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素材
材料一:
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锄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楚人出于嫉妒,把梁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扯断宋就说“楚人这样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的好。”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就照办了。楚人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材料二:
在《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我国产生过众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贤,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立立人”和“己达达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的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之后,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大禹治水》的民谣: 大禹治水十三年,一心为民解灾难。 实地观测搞调查,团结勤快听意见。 三过家门而不入,废寝忘食沥肝胆。 河道疏通水患灭,灌溉农田万民欢。 到了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对他说:“您错了。大禹治水是顺应水的本性进行疏导,所以大禹把四海作为水的去处。而您现在却把邻国当作排水的大水沟。水倒流叫洚水,洚水就是洪水,凡是有仁爱之心的人都讨厌的。所以您错了。”这就是成语“以邻为壑”的由来。
材料三:
(1)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受了村民的欺负,耍笑,被逼着骂自己,心中郁闷。此时,小尼姑从身旁走过,他就走过去调戏小尼姑,在小尼姑的哭声中,他似乎得到了满足。
(2)福建南平人郑民生,认为单位领导,同事和与其分手的女朋友都看不起他,就对社会产生不满,在 2010年3月23日制造了9名小学生死亡,4人受伤的骇人听闻的南平惨案。
(3)6月7日18时20分许,福建省厦门市一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共造成47人死亡、34人因伤住院。经勘查发现,初步认定这是一起严重刑事案件,现已锁定犯罪嫌疑人陈水总,在其家中查获遗书,证实陈水总因自感生活不如意,屡次上访遭拒,悲观厌世,而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寻找满员车辆纵火泄愤。
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例子有哪些?
1、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立即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2、在社交场合中,有的人自己不抽烟,不喝酒,但因为有求于人,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总会向别人敬酒敬烟,也不管对方喜欢还是不喜欢。
3、在家庭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发生,父母与孩子,兄弟姐妹,夫妻之间,强迫他人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这样的事情会经常发生,而且在他们看来,还是理所当然。
4、在高速上开车扔垃圾这件事。实际上爱护环境还是次要,关键司机们都知道在高速行驶中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障碍物都有可能引发事故,所以你有可能在大街上看到有司机偶尔往窗外扔一个矿泉水瓶,但极少有司机胆敢往高速路上随手扔一个矿泉水瓶。
因为这件事,不仅关乎自己的安全,也关乎别人的安全,而一个大环境的安全也波及到自己的安危。
5、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非常勤恳,他们给西瓜除草、浇水,瓜秧长势很好;而楚国的亭卒非常懒惰,无人愿意管理瓜田,结果瓜秧又细 又弱。楚人出于嫉妒,趁夜越过边界把梁国的瓜秧全都扯断了。
清晨起来,梁国人发现自己的瓜秧给人扯断后,气愤难平。于是,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也扯断。宋就说:“楚人这样做确实很卑鄙。可是,明明不愿意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 断人家的瓜秧呢?
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这样做,那就是心胸太狭隘了,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都要悄悄地给他们的瓜地浇水、除草,让他们的瓜秧长得更好。”
亭卒们觉得宋就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按照他的话去做了。几天过去了,楚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很高兴。但仔细观察,发现每天瓜地都有人给浇过水,而且是梁国人悄悄地为他们浇的。楚 国边县的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以后,既感到惭愧而又敬佩梁国人。
于是,就把这件事情报给了楚王。楚王听了,深为梁国和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地备了一份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并深表酬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际例子
1、开学第一天,班里发了新课本,每人一本轮流发下去。轮到李宁时课本有点破损,于是李宁避开这本,往下面取了一本完好的课本。大家都不喜欢这本破损的本子,那别人也不喜欢的。我们不要施加给别人。
2、罗斯福当海军助理部长时,有一天一位好友来访。谈话间朋友问及海军在加勒比海某岛建立基地的事。
“我只要你告诉我,”他的朋友说,“我所听到的有关基地的传闻是否确有其事。”
这位朋友要打听的事在当时是不便公开的,但既是好朋友相求,那如何拒绝是好呢?
只见罗斯福望了望四周,然后压低嗓子向朋友问道:“你能对不便外传的事情保密吗?”
“能。”好友急切地回答。
“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3、春秋晋国有一名叫李离的狱官,他在审理一件案子时,由于听从了下属的一面之辞,致使一个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准备以死赎罪,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罚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又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的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拿的俸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一起分享。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他拒绝听从晋文公的劝说,伏剑而死。
4、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国的亭卒非常勤恳,他们给西瓜除草、浇水,瓜秧长势很好;而楚国的亭卒非常懒惰,无人愿意管理瓜田,结果瓜秧又细 又弱。楚人出于嫉妒,趁夜越过边界把梁国的瓜秧全都扯断了。
清晨起来,梁国人发现自己的瓜秧给人扯断后,气愤难平。于是,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也扯断。
宋就说:“楚人这样做确实很卑鄙。可是,我们明明不愿意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 断人家的瓜秧呢?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这样做,那就是心胸太狭隘了,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都要悄悄地给他们的瓜地浇水、除草,让他们的瓜秧长得更好。”
亭卒们觉得宋就的话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按照他的话去做了。几天过去了,楚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比一天好,很高兴。但仔细观察,发现每天瓜地都有人给浇过水,而且是梁国人悄悄地为他们浇的。楚 国边县的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以后,既感到惭愧而又敬佩梁国人。
于是,就把这件事情报给了楚王。楚王听了,深为梁国和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地备了一份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并深表酬谢。结果,原来敌对的两国成为了友好的邻邦。
5、东晋大臣庾亮,他骑的马里有一匹很凶,有人让他卖掉。庾亮说:“我卖它就会有人买它,那样也会伤害它的新主人,难道因为这匹马对自己不安全,就可以嫁祸他人吗?”
四、关于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的 作文素材?
心好“嘴”不好,荣华富贵“福报”全没了
言语伤人,比杀人还要严重。
忍辱就像大海、能够纳百川。
1、人家侮辱你,你要当作是培福;
人家伤害你,你要当作是来成就你。
受尽委屈,记得——你是有福报的人,不要抗拒,一个人伤害别人两种情形:
伤害别人就是花自己的功德法财,
伤害别人的,心肠不好,
常常伤害人家,就是拿钱去给人家赚;
一个忍辱的人,就是一直收钱。
大忍辱就像开银行、能够纳百川。
2、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永远亏本,就是发脾气。
3、心好嘴不好,荣华富贵折去了。
4、什么都不能忍耐,成就就有限。
忍辱就是世间人讲的恒心、毅力、长远心。
称心如意的要忍,为什么?
怕生贪爱,要保持距离。
冤家对头也要忍,为什么?
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修忍辱的果报是相好。
5、“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嗔恚(chen hui)心一起,智慧就没有了,理性被蒙蔽了,于是全凭感情用事,
不仅伤害自己,而且有意、无意与一切众生结冤仇。
冤仇若不能化解,因缘成熟时,报应就现前,冤冤相报,而且果报必定一次比一次残酷。
6、人的身体、心情与大自然融成一片,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七情五欲扰乱自然,扰乱人体。
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
其中最严重,破坏力最大的是嗔恨、发怒。
李炳南老师曾说,中国医学的根本典籍《黄帝内经?灵枢》讲到,人的正常寿命应当是两百岁,活不到两百岁,是自己的烦恼把身体糟蹋了。永远生活在大慈悲境界的人,不老、不衰、不迷、不邪、不染,这是究竟圆满殊胜的功德,是真实的快乐。
7、纵然别人侮辱、毁谤、陷害,仍然要以善心待之,并由衷地感恩。
正是由于对方的侮辱、毁谤和陷害,
消除了自己过去、今生所造的罪业,所以决不能有丝毫怨恨之心。
若有丝毫怨恨之心,不但不能消业,反而增长业障。
8、不安静是自己不让自己好,
不修行就不能过一天安静生活。
9、您问佛哪天能好,
佛说看您哪天老实,哪天安静,哪天听话,哪天修行。
10、“发脾气是修行人的大忌。”“火烧功德林”不是妄说。
如果不改掉坏脾气,无论一天念多少部经,讲多少次法,度多少人学佛,都出不了三界。
发脾气本身就是无明的表现,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明白佛法,怎么可能很圆满地度人?
11、我们以不善的心对人,恶意对人,受害者只有十分之三,自己受害十分之七,那是糟蹋自己。
自己要健康、要长寿、要充满智慧,就用真诚心对一切众生,全身细胞都会是正能量、都会是善心。
12、言语伤人,比杀人还要严重,
这个事实真相,很少人知道!
口造业是最容易的,而且造得最多,来生的果报非常惨烈。
13、不论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都要学会不去烦恼,因为烦恼比岁月更容易使我们的容颜变老。
它会影响心境,增添身心的负重,破坏人际关系。
14、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谁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远是个奴隶。
克制自己,才能驾驭自己,成就自己。
放纵自己,就会被激情和欲望的魔力牵制,不得自由。
莫说成就事业,甚至会走向可悲的境地。
一个人只有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做正确的事,才算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这是一个人获得无悔人生必备的素质。
15、世出世法成就的大小,全在于忍耐功夫之高低。
忍耐功夫愈高,成就愈大;
忍耐功夫愈低,成就愈小。
不能忍耐,则无成就。
五、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的事例
三国时,吕布当初同刘备很要好,后来发生了矛盾。吕布就让名士袁涣写信去骂刘备,袁涣不屑于干这种差事。吕布几次要求他都没有用,恼火起来用刀架在袁涣的脖子上说,再不写就杀了他。袁涣坦然而笑道:
“我只听说以德羞人的,没有听说以辱骂折磨人的。如果说刘备是君子,就不会由于将军的辱骂而感到羞耻;如果他是小人,就一定会用同样的办法来回报你,那么辱骂就会落到你头上。而且,我说不准哪一天也会为刘备效力,也会像今天给将军效力一样。假若我一离开将军,就来辱骂你,行不行呢 ? ”
吕布听了这一通话后,想想就罢休了。
扩展资料: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详解:
1、解释: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2、出处:《论语·颜渊》,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朝代:春秋战国。
3、引申意义: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例子有哪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例子有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崇高典范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当他想到有人被水淹死时,心里就像自己的亲人被淹死一样痛苦、不安,于是他告别了妻子,率领27万治水群众,夜以继日地进行疏导洪水的工作。
例子简介
在治水过程中,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3年的奋战,疏通了9条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到了战国时期,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这件事,他夸口说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
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过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大禹治水和白圭谈治水完全是基于两种不同的思想白圭只为自己着想。
不考虑别人,这种己所不欲要施于人的错误思想是难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把洪水引入大海,虽然费工费力,但这样做既消除了本国人民的灾害,又消除了邻国人民的灾害。这种推己及人的精神,是值得钦佩和效仿的。所以,大禹治水自然成了千古佳话。