大米饭。

最主要的是,做的不如家里好吃,如果比家里差个一星半点的,也能忍受,关键是差的太多了,好多男生看见做饭的大师傅就想踢几脚。开始的一个星期几乎是饿着肚子也吃不进去。

家长们知道以后,想了各种办法,那时候没有什么小吃店,也没有什么零食,更没有什么外卖,最主要的是给带咸菜和各种酱类,男生多数是辣椒酱,女生都是鸡蛋酱或者肉酱,鸡蛋酱和肉酱里面象征性的有点鸡蛋和肉,就是为了能咽下去难吃的饭菜。当年农民的日子都很清贫的。

我妈的辣椒酱做的好吃,所以,每星期都给我带来一罐头瓶子辣椒酱。

吃饭的时候,一大桌子10个人,因此,不可能自己吃咸菜、辣椒酱,有时候太淡了或者不怎么辣,一罐头瓶子的咸菜或者辣椒酱两顿就造的溜干净,吃不起啊。

有一回,我妈刚给带来的辣椒酱,中午刚吃一顿,吃晚饭的时候一看,瓶子就空了:被人给扫荡了。

另一个同学家的辣椒酱也好吃,瓶子放在食堂柜子里还没打开,就被连窝端了,气的他把饭碗摔得稀碎!悲催不?

也有学生从来不带咸菜、鸡蛋酱或者辣椒酱,吃大户啊。

接着就有学生和家长想办法让咸菜、鸡蛋酱或者辣椒酱吃的慢一点,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更咸更辣。

辣到什么程度呢?稍微吃辣椒的,闻一下就不想吃了,能吃辣椒的,吃一口就得喝水,否则咽不下去,我们自己也是掺点儿菜汤拌饭里才可以吃进去。

一顿饭的功夫,咳嗽声此起彼伏,不是咸菜齁的,就是辣椒辣的。

上高中的情况也差不多。

吃辣椒的水平就是如此残酷地锻炼出来的。

过度吃辣椒的一个副作用,就是得胃炎:辣椒吃得饱,胃炎得的早。

那些年去过全国很多地方,有机会品尝当地美食,辣椒必不可少,还真没有我不敢吃的辣椒做的菜肴,包括四川、重庆的超辣火锅,湖南的炒辣椒。

太多的美味是离不开辣椒的。

说说我在一些地方印象深的辣椒吃法。

东北现在流行烤尖椒,就是烧烤系列里的一种,尖椒穿上铁钎子,放在炭火上烤,跟烤羊肉串一样。

印象深的还有东北的辣椒咸菜,腌尖椒,又红又绿的,盐越多越翠绿鲜红,很咸很辣也很香。也有把尖椒放在酱缸里的,味道也不错。

我在贵州的几个地方发现,多数的菜里都有辣椒,不是很辣,多数每个菜都辣,素菜肉菜里都有辣椒。

四川就不用说了,红红的辣,麻辣。

有一年去重庆,吃重庆的老火锅,穿的正装以及衬衫,吃完后,挂在包间的外套、包括身上的裤子都是火锅料的味道,衬衫的袖口和领子溅上了火锅油,红黄色的,干洗水洗都洗不掉,新衬衫就作废了。

从此以后吃重庆老火锅,来不及回宾馆换衬衫,就在附近超市话一二十元买个大点的深颜色的大背心换上,开始大家笑话我,后来都学会了,毕竟都会算账,衬衫、T恤比一二十元的大背心贵得多。

重庆的老火锅一般人确实受不了,边吃边喝水解辣,那也辣的嘶嘶哈哈,嘴唇、舌头都是麻的,我一个朋友说,第二天腮帮子、耳根子还是麻的。

好多草原上的人说,重庆、四川的火锅不能涮草原上的羊肉,麻、辣等的调料味太重了,把羊肉的味道给消灭了。

湖南的剁椒系列挺好吃的,鲜辣,清爽,能吃到原汁原味的辣椒,就是辣度较大,不麻,吃多了,吃快了,时候胃里能感觉到辣椒没消化。

北方多数是干辣椒,食辣椒面或者酱,和气候特点有关系。

北方经常辣椒与醋或者酸菜组合,两种叠加,增添了感官体验,食欲大爆发,当然,南方也一样的,比如各个品牌的泡面都有酸辣味的。而且酸可以解辣,辣可以衬托酸的爽口,天生相搏相斗、却又不离不弃的一对儿冤家。

东北有道菜,许多地方也有,但是我觉得东北的做法更香,就是尖椒炒肉,是爆炒,不是一般的把辣椒焯水后再炒,而是直接抄,上来就大火,炒的时候厨师也呛的够呛。又脆又香,又红又绿,一般口味的人享受不了。

东南沿海地区辣椒吃的差点,但是一点不吃辣椒的地方还真没有。

在南宁吃过特殊的水果沙拉,水果有好几种,只不过沙拉酱是辣椒碎,不难吃,舌尖与口腔里的味蕾在纠缠,我的胃里和心里也纠结呢。

中国真大,如果把每个地方的辣椒吃法写出来,一本书也写不完的。

近几年,主要因为胃的原因,辣椒吃的少一些了,但不能没有,找到了一种很香而且不太辣的辣椒——托克托(古云中郡)县辣椒,非常好吃,也解馋。同时发现,有时候用胡椒粉也可以代替辣椒面,效果嘛,当然没有辣椒面好,替代品,有这种效果也不错了。

辣椒又叫牛角椒、莶椒、辣子、辣角等,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在植物界里被归为茄科,与番茄和茄子同科。

辣椒起源历史

公元前5000年,玛雅人就开始吃辣椒了。以南美洲玻利维亚一带在公元前7000年的时候就有辣椒生长了,所以辣椒可以说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辣椒遗存有两处,一处是墨西哥东北部的奥坎波洞,一处在墨西哥东南部的特瓦坎谷。根据2014年的一项最新研究,最早驯化地为后者特瓦坎谷地。

辣椒在全球传播的历史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顺便把辣椒带回了西班牙,说它是一种香料。最初欧洲人不大接受辣椒。因为这种香料很独特。西班牙人觉得它的辣味像胡椒,所以也管它叫“胡椒”。辣椒从西班牙进入安特卫普,然后在1526年来到意大利,1548年又来到英国。这就在欧洲传开了。后来穆斯林商人把辣椒从印度经由波斯湾带到阿勒颇,然后再往北进入东欧的。接着,辣椒从匈牙利又进入德国。商人们的频繁活动又把辣椒带到了非洲。

辣椒何时来中国

明末之前,中国没有辣椒。“辣椒”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汤显祖的《牡丹亭》,此剧在“冥判”一出中就提到了“辣椒”的戏词。

辣椒是在明末从美洲传入中国的,但起初只是作为观赏作物和药物,进入中国菜谱的时间并不太长。

史料记载贵州、湖南一带最早开始吃辣椒的时间在清乾隆年间,而普遍开始吃辣椒更迟至道光以后。后中国各地普遍栽培,是中国境内最晚传入却用量最大且最广泛的香辛料。最初吃辣椒的中国人都在长江下游,即所谓“下江人”。下江人尝试辣椒之时,四川人尚不知辣椒为何物。

有趣的是,辣椒最先从江浙、两广传进来,但是没有在那些地方被充分利用,却在长江上游、西南地区泛滥起来。到了清代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已经 “每饭每菜,非辣不可”,说明川人吃辣椒的历史也就约四百多年。

同治时(1862年~1874年)贵州人则“四时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贵州地区盛行的苞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有点像今天四川富顺豆花的海椒蘸水。

到19世纪后期,以辣椒调味为特色的湘菜和川菜菜系才最终形成。

说明:此文是以前发的几个小短文的合集,文章最后一部分《辣椒历史》,系摘录souhu网文(路人王小男),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