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沔阳县为什么要改成仙桃市而不叫沔阳市?

一是湖北有个沔阳,四川有个绵阳,易混淆;

二是“沔”字太生僻,迟早要简化掉的

沔阳县

沔阳县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之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上,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人口148万。沔阳素称“歌艺之乡”,民间艺术比较繁荣,民俗剪纸更为醒目。其建制上溯可至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堪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治沔城,曾为郡、道、府、州、县所在地,故尔古迹斑斓、文化底蕴丰厚,乃荆楚大地一座历史名城。

1986年撤县设市。

1986年10月,沔阳撤县建市,正式更名为仙桃,一个沿用千年的名称就此作古。从那以后,“千里送鹅毛”的典故被慢慢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关于仙桃的传说,因为没有根基,这些传说一个比一个荒唐,无法自圆其说。

1985年底,按照事先的部署,沔阳县向荆州地区行署递交了县改市的请示报告,拟将沔阳县改成沔阳市。记住了,是沔阳市。公文经过地区行署、省政府逐级批转后,国务院于1986年5月正式批复,同意沔阳县改为仙桃市。平白无故冒出个仙桃市,行署发脾气了,认为沔阳有人捣鬼,县委书记首当其冲。真是天大的冤枉啊!周老劈头盖脸地挨了一通批评,到现在还蒙在鼓里。 原来批复上有这样一句话:“以便调整行政区划”。这是行署不愿意看到的。可以这样推断,仙桃市成立后,很有可能脱离大荆州,另立门户。最有可能的就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将沔阳、天门、潜江、洪湖四块地域整合起来,由升格后的仙桃市管辖。记得有段时间,洪湖的区号好像也是0728,时间不长,又变回0716了。毫无疑问,这个计划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流产,但是仙桃市却再也变不回去了。 明明申请的是沔阳市,到头来却批了个仙桃市,简直莫名其妙。对行署好解释,白纸黑字,请示报告上写得清清楚楚,绝对没错!问题明摆着出在省里。一问,还真是。省政府有位叫王俊峰的副秘书长给了个解释,说了两个理由。一是湖北有个沔阳,四川有个绵阳,易混淆;二是“沔”字太生僻,迟早要简化掉的。

沔阳的行政区划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属湖北省江汉道,直属湖北省。

1943年,中共湖北省委为适应抗日战争战略任务的需要,将与沔阳毗邻的天门、潜江、监利、汉川、汉阳等县交叉组建天(门)潜(江)沔(阳)、监(利)、沔(阳)、汉(阳)沔(阳)、(汉)川沔(阳)四个跨县的县级政区。此建制延续到解放战争初期。

194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返襄南后,恢复重建天(门)潜(江)沔(阳)、监(利)沔(阳)、(汉)川汉(阳)沔(阳)三个跨县政区。1948年11月川汉沔县分为(汉)川汉(阳)县与沔(阳)东县。

1949年5月底,天潜沔、监沔、沔东三个跨县的县级政区撤销,恢复沔阳县制隶属湖北省沔阳专署。6月7日成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沔阳县大队,分别隶属沔阳地委、沔阳专区(署)和沔阳军分区。1949年7月,沔阳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民党军队

1949年设沔阳专区,专署驻沔阳县。辖沔阳(驻仙桃镇)、汉川、汉阳(驻蔡甸镇)、嘉鱼、蒲圻、监利、石首等7县及新堤办事处。

1950年撤销新堤办事处,改设新堤镇,归沔阳县领导。

1951年沔阳专署驻沔阳县新堤镇。同年,撤销沔阳专区,将沔阳、监利、石首3县划归荆州专区;汉川、汉阳2县划归孝感专区;嘉鱼、蒲圻2县划归大冶专区。

自1948年以来的四次大规模"清剿",取得了彻底胜利,沔阳全境解放,沔阳地区的解放战争胜利结束。是月底,上级决定,撤销天潜沔、监沔、沔东三县,恢复沔阳县建制,并指定天潜沔的干部接管沔阳。同时,在彭场正式成立中共沔阳县委。设仙桃、彭场两镇和夏家埠头、彭家场、沙湖、杨林尾、协心河、峰口、张沟、潘场、沔城、谢场、毛嘴12个区。

8月,改地名为序数区,全县辖一区(夏家埠头)、二区(彭家场)、三区(下查埠)、四区(沙湖)、五区(杨林尾)、六区(峰口)、七区(张沟)、八区(通海口)、九区(谢场)、十区(毛嘴)以及仙桃、彭场两镇。

10月,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指示,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更名为沔阳县人民政府,县治由彭场迁往沔城。11月,建立曹家嘴区为六区,石码头为十一区,小沙口区为十二区,原六区(峰口)改为十区。同月,毛嘴区划归天门县。

1950年1月,沔阳所辖脉旺嘴划归汉川县管辖。是年毛嘴区返回沔阳县,称十三区,同时将汉江以南原属天门县的多多团(即今黄家村一、五、六组)和永林以北(即今马王村六、七、八组)划归沔阳县;汉江以北原属沔阳县的仙北8个村划归天门县。汉江成为天、沔的天然县界。

1951年2月 增设十四区(三伏潭)、十五区(西流河)、十六区(汊河口)。6月,分沔境南北置洪湖县与沔阳县,同年撤销沔阳专署,沔阳县改属湖北省荆州专署,沔阳、洪湖分县,沔阳将东荆河以南的六区(曹家)、十区(峰口)、十一区(石码头)、十二区(小沙口)、十六区(汊河口)划归洪湖县。沔阳设一区(胡场)、二区(彭场)、三区(长埫口)、四区(沙湖)、五区(杨林尾)、六区(何场)、七区(张沟)、八区(通海口)、九区(剅河)、十区(沔城)、十三区(毛嘴)、十四区(三伏潭)、十五区(西流河)和仙桃、彭场两镇。全县设170个乡、180个村(未经"土改"建乡的地区称村)。7月,沔阳专署撤销,沔阳县改属荆州专署。

1952年4月 沔阳县治由沔城迁往仙桃镇。12月,增设十一区(下查埠),改十五区(西流河)为十二区。

1953年5月 撤销十一区(下查埠),原十四区(三伏潭)改为十一区。

1955年10月 撤销十区(沔城),改十三区为十区。

1956年1月 改序数为地名区,全县辖12区、2个镇。2月,撤销在伏潭区。4月,撤销何场区。5月,撤销区级建制,设胡场、长埫口、杨林尾、通海口、西流河、王市口、沙湖、张沟、剅河、毛嘴10个农村生产指导组、7个镇、64个乡。

1957年12月恢复区级建制撤销生产指挥组建立胡场、王市口、长埫口、杨林尾、沙湖、通海口、张家沟、毛嘴、西流河9个区和仙桃、彭场两个镇。

1957年至1965年,沔阳县先后将长河、吴豆、大岭、黄家口划归洪湖。至此,县境始定,东南与洪湖以东荆河南支为界,西南以东荆河主流与洪湖、监利为界,北面以江汉与天门、汉川为界,西邻潜江,东接汉阳,东北与汉川相邻,东南与武汉市汉南农场毗连。总面积为2538平方公里,地跨东经112°55′-113°49′、北纬30°04′-30°32′之间,东西长约78公里,南北宽约35公里。

1958年2月 撤销张沟区。10月,改区为人民公社建制,全县设立八一、汉江、长埫口、沙湖、杨林尾(东风)、彭场(红十月)、张沟、通海口、西流河、毛嘴10个人民公社和仙桃镇。彭场镇并入彭场公社。下辖66个管理区、676个中队和4159个小队。

1959年,恢复彭场镇为县辖镇。

1960年7月 彭场镇并入彭场人民公社。10月,仙桃镇改称仙桃人民公社。全县有11个区级公社。

1961年5月 恢复区、镇建制,全县辖仙桃、彭场两镇和胡场、彭场、长埫口、沙湖、杨林尾、张沟、通海口、剅河、毛嘴、汉江、西流河11个区(其中剅河区恢复较迟,时间为1962年7月),将原来66年管理区改为66个小公社,改676个中队为736个生产大队,下辖4450个生产队。

1968年3月 经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成立沔阳县革命委员会,取代原沔阳县委、县人民政府职能。

1970年8月 恢复沔阳县委,保留县革命会。按照宪法规定,革命委会既是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1980年12月,撤销沔阳县革命委员会,选举产生沔阳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为地方国家权力机构。恢复沔阳县人民政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和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1975年1月 撤区并社,将全县66个区(镇)辖公社和彭场并为郑场、毛嘴、剅河、三伏潭、胡场、姚嘴、通海口、张沟、郭河、袁市、汉江、长埫口、八潭、公明、西流河、茭排、彭场、杨林尾、联合、沙湖20个公社,保留仙桃镇。4月,长埫口公社更名为红潭公社,姚嘴公社更名为陈场公社,菱排公社更名为下查埠公社。11月,公明公社并入红潭公社。

1977年1月 沙湖公社在通顺河以南的7个大队与沙原种场合并,建立保丰公社。 1978年4月,撤销保丰公社。10月,联合公社并入杨林尾公社,袁市公社并入汉江公社,下查埠公社并入西流河公社,八潭、红潭公社并入长埫口公社,恢复彭场为县辖镇。

1980年12月 汉江公社更名为黄荆公社。

1984年2月 恢复区乡建制,全县辖郑场区、三伏潭区、剅河区、胡场区、黄荆区、长埫口区(镇)、郭河区(镇)。区下设70个乡、8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原大队改为649个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改为4780个村民小组,另有县辖场、站11个。11月沔城镇升格为县辖镇。

1985年11月 建立三伏潭镇、陈场镇、新里仁口镇、彭场区(镇)。

1986年5月 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建制,成立仙桃市。10月,仙桃市在沔阳剧场举行隆重成立大会。至此,历经1484年春秋的沔阳县,宣告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仙桃市建立后,辖郑场区、剅河区、胡场区、长埫口区、毛嘴镇,通海口镇、沔城镇、张沟镇、新里仁口镇、沙湖镇、何场镇、袁市镇、下查埠镇、三伏潭区(镇)、陈场区(镇)、郭河区(镇)、杨林尾区(镇)、彭场区(镇)、西流河区(镇)、沙嘴街道办事处、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干河街道办事处。

1987年5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沔城镇改为沔城回族自治镇,为全省第一个回族自治镇。

9月,撤销区级建制,全市辖谢场、麻港、大福、杜窑、复兴、敦厚6个乡,郑场、毛嘴、剅河、三伏潭、胡场、袁市、长埫口、下查埠、西流河、彭场、何场、沙湖、新里仁口、张沟、杨林尾、郭河、沔城、通海口、陈场、姚嘴20个镇,干河、龙华山、沙嘴3个街道办事处。

1994年10月 根据国务院批复,仙桃市改为省直管市。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袁市镇改为袁市街道办事处。 1997年14日,湖北省首条县界--汉川、仙桃线界勘定签字仪式在沔阳宾馆举行。仙桃市副市长雷育武和天门,汉川两市政府的代表出席并在协议书上签字。

1998年4月 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福乡改为大福镇。7月,省人民政府又批准复兴乡改为复兴镇。

2000年3月 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并镇,全市内29个乡、镇、办事处合并为15个镇、3个市属街道办事处,10个市属农林牧渔场。

沔阳(今仙桃市)是不设区的市,其行政级别为副地级市,不受地级市的领导和代管,由湖北省直接管理,是比较特殊的全国少数几个省直管市,省直管市的行政级别比地级市低,但比县级市高;仙桃市市委书记、市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政协主席的行政级别为副厅级,其他党政领导一般也较县级市要高半格。

仙桃市现辖:郑场镇、毛嘴镇、剅河镇、三伏潭镇、胡场镇、西流河镇、彭场镇、沙湖镇、杨林尾镇、张沟镇、郭河镇、通海口镇、陈场镇、长埫口镇、沔城回族镇15个镇;干河、龙华山、沙嘴3个街道办事处;国营沙湖、九合垸2个原种场,国营排湖、五湖2个渔场;国营赵西垸、刘家垸2个林场。仙桃经济开发区(省级)、仙桃工业园、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彭场工业园、仙桃刘口工业园。全市共有653个村民委员会,56个居民委员会。全市总人口为153万人。中心市区面积7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46万人。

沔阳县属于哪个市

沔阳一般指湖北省直辖县级市仙桃市。仙桃原名沔阳,拥有1500多年建制历史,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们在沔阳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传说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沔阳在九州之一的荆州域内。

沔阳县属于哪个市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属湖北省江汉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销道制,沔阳县直属湖北省。

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

它是湖北仙桃市的“母亲城”,迄今有1500多年历史,曾遭日军轰炸

荆楚大地,江汉平原,自古 历史 深厚,文化灿烂,拥有诸多 历史 古城、古镇。湖北之旅,第二座城市就是距离武汉不远的仙桃市,古称“沔阳”。

它北依汉水,南靠长江,东临武汉,拥有一座具有1500多年 历史 的沔阳古城(简称“沔城”)。

仙桃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而沔城则是仙桃的“母亲城”。沔城,此处江汉平原,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之长江、汉水交汇的冲积三角洲位置,这里不仅是 历史 文化深厚,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许多景点因小众而冷门,但环境清幽。

从南北朝西魏至建国初期,沔城一直是郡、道、府、州、县的治地,为昔日沔阳政治、经济、文化的中枢。“昔日沔阳”就是指今天的仙桃市。1986年,沔阳撤县建市,改名为仙桃,一个千年用名就此作古。

我一开始总将仙桃说成“桃仙”,以至于沔城之旅,闹了不少笑话。但当得知,仙桃古称“沔阳”,后更名为“仙桃”,实在觉得有些可惜。亦如徽州变成了黄山、汝南变成了驻马店、 陈州变成了周口、常山变成了石家庄……

虽觉可惜,但千年沔城依旧是仙桃的 历史 文化缩影,提及沔城,自然会了解到昔日沔阳。

沔城从西魏起先后16次设郡,城池屡建屡毁。最教人痛心的是,1938年,古称被日军飞机狂轰乱炸;1941年又遭遇一场纵火烧城,自此千年古城变成一片废墟,古老胜迹,付之一炬。

尚存遗址有明清石刻、孔子石雕像、陈友谅故居以及数座古庙,地下有隋唐至明清的铜器、陶瓷器等。沔城素有“四十八古井、四十八牌坊、四十八石桥、四十八寺庙”之称。

据当地朋友介绍说,在其小时候,沔城内的古寺古庙举目可见,古井、牌坊、石桥步步移景。

如司马桥,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五年重建,南北向跨沔城古城护城河。它属单拱桥,长20米,宽6米,孔跨6米。桥头立有石狮、石象,桥身用青条石拱券纵联砌置,桥面两侧的石护栏板上有浮雕人物、龙凤图案,阴刻楷书“司马桥”。

如今,它作为沔阳古城的重要部分之一,是研究古城 历史 的重要依据。此桥依旧是作为人们的生活、出行用途,不论人行步道,还是车辆过桥,它依旧坚固。

城内多个街巷口处都建有牌坊,大多为重建、重修。古寺古庙掩藏街巷深处,若特意寻找,要费点功夫。但往往随走随看,就忽然映入眼帘。

但千年古城抵不过敌人的战火,1938年,日军派出飞机20余架次,轰炸沔城。霎时间,城内城外一片火海,历朝的雕梁画柱,千年的古庙亭阁,几乎都化为灰烬。

能保住的,并保留下的人文古迹并不多见,今天的沔城“古建”大多数为旧址重修,或移址仿建。就连古城老街,也仅剩下几座残破的老房子,有的作为麻将馆,有的作为杂货店,守着房子的多是老人。

一家民族商店十分醒目,它算是今天沔城老街里最古老的建筑了。

历史 的天空下,千年古城遗韵算不上明显,顶着烈日,也完全看不出古城内的 旅游 商业化。过去,沔城的茶馆是一处重要文化阵地,茶馆内有说书、唱小曲、唱围鼓、看皮影戏,十分热闹。茶馆业最兴旺时,城内外有20余家。规模最大,最气派算是城内十字街的刘天宝茶,“茶于天宝者,下里巴人者鲜”,言下之意,即“阳春白雪”者居多。

但经营时间最长的茶馆属有城外下关街的魏家茶馆,有“有茶不类”之说,即雅俗兼顾,不论是文人墨士,还是农工商渔,哪怕是三教九流,馆内人来人往,日夜满座,生意兴隆。

如此可见,沔城的茶文化十分浓郁,人们喝茶在茶杯之间也能喝出大文章来,以盖碗茶 历史 最为悠久。 只可惜,穿梭在街头巷尾中,不论是老街还是当地人所说的“新街”,仍是没有寻找茶馆的踪影。据说,沔城茶馆早在抗日战争以前,十分繁华、盛行。

就连闻名遐迩的沔阳八景现如今也仅存一景:东沼红莲。

这一景,如今也是沔城风光最美、最适合休闲、散步、骑车、游船的地方。这一景,更是看沔城 历史 文化的一隅。 历史 上,沔城建有三座城,一座始建于唐朝的复州城,位于东南方;一座始建于宋床的江北城,位于东北方;一座始建于明初的沔阳城,位于西面。

这三座城于沔城形成三足鼎立之格局,现如今能见到的只有原复州城遗址“断堤口”重建的一座仿古城墙,城高6米,城墙全长350米,城垣绵延南北,呼应东西,巍峨壮观。城东门方是千顷莲花池,另一边则为万亩田园风光。

沔阳是哪个省的城市?

沔阳(即仙桃)是湖北省的城市。

仙桃,原名沔阳,湖北省直辖县级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的江汉平原,东邻武汉市汉南区、蔡甸区和汉川市,西与潜江市毗邻,南滨东荆河,与洪湖市、监利市隔河相望,北临汉江与天门市、汉川市一衣带水。东西端长78千米,南北宽35千米,总面积2538平方千米。

仙桃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国家智慧城市、全国综合经济竞争力百强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市,全国制造业百强市、全国营商环境百强市、全国百强县、中国工业百强市。

历史沿革:

仙桃市原名沔阳县,夏、商时为荆州域,周代为勋国、州国地,春秋战国属楚地,秦属南郡,三国属江夏郡,汉、晋为云杜、竟陵地。梁天监二年(503),置沔阳郡,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明改沔阳府为沔阳州。民国时改沔阳州为沔阳县,直属湖北省。

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1994年10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仙桃市为省直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